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玉文
古时的富川教育,大都以书院、书屋的形式进行。与县里的官吏、地方上有名望的绅士、富户出钱粮聘先生(塾师)创办。据不完全统计,自唐宋以来富川曾创办过各类书院、书屋二十多个,培养了大批县内外的秀才、举人、进士乃至状元。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有江东书院、富江书院、五源书院和恕堂书屋等几个。
潇贺古道(楚粤通衢)贯穿富川全境,几条主、岔道和古驿道又连接朝东、麦岭、葛坡和五源(今新华),受古道经济、文化的影响,这里重教习文的风气比较浓郁,有识之士也比较多,所以这几个地方的的书院、书屋都办得比较出色。他们不但开创了富川民族教育的先河,促进了富川与外地的知识、人才交流,而且也在培养本土人才、发展瑶乡教育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据考,富川有证可查的第一所书院是位于朝东秀水村灵山之侧江东书院,它于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由秀峰进士、会稽太守毛基创建,是在该村的对寨山书房、书房山书房、鳌山石窟寺书房的基础上扩展、充实而成,它比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梧州绿漪书院早建250多年。书院依山傍水,红梅绿竹,云波相映,宁静优雅。堂之前有一小圃,豆篱菜畦,草绿花香;中有一池,圆如月,鱼虾欢,有沟泄水入江,潺潺而流,情趣盎然,正好适宜师生读书授课。现存秀峰宣教房门楼石碑《江东书院记》曰:“中曰来薰,涤尘襟也;西曰拂云,耸清操也;东曰待月,遣遗兴也;北曰履斋,即退而省其私之所也。”宋嘉定之前,秀峰得古道之便利,科第连绵,进士辈出,开禧乙丑元年(1205年)毛自知还高中状元,开创了富川任荣登龙虎榜的先例。毛基任会稽太守时便倡教育,重人才,他为了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出资费力,创立书院于故园江东,荟萃名师,培养了不少进士,举人和贡生。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的进士毛商芝、明万历乙末年(1585年)的进士毛燕章皆先后就读于此,真可谓是英才辈出,久负盛名。至今江东书院的遗址尚在,迎送中外游客的旅游观光,成为秀水状元村的美景奇境之一。
富川境内的第一所瑶族书院是五源书院,于清道光壬辰年(1832年)春由富川训导(即县儒学教育)朱德鉠奉令带兵至富川东五源设卡防护治安,他考察了当地的经济民情之后,为了便利瑶山的孩子上学,发动龙窝、沙母、三辇、倒水、平石等五源瑶民捐资办学,倡立创建书院两进,专门招收五源瑶族子弟入学,目的在于“教化”瑶民,提高当地民众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经平乐知府唐鉴将之命名为五源书院。该书院原有正院一间,为先生讲习之所;右厢书室楼房一间,是藏书之所;左厢是先生的寝室和厨房,占地1、5亩,院址在今新华乡坪源村公所境内,今仍有人前往探胜寻幽。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翰林院编修池大人发下藏书三十九部922本,供师生学习和阅读。光绪年间更名为学堂,开设国文、算学、史学、地舆学、交际大全等学科,每年有学生80多人。正院设有孔圣先生的牌位,供师生早晚朝拜。该书院培养的人才,其间中举可考者有龙窝源洞池村的唐谟、坪石源黄竹山村的沈儒、豹洞村的沈大广等。此外还有很多的庠生,其中三輦源东湾村的任良辅,民国四年还被选为广西省的省议员。
五源书院曾数度易名:光绪末年改称五源学堂,宣统三年更名为五源书房,民国期间先后称为五源学堂、五源小学、五源国民基础小学;解放后也就其旧址办起了坪源小学,直至1957年拆去兴建坪源完小,历时126年,为东五源瑶村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瑶乡民族教育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富江书院为官办书院,于清乾隆十六年(1754年)由富川知县叶承立承办,旧址在古明城内,县卫生局、县防疫站曾在里面办过公,至今仍能详观其貌。富江书院属官办性质,为当时富川境内的最高学府。它既是讲学之所,又是藏书之地,历经沧桑,几经修建,存在了将近200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吉泰在建考棚的同时曾将书院重建,数经战火后,咸丰十年(1860年)知县马联芳又将书院修复,用作县衙。此后,历任知县均借书院、考棚为治所,相沿三十余年。光绪十年(1884年)知县顾国浩重建衙署,才将书院复还,使之庶不需设。
据清光绪版《富川县志》卷六记载,为办好富江书院,当时顾国浩为之订立十条规定。其中规定曰:“书院原有租息,专为延请山长修脯之用,山长务请经学宏通,生童知所讲习”;“大岭煤厂每月按时交银二十两以冲膏火”;“每年定于二月初一日为甄别扃门考试,择日开馆,每月初一为官课;生员有膏火者十六人,童生有膏火者十四人,每人给钱三百文;其取前列者仍由官另行奖赏”。并规定“生童应课,有抄写旧文雷同者扣除,永远不准应课,大书其名于榜外以愧之”。由于富江书院是官办,师资足,藏书多,设备好,条件优越,不但教职工有薪水领,而且在内就读的优等生还每人每日给膏火费(伙食)三百文钱。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师生们的教学积极性,在富江书院近200年的教育活动中除涌现了不少名师,还曾为本县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据说县内知名人士林毓峰、萧晋荣、毛步云等都曾在富江书院就读过。
位于葛坡镇深坡街村之南的恕堂书屋,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左右由例贡生蒋登云先生创建并以其号“恕堂”命名。由于该村重礼仪习诗文,书屋至今保wWw.存良好。该书屋为土木结构,前后两进,宽约90多平方米。进了围墙即为条石嵌成的天井,左右有对应照墙。通过天井,经三级台阶步入后进,。后进分上下两层,光线充足,为师生学习之所。登云先生性宽和,乐施与,,他为了让族中贫困子弟能上学,乐捐田租禾330把半,为延师束修,并建学舍于村之南。族人被其感动,纷纷出资出力,又将清明田、地租1700斤,本人田租2460斤,田租禾260花拨给书屋永久管业,建立恕堂书屋基金会,由学董根据章程支付。在恕堂先生及众族属的关心重视之下,书屋注重延聘名师,提高教学质量,其中又以聘请外地举人、贡生为主。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聘阳朔举人莫炳贤、民国十一年聘灌阳廪贡生蒋文檀等为师,皆博学之士,深受族人和生童的爱戴。因得名师教诲,村中人才荟萃,俊杰辈出,廪贡生、怀集教谕、新宁州学政蒋选山(登云先生之子),清咸丰辛酉年(1861年)举孝廉、苍梧教育蒋世培,富川民国二十八年(1936年)的县长蒋体元皆出自该书屋。他们令书屋名扬遐迩,至今仍是观赏名胜的好去处。
潇贺古道贯穿富川全境,为我县的经济、文化及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意义。书院、书屋作为当时的一种教育形式,也在我县的文化、教育史上写下了光彩的篇章。但它们的遗址作为古道遗存,应加以重视和保护,供后人研究和观光,使它们耀彩于富川瑶乡,成为珍贵的旅游和历史资源,为我县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本文发表在《贺州日报》2004年4月13日报第3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