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旅1


本站公告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在广袤无限的沙漠中,天地相接,云天低迷,四顾茫然,形只影单,不仅前路朦胧不明,心情也是一片迷惘。但正是在雄浑的天地中,在苍凉的大漠上,在强烈的孤独中,使命感才格外宏大。

    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是相当古板的,骑着白龙马,带着三个相貌怪异的徒弟。而在民间流传的玄奘西行取经的画像中,他则是左手拿着经书,右手拿着拂尘,背上背着经书箱,书箱顶上是圆盖伞,伞前挂着一盏小油灯,腰间有个小包裹,脚穿草鞋。两者对比,差别何等之大。

    莫贺盐碛比玄奘之前行走过的沙漠还要荒凉,极目之处,均是黝黑色的砾石,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在这条荒无人烟的死亡之道上,不断可以看见被烈日晒死的动物干尸以及晒得发白的骨骸比比皆是。因为地势平坦开阔,这里的太阳都是从地平线上升落。白天烈日当空,热浪袭人,酷热难耐。有时突然一阵狂风刮来,转瞬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人马难行。有时候还会出现海市蜃楼,远远望去,旌旗飞扬中,数百骑人马迎面奔驰而来,仿佛是前来捉拿的追兵。转瞬之间,又化作村庄和树林,若隐若现,千变万化,让人迷离不已。而夜晚的戈壁滩更加令人心悸,四处是游动的磷火,忽明忽暗,忽亮忽灭,仿佛阴魂不散的幽灵,让人毛骨悚然。

    踏上莫贺盐碛后不久,玄奘便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他一直没有找到野马泉取水,雪上加霜的是,还不小心打翻了水袋,滴水全无。在沙漠中,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无可奈何之下,玄奘决定返回烽火台取水。走出十几里后,他想起自己曾经的誓言:“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顿时浑身发热,便又重新西进。老马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坚硬的砾石上,看上去非常吃力,似乎随时会倒下来。玄奘骑在马上,想着昔日六十五岁高龄的法显在沙漠中行走的情景,不由得心潮起伏。

    这样一直走了四夜五天,最终因为缺水昏倒在大漠中,奄奄一息。到了第五夜,已经濒临死亡的玄奘突然被凉风吹醒,所幸老马忠心耿耿,依旧陪伴在他身边,便又重新振作精神,继续上路。走不多远,老马突然失控,奔向另外的方向,玄奘怎么拉也拉不住。片刻后,一片水草梦幻般地出现在眼前,老马识途,神奇地救了玄奘一命。一人一马在这片水草地歇息了一天,体力得到了恢复后,又重新上路。两天后,终于走出了八百里的莫贺盐碛,到达了丝绸之路北道的第一站——伊吾国(今新疆哈密)。

    从玉门关到伊吾,路途极为艰险。昔日隋炀帝派大将薛世雄与东突厥启民可汗联兵,攻打伊吾。薛世雄率隋军到达玉门关,而启民可汗违约不至,薛世雄便孤军深入莫贺盐碛。当时伊吾认为隋军不可能渡过沙碛,完全没有设防。不料薛世雄率军通过了莫贺盐碛,伊吾非常意外,于是投降。由伊吾不设防一事可见莫贺盐碛之艰险程度,玄奘孤身一人通过,更是当时十分罕见之事。他到达伊吾时,当地大觉寺中的三名汉僧闻听来了故国僧人,立即赶出迎接,连鞋子都来不及穿,赤脚就跑了出来。三人抱住玄奘,忍不住失声痛哭。玄奘劫后逢生,也深为感动,一时涕泪交加。

    当时丝绸之路由西突厥控制,伊吾国王也向突厥称臣。但西域佛风极盛,玄奘因为在凉州说法,声名已经远播西域,因而受到了伊吾国王的热情款待,在这里停留了十多天后。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国王麴文泰听说中国高僧玄奘到达伊吾后,立即派使者带着数十匹好马赶到伊吾,请求玄奘到高昌讲经。玄奘盛情难却,由此启程前往高昌。

    有意思的是,玄奘离开伊吾八个月后,依附突厥的伊吾便投降了唐朝,伊吾国王更是亲自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此后,唐朝廷在伊吾设置了西伊州(今新疆哈密),伊吾正式成为大唐帝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其中,自然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军在与东突厥的作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就在玄奘苦苦寻求出关之路的时候,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大战伊始,唐太宗命大将李靖和李世勣率领十万大兵,兵分六路,北出雁门关出击东突厥。

    李靖是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在野史小说中与红拂女、虬髯公并称为“风尘三侠”,史载其人“临机果,料敌明”,与李世勣都是战功卓著的大唐开国名将。他们的敌人,则是称雄漠北的突厥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汉代名将李广雄风犹在,这一幕何曾相似!七百多年前,汉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率汉军出塞,北逐匈奴,由此创下了不世的军功。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慨。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可汗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定襄。颉利可汗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还没有等到唐军正式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颉利可汗的心腹将领康苏密挟持隋炀帝皇后萧氏和幼孙杨道政,一道投降了唐军。颉利可汗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这一战,李靖出奇制胜,唐太宗因此称赞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世勣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刚好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降东突厥部众五万余人。颉利可汗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颉利可汗此时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不得不派执失思力入唐朝请罪,请求内附。其实,颉利可汗内心尚犹豫未决,不过是想借此来拖延时间,以等待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抚慰,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入朝。

    李靖率兵抵达白道后,与李世勣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世勣继后而进。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以为内附可成,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趁着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并杀死颉利可汗妻子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

    唐军正月出兵,三月俘虏颉利可汗,两个多月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东突厥就此平定,漠南一带尽归唐境,中国军功盛极一时,唐之国威远播四方。自隋朝以来,突厥一直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人灭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当年唐高祖与唐太宗曾经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因此,唐太宗颇有感慨地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来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特地在凌烟阁设宴庆祝。李渊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唐太宗也闻乐起舞。欢宴一直持续到深夜。

    慑于大唐军威,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齐聚长安,一齐上书,请求唐太宗称“天可汗”。唐太宗笑道:“我为大唐天子,难道又为可汗之事吗?”但此后,他赐给西北各部落酋长的玺书都用“天可汗”的称号,由此可见他其实对“天可汗”的称号相当自得。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