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玉文
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富川驿道)自北向南wWw.由湖南永州(零陵)、道州直达贺州桂岭,水陆两路贯穿富川,不仅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产生影响,即使是戏剧艺术,也使其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初具规模,起到了极大的引进、交流和推动作用。
富川古时山歌流行,但却无本地剧种,一些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桃郎传》、《董永和七仙女》等唱本,也是经古道由湖南、广东一带传入富川的。据老人言,在县内流传的彩调剧(包括半戏半调)大约是在明末清初由桂州(今桂林)经古道传入;桂剧传入富川较早,大约是明朝中期就有人在我县境内唱该戏了,据说也是经古道从南宁(古称象郡、邕州)、桂州、平乐(当时富川属平乐府)一带传入富川的。正是因为该剧种传入富川较早,所以在我县民间WWW.soudu.org极有根基和市场,至今探访,还有不少七八十岁的桂剧老艺人健在。
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和民国初期,富川也曾有过祁剧,但范围较小,影响也不是太大。后来还有湖南花鼓戏、国粹京剧、江西采茶戏等在富川城乡演出过,但仍代替不了作为主流剧种的桂剧在富川传播的重要地位。建国后富川各地都普遍成立有桂剧、彩调业余剧团,县文艺队也曾常向湖南各毗邻县的文艺团体学习祁剧和花鼓戏回县里演出,但由于受区域、语言、传统习俗等关系的影响,彩调、祁剧、京剧、花鼓戏等在富川舞台几乎消失,只有作为古道精髓戏剧文化的桂剧方兴未艾,长演不衰。
桂剧是富川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种,古道盐埠老古城的“共乐轩”玩字馆,在民国六年(1917年)开展的桂剧活动曾轰动全县,它连演桂剧半个多月30多场,上演连台戏《大闹天宫》、《平贵回窑》等大型剧目,并开馆收徒,由平乐艺人李老荣授艺,首批招收富川、钟山、八步男女学员20多人。其后,富阳、城北、白沙及城北的凤溪村等地也纷纷成立过专业及业余的桂剧班,玩字馆。演员代代相承,剧目届届相传,一演就是几十年。其中老古城街戏馆和富阳镇的三界庙戏园、天皇班曾兴盛一时,影响很大,颇有名气。在我县较传统和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双槐树》、《黄泉见母》、《杏元和番》、《珍珠塔》等。
彩调俗称调子,据传麦岭的高桥、葛坡的深坡街等地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兴办过调子班。葛坡(青山口)作为潇贺古道的主、岔道中心驿站,曾有书院、寺庙、驿站、兵营存在过,至今仍偶有遗址可寻,是外来文化的中转站之一。富川有案可查的最早的调子班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和三十二年分别在葛坡林桂大村和老村开始兴办,两个戏班都是由沿古道南下的湖南调子艺人传授,本地艺人学成之后又到福利、新华、麦岭、富阳、白沙等地的村寨教戏传艺,就这样师徒相传把彩调传入我县的其他地方,广泛流传。其后也有的戏班兼学桂林渔鼓、文场的,他们以喜庆佳节和闹元宵走村串寨开展演出活动,主要剧目有《三看亲》、《王三打鸟》、《二女争夫》、《假报喜》等。
祁剧源于湖南省的祁东、祁阳一带,因其声腔、道白与桂剧较为接近,所以能得到以讲桂林官话为主的富川观众接受。开始是湖南祁剧团沿古道来富川演出,受到当地民众欢迎后,一些唱戏师傅便驻足于此地开班授徒。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我县境内就曾出现过城北凤溪村的翟苟二和翟燕堂、城北“金瑞园”、古城“赛舞台”等祁剧班。在演出过程中,桂剧、祁剧常互相渗透影响,并且常有桂剧与祁剧演员同台演出献艺的情况,他们经常上演并颇受观众欢迎的剧目有《专诸刺僚》、《岳飞传》、《孟丽君》等。
随着岁月流逝,世事沧桑,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及富川驿道已逐渐被柏油马路所替代,除桂剧时有演出之外,彩调、祁剧、京剧、桂林渔鼓及文场也已淡出我县观众的视野,成为美好的回忆。但古道带给我们的发展与便利,这些传统剧种及戏班、戏园带给我们的快乐和艺术享受,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忘怀的。
———本文发表在《贺州日报》2004年7月3日报第3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