第七章 王命


本站公告

    风是传说的朋友,传说导演了一个开始,当演出开始的时候你却找不到自己在那里。当你六神无主的时候,风就来决定你的方向;当你丧失了判断的时候,传说就会帮你做出决断。失败是错误决策的谢幕,而错误则是一个人和一群人无奈的抉择。在很多时候,不同的人却要面对同一项抉择,而正确的答案却只有一个,于是很多人就只能去企求命运的帮助,于是当风停止下来的时候,你也许已经不再需要再拥有自己的判断了。

    一

    赵王在各方舆论的影响下,终于下决心单独召见了平原君和赵阔。

    等二人行礼完毕,赵王便故做焦急地向他们两个询问,如何应对目前对赵国及为不利的僵局。

    “两位卿家,依你们看眼前的局面如何应对才为上策?”赵王的语气依旧是那么的恳切那么的无助。

    平原君沉默了良久才答到“禀大王,若战,应退入本土,寻机歼敌。一来进入本土,我方补给线缩短,而敌方补给线拉长。对我方自然有利;二来,将士们在外征战已经快三年了,难免思乡心切,影响战斗力。一旦退入本土,一来补给自然增加,能吃饱的将士自然斗志倍加;二来对将士而言,保土就是保国,保国易是保家,其必死战。若要和,就应早派能言善辩之士赴秦国媾和”

    旁边的赵括只是微微低着头,眼睛盯在一处恭敬地听着,他今天来时就在母亲的劝告下打定了注意:不到万不得以他连话都不讲,更别谈什么请缨出征了。

    “卿家说的不无道理,只是长平现在虽然吃紧,但还不至于落败。而如果退如本土一方面难保全身而退,另一方面胜负还是未知,拿一个平局去换一个未知的局面是否有些得不偿失。现在虽然粮食是我之大患,但如果能坚持到明年麦熟,说不定局面就有大的改观”说到这里赵王偷偷地瞟了平原君一眼,他这话已经说过很多便了。

    有战略眼光的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透过烦乱多样的现实比较准确地预见到将来的结局,而后者只能把眼睛死定在一些表面想象上,从而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就拿是否接收韩国的上党这件事来说,赵王的理论是:秦为虎狼之国灭亡六国的决心早下,赵国要上当也好,不要也好秦国进攻赵国是早晚的事,何况上当为粮米之地得之总比不得强。在这里赵王的好利之心却让他忽略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和秦国开战的时间对赵国来说至关重要,对赵国而言晚一天开战就能多一分转机。另外,当时的韩上党郡已经由于战乱和人员物资的大规模撤离而变成了凋敝之地。就算是秦军不来进攻,想要从那里有所收获,也必须先有大量的投入和等待若干年的时间。

    长平现在虽然是平局的局面,但谁又能担保将来不是大败惨败;现在撤退虽然会有一些路途上的损失,但能保全赵国的主力又何尝不是上策。但这样的话眼下平原君是没法直接说的,要说也得选个恰当的时机和方式。

    赵括依旧是你不问我就不答。以他的睿智早已洞悉了大王的心理:他不想在目前还没有失败征兆的情况下就撤退,即便是媾和也不可能答应对方太多的条件。说白了即便现在大王真的答应媾和那也是做给一些人看的,在他看来赵国目前还没有到了非用土地来换取喘息的地步。

    等失败了再撤退,等要灭亡了才去媾和。这是大家都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君臣三人争论了好几个时辰------其实是平原君和赵王,赵括的话非常少。最终还是有了结论:先媾和,然后看情况,不行就将大军退入本土。其实,到了这个关头大家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你要问平原君退回本土后有什么良策,他也说不上来。这时候大家的差别就是你看了50步,而我能看到100步而已。

    谈话刚一结束,平原均就逃命似地回离开了王宫。他说不清楚是什么在强烈地压迫着他,让他到了如此的地步。作为赵国的王公与臣民,他非常想让赵国变的更加强大,强大到能够最终击败秦国,直到最后合天下而为一。但自从先王驾蹦后,他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自己的力量和大家的力量总是被一股说不清楚看不明白的力量所牵引着裹胁着,莫名其妙地用到了一些看起来是不相干的地方。

    回到府邸,他先是松了口气,但片刻之后又马上烦躁了起来。媾和的可能性有多大,秦国的要求会是什么,大王的底线会是什么。想到这里他不由的猛拍了几下额头,当好不容易有了个结果的时候,他一下子放松了没有继续就媾和的问题和大王探讨下去。过了一个多时辰,他的心情转好了些,又仔细的想了想,还是放弃了再次觐见大王的念头。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他更知道大王其实是很有主意的,他再多说什么不但未必有什么好结果,说不定还会扰乱了大王的心志。“放弃吧,让结果来说明一切吧”他在心里不断地喃喃自语。

    出了王宫与平原君道别后,赵括便直接回到赵府。

    “括儿,大王可否拿定了主意?”一见到儿子,赵老夫人便急切地询问起来。之所以着急是因为现在有人已经在议论,该由谁去替代身体欠佳的廉颇了。

    “回母亲,大王已经决定先媾和了,如果媾和不成就由长平撤军。”赵括一面给母亲行礼,一面答到。

    “那你是怎么看的?”

    “回母亲,孩儿以为大王媾和并不会答应秦国的太多条件,所以很难有好的结果。而大王目前还是十分不情愿撤军,所以一旦有稍许变故,即便媾和不成大王也很难痛快答应撤军。”

    “那大王可曾提及如果不撤军回让你出任主将?”

    “回母亲,此次并未谈及将来换将之事。只是孩儿察言观色揣测大王的心理,倘若将来真的不能撤军,真的要换将的话怕是大王会倾向与孩子这里。”

    “哎、、、、、、”赵老夫人叹了口气,刚刚有所好转的脸色又变的凝重了。

    “母亲不必担心,从目前的形势看撤军的可能是很大的。只要能保全长平的主力,进入本土与秦军周旋胜算应该会加大。就算退一步讲,如果有一天大王非要孩儿出征,孩儿也会先恳请大王倘若有失,罪不株连赵家。这点我想大王是不会拒绝的。”赵括一面安慰母亲,一面站到母亲的身后,轻轻地为母亲捶肩。

    “括儿啊!以后凡事你要多为自己想想啊!、、、、、、”站在身后的赵括,并没能看到母亲的眼里落下的泪水。

    二

    媾和的事赵王是主要和蔺相如商定的,人选也是由蔺相如推荐的。几天后使者匆匆地上路了。

    二十多天后使者又匆匆地从秦国回来了,带回了几乎是很多人都预料之中的消息:秦国的条件是要赵国割让韩上党郡和赵上党郡以及晋阳以南的大片土地,而赵王的地线是只给韩上党郡。其实,秦国就差把赵国的所有领土都算在其中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想媾和,他们想要的是整个赵国。他们目前还不需要战略上的休整,现在停止攻势无异与顿挫自己的锐气而让敌人得到及时的喘息和休整,在他们看来只要消灭了长平赵军的主力就等于占领了大半个赵国。现在的秦国已经不再是只将眼光放在一城一地上的秦国了,他们的雄心早已锁定了所有的目标。

    赵王一连几天都把自己关在宫里,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决断让他左右权衡,几乎耗尽了自己的精力,但仍然无法取舍:坚持就一定会失败吗,退到腹地就一定能有专机吗?转眼一个月又过去了,粮食的问题依旧没有什么好的征兆。从别国购买粮食越来越困难,国内的粮价一天一个价。当无法决断的时候,时间和现实往往就是最好的答案。他终于决定同意撤军了。

    一旦下了决心,撤军的方案很快就拿出来了:由赵括率领目前赵国仅有的五万机动部队前出到赵上党郡,以确保廉颇的侧后的安全,并造出要协同廉颇进击秦军的声势,以起到让王?不敢轻举妄动的效果;廉颇的主力分为两队交替后撤,以主力的骑兵殿后。在到达赵上党郡前撤军以一日不超过50里为限,等大军过了赵上党郡再全速后撤,尽快回到邯郸一线重新集结、休整、、、、、、

    当撤军正在很不情愿地酝酿和准备的时候,前线忽然传来了连破斩获秦军万余的捷报。

    消息是平原君半夜里第一个接到的,信使半夜里好不容易叫开了城门,因现在无法直接送达宫廷,就习惯性地扣开了平原君的府门。平原君家的看门人也许应该是天下看门人中最辛苦的了。他们不但要日夜轮班,还要坚持常年对所有来敲门的人都必恭必敬。这次他们一看是前线来的更不敢怠慢,急忙由主事将平原君由刚刚陷入的迷梦中喊了起来。

    平原君傻了,他不知道自己该高兴还是该痛苦。如果是大获全胜他当然要狂喜3个月,但这偏偏是小胜,小胜也就算了偏偏要发生在现在。廉颇啊廉颇,你是在为国效力呢还是要故意添乱。消息是压不住的,而且明天一早他就得兴高采烈地向大王禀报。想到这里他襟不住一头倒在了床上。

    老辣的廉颇还是在死水一般的僵持中创造并抓住了一丝战机。赵军的粮队频繁地出现让王?最终还是沉不住气了,他原本已经放弃了对赵军粮道的袭扰,因为,赵军粮队出现的频率实在太低了。他近一年多_38605.html来一直在虎视眈眈地等待着赵军最后的粮尽溃退,他一直在谋划着如何一路乘胜掩杀直到邯郸城下。粮队的多次出现无疑让他非常地失望和懊恼,如果赵军真的有了充足的补给那么这一年多的辛苦等待无疑是白费心思了。

    王?并不是泛泛之悲,他光细作就派出了三拨,甚至他们连车辙印的深度都详细地汇报了。但他还是没有老辣的廉颇想的多、想的远,廉颇派出的运粮队是晚上绕道出去,过几天再从大道回来。而且,每一批他都要做很多改动。在王?的细作窥探赵军的时候,廉颇的细作也在监视着王?的动态。上了年纪的人往往是很有耐心的,这一次廉颇就亲自带人在山里埋伏了有近20日之久。

    战斗进行的并不象以往那么惨烈,五万赵军前后围攻一万多偷袭粮道的秦军,对秦军而言夺路而逃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而无心恋战而又没能冲出去或者是被追上的秦军也只有等着别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了。

    撤军的事情被无限期地搁置了,换将的议题慢慢地在一些人的议论中被赵王正式提到了议程中来。

    蔺相如并没有直接象赵王进柬,而是在事先揣摩透了赵王的心思后在大臣中开始传播廉颇年迈体弱多病已不再适合担任统帅的言论。廉颇刚打了个小胜仗这时候把他换下,对于各方来说面子上都是能说过去的。

    至于接替者的人选,他依旧是不漏声色。他先如大家所料地列出了几个适合的人选,然后再一一排除,剩下的一个也就是大王所中意的赵括了。

    小的胜利却埋伏下了大的失败。改变了赵王本来就不太情愿的决定。

    赵王并不是没有帝王的城府以及相应的韬略,在任用赵括的事情上他就表现的很有耐心。他也和蔺相如一样,话不用明说,当适合的人选只剩下赵括一个人的时候,赵括想说什么能说什么已经变的不很重要了。什么家父的遗命,什么资力尚浅,什么缺乏历练等等在他眼里根本就是简单的托词而已。在他眼里赵括根本就是赵社的翻版,甚至应该比赵奢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并不是没有眼光的君王,“赵奢多次大胜靠的是赵括的计谋”,这些他是知道的而且连细节都打探的非常详细;别的不说,就一个李牧的举荐,他就让他对赵括是更加器重,更何况赵括怎么算也是他赵家的血脉啊!

    李牧的确给赵括增添了很多的光彩,接任云中太守不到三年,匈奴人就再也不敢轻易由云中南下了,转而由河套一带开始了对秦国的重点骚扰。两年前仅北谷一战李牧就以不足两万的兵力,歼灭匈奴三万之众,让匈奴草原哀号之声三月不绝。

    赵王现在唯一后悔的就是,当初没有变通地对待赵奢的遗言,而多给赵括一些露脸的机会,而不是只给了他一些尊贵的爵位和一些诸如督运粮草的差使。要不然,三年前出征长平的怎么也不会是廉颇了。

    乐毅的确是年老多病了,这一点很多人都去验证了。而他的两个儿子虽然已经为赵国立了不少的大功劳,但目前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去统帅长平的大军都是不太适合的。其实即便乐毅真的能出任主将,他也将面临同样的信任危机。田单就更不用说了经历了太多坎坷和风雨的他已经变的斗志全无了,他的才华和激情已经伴随着齐国72城的光复而消耗怠尽了。

    当选择只剩下一个的时候,一切都变的非常简单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