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求法的先行者3


本站公告

    期间,他唯一剩下的同伴道整仰慕印度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叹息故乡僧律残缺,决心留在印度,不再回国。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独自一人继续旅行,搜求经律,并学习梵语,达到他求法的素愿。

    周游完印度后,法显开始准备回国,东下经瞻波国,到达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泰姆鲁克)后,为了写经和画像,又住了两年。随后,法显搭商人大船往西南而行,前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王城观看了三月出佛牙的盛会,并在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舍》、《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十一名同伴,或留或亡,今日顾影唯己,心里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个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凄然下泪。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坐上载客二百余人的大商船,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好遇到一岛,补好漏处又继续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流了一百多天,终于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晋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暴风雨,船失方向,随风飘流。船上诸婆罗门认为载沙门不利,商议要将法显留在海岛边,幸亏法显从前的施主仗义反对,得免于难。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今山东即墨)的牢山。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

    法显六十五岁出游,途经五年,才到印度的中部,在那里逗留了五年,归程经狮子国等地,又三年才回到青州,前后历经十三年,共游历了三十余国,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并留法显住了一冬一夏。

    义熙九年(413年)秋间,法显南下赴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今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420年)终老于此。在临终前的数年时间内,法显不顾年事已高,一直紧张艰苦地忙于翻译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译文朴素传真,别成一格,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与法显一道西行求法的,先后有十一人,要么半途折回,要么病死异国,要么久留不还,只有法显一人,以花甲之年,不言放弃,终于求得经律,达成夙愿,又冒了海行的危险回到祖国,翻译流通。他孜孜不倦、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也足以照耀千古。

    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印度纪传》、《佛游印度记》等,不仅对后来西行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佛国记》中记录了许多有关西域和古代印度史地的资料: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由于湮灭已久,传记无存;而法显去印度时,正是笈多王朝(320年-590年)超日王在位的时代,笈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汉代已经开始,但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南北朝时,由中国前往印度求法的僧人还有幽州僧人昙无竭。昙无竭,俗姓李,幽州黄龙人,十来岁出家为僧。他常慨叹中国佛经残缺不全,听说山西有僧人法显亲自前往印度取回真经后,很受启发,也决定亲赴西天取经。

    公元420年,昙无竭召集志同道合的僧人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携带供养佛、菩萨的幡盖和法器、食钵等物,从幽州龙城(今辽宁朝阳)出发,开始了西行的旅程。这一年,刚好是立国一百零四年的东晋灭亡,宋武帝刘裕代晋。

    昙无竭一行人先到鲜卑吐谷浑人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青海湖一带),再穿过海西郡(河西走廊),穿过沙漠后,从高昌沿塔克拉玛大沙漠北缘向西行,途径龟兹、沙勒等国,过葱岭,越雪山,渡大江,路途十分惊险。翻越一座大山时,处处悬崖陡壁,登山者只能利用峭壁上凿出两两相对的小洞通过,每个人用四个小木桩,双手各持一个,双脚上各绑一个。攀登时,先将四根木桩插入小洞内,以便立足,然后再拔出手中木桩,插进更上的小洞,再用手拉住木桩,将脚下木桩插进上一阶的小洞,如此轮换,不断向上攀。十分惊险,稍不留神,便会掉入绝壁深渊。经过一整天的艰难攀登,总算翻过了此山。同行二十五人,竟然有十二人坠崖而死,山势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

    余下的十三人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迦湿弥罗。在向中印度行进的时候,同行又有八人饿死。到达中印度后,昙无竭礼拜佛迹,随处受学。学习约六年后,昙无竭从南印度乘船回国,翻译完成《观世音菩萨受记经》,后收入佛典总集《大藏经》。他还将西天取经见闻编著成《历国传记》。

    北魏太武帝正平元年(451年),僧人道药也经疏勒、葱岭去到印度僧伽施等国求法,回国后也有《记传》一卷。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北魏胡太后派使者宋云(敦煌人)与崇立寺僧人惠生西行求佛经。宋云西行时,正值秦州人莫折念生起兵反魏,凉州人可于菩提等率众响应,北魏失去了对河西的控制,宋云等只好改走吐谷浑道,经青海西行。二人历经磨难,终于到达北印度乌苌、乾陀罗诸国,得到梵本一百七十部。传说在归国途中,宋云遇见了达摩提着一只鞋子西行。北齐僧人宝暹、道邃、僧昙、智周、僧威、法宝、智昭、僧律等十人,于公元575年西行求法,往返七年,获得梵本二百六十部。公元581年,宝暹等人返回长安。这一年,刚好是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

    可以说,以上这些人均是西行求法的先行者,他们“忘形殉道,委命弘法”的精神,成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支柱,他们的事迹极大地激励了后人,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本书的主人公——玄奘。玄奘对法显、等西行先驱者的业绩钦慕不已,曾说:“过去的法显等人,也是一时的英才,他们都能不畏险阻,西行求法,利益众生,怎么能让他们的崇高事迹无人追寻、坚贞气节就此断绝呢?大丈夫当继承他们的事业!”而事实证明,他不但继承了西行先行者的事业,而且远远超越了前人的成就。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