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玉文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富川谷塘、下井、龙窝一带的瑶民,在阿仲、黄天贵和廖文胆的领导下举旗起义,震惊清廷。康熙帝便通过广西巡抚命令平乐府江兵巡道三品官胡达领兵三万沿萧贺古道(楚粤通衢)经麦岭进驻宝剑寨(在现麦岭与石家的交界处)剿杀起义瑶民。胡巡道为了便于运送货物和行军打仗,修了一条便道由宝剑寨经新华乡下路坪至老古诚街码头。瑶民起义失败后,宝剑、龙窝一带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一些湖南的匪盗便由古道南下到这一带烧杀掳掠,侵害瑶民。古道两侧的瑶民们为了保护村寨的安宁和自己的财物,便纷纷仿照两湖防御工事的摸样修建炮楼,组织武装卫民护寨。
富川炮楼既是产生于那个动乱时代防御敌人的工事,也是当时民众自卫的防护体。它可以登高了望,居高临下对来犯的敌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有效的防卫。现存的炮搂大都建筑于清末和民国初年,耸立于当年胡巡道所修的由麦岭---宝剑---下路坪---老古城的古道两旁的村寨之中。满清末期清朝腐败无能,匪盗横行杀人掠财,一些村寨的富户及头面人物为了护村卫己,便出面筹钱筹粮,组织村民齐心协力修建炮楼。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富川的大部分村寨都兴起了建筑炮楼热,这村一座那村一群,大的村寨还修建了三四个炮楼之多。当匪盗来袭时,放哨的村民敲响铁钟、铜锣或朝天放铳,将全村的群众集中在炮楼的周围,对来犯的匪盗进行打击和防卫,对维护村寨的社会治安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
目前,作为历史文物遗留下来的主要古炮楼有: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有葛坡罗家本村wWw.炮楼两座,建于清宣统三年的石家石枧寨炮楼一座,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新华莲盘村炮楼群五座,建于民国十年的东湾村炮楼两座.除此之外新华乡的路溪、坪源和其他的乡镇村中还有一些高矮、宽窄不一的炮楼。
莲盘炮楼群建在新华乡的盘家坝村,东依青山西、南、北临水田,处于新华乡往下路坪至古城的古道旁。,新华乡至莲山镇的公路从该村边经过。抬头去看便见五座炮楼巍然屹立,蔚为壮观。这五座炮楼的布局呈牛角形,组成一个坚实的防御整体。第一防线是两座较矮的并列炮楼,间隔为4米,皆为四方柱体。每座高8米,进深4.1米,阔为5.07米,墙厚0.42米,分为2层,二楼有了望洞1个,炮眼4个。两楼之间为进口,属石造大门,内为天井,用卵石铺面,长3.8米,过天井进第二道石造大门,该门用青色石灰岩凿成门框,极为坚固,内有门栅5柱,形成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与第一道防线相距18米,由第三、第四两座炮楼组成。这两座炮楼中间相距11.6米,皆呈长方形柱体,高11.76米,进深4.5米,阔4.6米,墙厚0.44米,每座三层,底层的北面和东面有石拱门,有了望洞3个,炮楼眼11个,可用土炮向四周进行射击,并与第一道防线的两座炮楼互相呼应,居高临下封锁各进村的道路。第三道防线只有炮楼一座,为全村的凸字最高点,即第五座炮楼它与第二道防线相距27米,高11.8米,进深3.6米,阔4.17米,墙厚为0.44米,是一座四层炮楼,皆用木梁木板构成,一楼朝南开有圆拱石大门,二楼东西各有一门,炮眼两个,三楼炮眼两个,四楼炮眼四个。各楼都无了望洞,炮手匿身楼上,可通过炮眼往外看,一边瞄准一边开炮,想来火力定会不弱。
莲盘五座炮楼于该村民房中鹤立鸡群,显得格外雄伟,独具一格,成为古道军事设施的一个亮点。它们都具有空中俯视四方的优势,楼体四周开有炮眼,可扼制该古道不让人马通过,对侵扰村寨的敌人也可用交叉火力进行射击和防卫,确保无虞。有一年,湖南的巨匪莫凤山曾带领数百土匪抢劫莲盘村,才到村边便让放哨的人发现,立即鸣铳报警。村民们纷纷拿起鸟枪、土炮登上各炮楼进行自卫和抵抗。莫凤山命令娄罗们一边开枪一边不要命地冲锋,但都被炮楼群密集、猛烈的交叉火力打得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抬了二十多具死尸狼狈撤离,以后数次回兵报复莫匪也以失败告终。就这样,莲盘炮楼群雄踞于古道之侧而饱受世人瞩目,保护全村民众的生命财产而功绩永在。
——本文发表在《贺州日报》2004年5月15日报第3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