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拦路虎


本站公告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没几天,曾与唐朝结盟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突然背盟,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大震,长安由此戒严。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不久后唐大军赶至唐太宗背后。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唐太宗许以大量金帛财物,便同意再次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的背后,是唐朝廷被迫送给突厥大量财宝而换来的突厥暂时的退兵,据说这批财宝数量巨大,甚至到了“空府库”的地步。以致后来唐太宗提到“渭水之盟”时,曾经恨恨地说它是“渭水之辱”。

    东突厥军一度逼近长安之事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决定要彻底铲除东突厥。渭水之盟后,唐太宗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皇帝之尊,亲自垂范练兵。唐李出自陇西李氏,与汉代令匈奴闻名丧胆的飞将军李广同属一系,李广的箭法曾经独步天下,传说能射穿石头。虽然是贵族世家,但陇西李氏善射高手一直层出不穷,唐高祖李渊便是靠射中画屏上孔雀的双目,赢取了妻子窦氏(唐太宗之母),留下了“雀屏中选”的千古佳话。唐太宗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神箭手,为了备战突厥,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锐”。

    一心要去西天取经求法的玄奘便是在这个时候向唐朝廷申请西行。他邀请了一些有心到西天求法的僧人,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发给允许出关的公文。当时,“国政尚新,疆界不宁”,通往印度的陆上丝绸之路均被西突厥控制,西北边塞局势极度不稳,而唐朝廷一心备战东突厥,自然没有批准玄奘等人的出关请求。

    贞观元年(627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因政令苛刻繁琐,内部怨声载道。刚好此时突厥境内遭受了罕见的大风大雪,大批牲畜死亡,突厥粮食严重不足,闹起了饥荒。刚从东突厥出使回来的鸿胪卿郑元寿请求趁势出击东突厥,大臣萧瑀十分赞成。但重臣长孙无忌极力反对,认为有盟约在先,唐先进攻是为不义而反对。唐太宗感觉时机未到,最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意见。但唐朝朝野上下均是心知肚明,与突厥一战只是早晚之事。

    此时,玄奘已经移居庄严寺,他并非没有感受到一场大战即将来临的气氛,只是求法心切,已经顾不上其它。他继续联络有意西行的僧侣,一再上书申请西行公文,但大局势如此,朝廷均未批准,最初约定与玄奘同行的僧侣纷纷退出了申请的行列,只有玄奘依然不改初衷。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东突厥再次发生内讧。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赵德言大改突厥旧俗,政局一片混乱。散居漠北的铁勒(或作敕勒)各部如薛延陀、回纥、拔野古、仆固等十五部,最初依附东突厥,见东突厥政治混乱,便相继叛离。颉利可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派兄长之子欲谷设带十万骑兵前去征讨。结果,欲谷设在马鬣山被回纥酋长菩萨打败,回纥势力由此大振。唐太宗为了制衡东突厥,派使者抄小路前往铁勒部,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欣喜异常,从此开始入贡唐朝。颉利可汗担心腹背受敌,又派突利可汗前去讨伐铁勒各部,结果突利战败,单骑逃回。颉利可汗怒火中烧,将突利可汗囚禁了十多天,并处以鞭挞之刑,突利可汗因此而怀恨在心。不久,颉利可汗打算再讨伐铁勒,向突利可汗征兵,突利可汗不给,并向“结义兄弟”唐太宗求助。颉利可汗带兵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便顺势倒向了唐朝一边。突利可汗后入朝,唐太宗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爵北平郡王。

    贞观三年(629年),新年刚过,便发生了一件跟佛教有关的事——僧人法雅以妖言惑众罪被处死,而司空裴寂(唐高祖时重臣)因为没有检举揭发而被免官。法雅原来在五台山讲经,名气很大,唐朝建立后来到长安,很得唐高祖的信任,能够自由出入皇宫。唐太宗登基后,禁止法雅再入皇宫。法雅因此而怨恨,经常口出“妖言”,由此被唐太宗诛杀。表面涉及沙门,其实是一起政治事件。十年前,辅佐唐朝建立的重要人物之一刘文静自以为功绩在裴寂之上,而位在裴寂之下,十分不满,醉酒后曾拔刀砍击木柱,咬牙切齿地说:“有朝一日,一定将裴寂杀死。”裴寂深为忌惮。刚好刘文静妾揭发刘文静兴妖作怪,召用巫人,裴寂尽管知道刘文静与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关系非同一般,还是力劝唐高祖铲除后患。尽管李世民百般求情,唐高祖最后还是采纳了裴寂的意见,将刘文静处死。普遍认为,法雅事件不过是唐太宗借机除掉裴寂、为刘文静报仇而已。裴寂被罢官后,请求留在长安,唐太宗坚决不同意,还严厉地指责他功不补过,唐高祖在位期间身居相位而朝政不清,都是他的责任。这实际上也是另外一个有力的信息:唐太宗的地位正在日益稳固。如此,将直接决定皇帝之后的许多重大决策将与之前完全不同。

    这一年,一开端就注定将是不平静的一年,所有的人都在拭目以待。

    时间转眼到了秋天。八月初一,空中出现日食。自汉代开始,太阳便被认为是皇帝的象征。发生日食,就表示君主受到侵犯,皇帝有灾难。唐朝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一书中说:“日食,阴侵阳,臣侵君之象,救日食所以助君抑臣也。”另一方面,日食也被认为是皇帝做了错事后,天显异象以示警告。但帝国皇帝唐太宗竟然忙得已经顾不上日食,他将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了备战东突厥上。

    八月初八,铁勒薜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弟弟统特勒到长安进献贡品,唐太宗着意笼络,赐宝刀、宝鞭,还说:“你统属的部族犯下大罪的用刀斩决,小罪的用鞭抽打。”统特勒非常高兴。东突厥颉利可汗则大为惊慌,开始派使者称臣,请求迎娶公主,修女婿礼节。而此时唐太宗已经决定以颉利可汗援助叛军梁师都为借口,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

    而长安庄严寺中,已经等待唐朝廷批准西行公文两年有余的玄奘感觉到风云变幻、大战在即,而战火不知道何时才能熄止,他实在不能再等待下去了。刚好关中一带遭遇到特大霜灾,庄稼欠收,粮食严重不足,唐朝廷同意僧尼和百姓外出游食。玄奘认为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决定趁机西行。就在出击东突厥的唐军整装待发的时候,玄奘悄然离开了长安。时为贞观三年(629年)八月。

    即将踏上征程,玄奘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有一丝忧虑,不是为他本人,而是唐帝国即将开始的与东突厥的战争。他忍不住回望长安,夜色朦胧中,伟岸高大的城墙也模糊了起来,只有城头星星点点地闪耀着点点光亮,那是守城唐军枪尖的冰冷的寒光。再看前方,前途漫漫,一片漆黑。他心中非常清楚,前面要走的是一条荆棘之路,等待他的将是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以及不可预测的际遇。

    然而,命运本身就隐含着无法估计的因素在内,玄奘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等到他十六年后再次回到长安的时候,竟然受到了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而此时,他不过是个潜逃者。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