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130年-日月当空曌3


本站公告

    废李贤太子位的第二天,调露二年(680年)八月二十三日,武则天第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开耀二年(682年)正月,太子李显喜得贵子。李治大喜过望,为孙子取名重照,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淳。三月二十五日,李治打算立皇孙李重照为皇太孙,并要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这是一项非比寻常的举措,吏部郎中王方庆为此上书反对,说:“按周礼,有嫡子无嫡孙。汉魏以来,皇太子在,不立太孙,只封王。晋、齐曾立太孙,但居东宫。其太子官属即为太孙官属。未闻太子在东宫而更立太孙者。”因为历史上没有皇太子健在而立皇太孙的先例。但李治态度出人意料地坚决,掷地有声地说:“自我作古,可乎!”终于立李重照为皇太孙。这被认为是李治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为了防止武则天夺位而采取的有力举措。只是,李治在位时已经不能阻止大权一步步落入武则天手中,对身后之事更加无力顾及。

    就在永淳元年这一年,关中发生了灾荒,京师长安缺粮,李治和武则天决定率大批文武官员前往东都洛阳逐食。由于出行仓促,粮草准备不足,不少扈从的士兵都饿死在路上。饥荒之年,经常盗贼出没,李治担心路上会遭遇强盗,就命令监察御史魏元忠提前检查沿途州县,负责保障皇帝车驾的安全。魏元忠巡视了一个小县的监狱时,发现一名囚犯言语举止均异于常人,一问之下,原来是盗贼头目。魏元忠将盗贼头目放了出来,要求他协助保驾。盗贼头目深感荣幸,笑着答应了。结果,在李治此次到洛阳的途中,没有一个盗贼前来骚扰。而随行兵马多达万余人,竟然没有丢失一文钱。魏元忠从此名声大震,为武则天所瞩目。后来魏元忠多次被陷害,但均由于武则天的信任,几起几落而大难不死。

    皇帝车驾达到洛阳后四天,一项重大的任命下达。资任尚浅的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中书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四人同时被任命为宰相,但在名号上不同于之前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变成了“同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这是为了阻止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首长(均为宰相)权力过大,以较低品级官员参知国政,削弱、排挤宰相的重大步骤,也是武则天预见到了李治时日无多,抢在丈夫死前用李治名义发布的重大诏令,她由此完成了蓄谋以久的改组宰相班子的计划。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李治改年号为弘道,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年号。李治本想亲自登上则天门城楼宣布,但刚要上马,便气血上冲,无法成行,只好作罢。此时,李治已经预料到大限将至,不无遗憾地西望长安,说:“我命危笃。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可惜,他最终未能实现死在长安的夙愿,当晚便病逝于洛阳宫中的贞观殿,终年五十六岁。至此,日月同辉的“二圣”局面结束。

    李治在位二十五年,除了前五年由元舅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外,后面的二十年基本上是与武则天共掌军政大权。

    十二月十一日,李显以太子身份即皇帝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为皇太后,总揽朝政。裴炎受遗诏辅政。

    十二月二十一日,裴炎被任命为中书令,立即发生了迁移政事堂的重大事件。政事堂原本设在门下省,因为门下省处中书、尚书两省之间,是诏令文书下达上呈的中转站,政事堂置于此,方便三省首长(宰相)集中办事,体现三省制的平衡。当时尚书省左仆射刘仁轨已经八十二岁,老得无法参政;而门下省守侍中(即见习侍中)刘景先原为裴炎下属,不敢与裴炎争权;裴炎当时既要管中书省事务,还要主管政事堂公务,为了方便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此迁实际上是三省制破坏的表现,从此中书令在三省中暂时占了主导地位。

    转眼到了公元684年,这一年,是唐朝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光年号就改了三个——嗣圣、文明、光宅。

    正月初一,唐中宗李显改年号为嗣圣。

    李显公认是武则天四个儿子中资质最差的一个。他与两个能干的哥哥李弘、李贤不同,既无才学、武艺,又庸弱无能,甚至连外貌都比不上两个哥哥。他的无能应该也是后来武则天立他为帝的主要原因。不过,在之前武则天不断铲除异己的斗争中,李显(当时封英王)的王妃赵氏也是牺牲品之一。赵氏的母亲长乐公主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女儿,年龄与侄子唐高宗李治相近,并且相处融洽。长乐公主身份尊贵,瞧不起并非名门望族出身的武则天。尤其是后来武则天通过控制懦弱的李治,执掌朝政大权,网罗亲信朝臣,更让长乐公主愤恨。只是这时的长乐公主,还没有机会领教侄媳妇武则天的厉害,说话也不知高低。她常常带着女儿赵氏进宫看望病重卧床的高宗,有时候激动起来,也会说些对武则天擅权不满的话。武则天的亲信遍布朝野,自然,这些话不折不扣地传到了武则天的耳里。以武则天的性格,必定要实施严厉的报复。长乐公主夫婿赵瓖先被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刺史。按唐宗室规定,公主下嫁以后,若丈夫为地方官,公主仍可留在东都洛阳过着舒适自在的生活。长乐公主此时已经是大长公主,名分尊贵之极,却依然祸从口出,被勒令迁出洛阳,和丈夫一同去边远的括州,并绝其朝谒。李显王妃赵氏则被下诏废黜,关进内侍省的大狱,活活饿死。赵瓖和长乐公主后均牵连死于越王李贞起兵谋反事件。

    令人惊讶的是,李显竟然对于妻子赵氏的惨死无动于衷。李显同赵氏结婚以后,关系一向不融洽,后来竟然发展到视若陌路。赵氏被饿死后,李显立即立另一侍妾韦氏为王妃。从这点上说,韦氏是应该感激武则天的,若不是她手段毒辣地除掉了赵氏,以赵氏出身的显赫,韦氏是没有多大机会当上王妃以至后来的皇后的。

    韦氏,长安人,祖父韦表在贞观年间担任太宗第十四子曹王的属官,父亲韦玄贞为普州(今四川省)参军。虽然祖、父两代都没有做过较大的官,但韦家却是关陇大族,韦氏也算是出身名门了。韦氏不但聪明美丽,而且好胜心极强,性格果断有主见,这正是李显的个性中所缺少的。韦氏初进英王府做女官,就很得李显的宠爱,被立为王妃后,李显对她更是言听计从。这情形倒与李治跟武则天的情形颇为类似。李治晚年,李显被立为太子,韦氏也水涨船高,成为太子妃。李治病死后,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尊母后武氏为皇太后,封韦氏为皇后。

    李显排行第三,所以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当上皇帝,何况两个哥哥先后被立为太子,结果都没有登上帝位就被废黜。现在,他真的做起了至尊无上的天子,心情十分兴奋。韦氏也是如此。李显即位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立即从一名小官一跃而升为豫州刺史,充分应验了“一人荣贵、全家高升”的老话。但韦氏仍不满足,在她的要求下,李显又准备升韦玄贞为侍中。中书令裴炎坚决不同意,他觉得韦玄贞并无大功,只是以皇后父亲的身份一下子晋升高位,未免太快了一些。他向李显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李显不听。裴炎再三劝谏,惹得李显火起,怒道:“我是天子,只要我愿意,就是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裴炎听了,心想自己身为首相,倘若李显真这样做了,万一太后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便把李显的话去告诉了太后武则天。

    二月初六,武则天在乾元殿召集百官,裴炎、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均率兵入宫。武则天当众宣布废除李显皇帝位,改封为庐陵王。李显还愕然问道:“我有何罪?”武则天说:“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还能说无罪?”李显这才明白过来,登时无言以对。这样,李显只做了四十多天的皇帝,皇帝的宝座还没有坐热,就因为一句气话被武则天拉了下来。

    二月初七,武则天立第四子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并改元文明。李旦自甘淡泊,终日居于别殿,不管朝政,朝政尽归武则天裁决。

    李显被废后,虽然还有庐陵王的头衔,但却与韦氏被幽锢在冷宫中,完全失去了人生自由,韦氏的父亲韦玄贞等家属则被流放去岭南。李显心情郁闷,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韦氏则安慰李显说:“现在保命要紧,你绝对不要流露出丝毫怨恨的表情,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我们应该好好忍耐,等待机会,我不信将来永无出头之日。”她的坚定性格在逆境中给了李显很大帮助。

    当时有十余名飞骑兵士在坊曲饮酒,有人喝醉了,戏言说:“早知入宫废皇上无勋赏,不如事奉庐陵王。”结果,酒席还没散,戏言已经传到武则天耳中,十余名飞骑兵士当即被捕,关进了羽林狱。戏言者被处斩,其他人因知言不告被处绞死,暗中检举告密的人则被授五品官。告密之风从此风起。

    这件事后,武则天一度有想除掉李显的想法,但最终因李显无德无能而放弃了,下令将李显一家流放到均州(今湖北郧阳)。李显还没走到均州,在半路上又接到诏书,要他们再迁到房州(今湖北房县)。房州地处武当山,县城只有几百户人家,既贫瘠又闭塞。李显一家人到这里后,待遇也不好,过着凄苦的生活,还时时担心会有大祸临头。

    这一年的七月二十二日夜,西方出现了哈雷彗星。彗星长二丈余,四十余日而灭(一说三十四日,一说四十二日,一说四十九日)。

    九月初六日,武则天再次改元,年号光宅,大赦天下。

    就在这一月,名将李世勣(本姓徐,因功赐姓李)的孙子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著名诗人骆宾王为徐敬业幕僚,作《讨武明空檄》檄天下,文中有“一抷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之句。武则天看了后十分感慨,说:“失此人才,宰相之过。”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