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家老大是农民》的写作(3)


本站公告

    向读者介绍桂西壮族农村的民风民俗和传统节日食品,是我创作《叶家老大是农民》的意图之一,但在整部作品完稿之后,又觉得自己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一创作意图――对传统节日食品的介绍,非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影响了局部故事叙述的节凑,虽然没有损伤故事的整体构架,但是如果将介绍节日食品的文字从作品中剔出,实际上对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也没有什么损害,于是我决定将单独介绍米花和粽粑制作过程的文字从故事中剔出。

  但是,故事的叙述必将涉及到这些传统节日食品,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传统节日食品,我想在《作品相关》进行介绍,这也算是一种补遗或注释吧。

  中国人过年过节的内容无非就是吃喝,春节作为一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年准备的事情当然也和吃喝有关,桂西壮族农村的春节传统食品比起其他节日来更加丰富而且更具地方特色。与北方过春节包水饺不同,桂西壮族农村的春节特色食品主要是粽粑和米花。包粽粑和做米花是红枫村过春节最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桂西壮族农村人把包粽粑和做米花当作是过春节的标志,在他们看来,一户人家过年可以没有年猪杀,可以不贴春联,可以不燃放鞭炮,但是过年决不能没有粽粑和米花,特别是粽粑,当地人都说:"只有吃过粽粑,才有了过年的感觉。"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吃过了一次粽粑,人就长了大一岁。

  当地种有一种专门用来包粽粑的绿叶,人们管它叫粽粑叶子,这种叶子要种在背光、潮湿的地方,从地面长出来就是一张一张的叶子,每张叶子都是独立的一片,根部是一支筷条模样的圆杆,离地面两三尺高才是叶片,叶片的宽度比成年人巴掌大一些,一尺多长,一张张直立着长成整齐的一片绿色,富有纤维的叶面光滑亮泽,放在沸水中炖煮多久都不会糜烂。这种叶子不开花也不结果,移栽方法与种竹子相类似,得把根部连泥土挖出来种到别的地方,一片叶子每年只能采收一次,采过之后,叶子下部的圆杆会自然枯萎,但是从埋在地里的根部长又会出新的叶子来。两张粽粑叶子可以包大约六七两浸泡好的生糯米,加上豆瓣和肉馅,煮熟后一个粽粑约有一斤来重,这是标准的粽粑。粽粑要包成一个木船倒扣的形状,两头低,中间高,用稻草芯绑扎成若干节数。至于一个粽粑要扎多少节,在桂西壮族农村是有些讲究的,一般有七节和九节两种:扎成九节的一般都是用来供祭的,因为九节意味着天长地久、富贵平安,每年春节人们都要用许多粽粑叶子包扎两个特大的粽粑,大约三五斤重,扎成九节,一个作为供品摆在神案上敬祭祖宗;一个悬挂在堂屋的横梁之上祈求福祉,又因为粽粑形似肥猪,也有人将堂屋梁上的粽粑当作对六畜兴旺的一种期盼,希望来年家里养的生猪头头都肥壮如牛;其他粽粑都扎成七节,因为按照动物生肖属相的排序,正月初七为人日,即人在所有生肖的中间,粽粑扎为七节取意人的节日,是供人自己享用的食物。

  桂西壮族农村所包的粽粑一般都以竹豆(当地人称为饭豆)和肥猪肉做馅(也有以绿豆和板栗代替饭豆作为豆馅的,这样做出来的粽粑更好吃、更有味道,但是在当时,桂西壮族农村根本没有板栗,也很少有人种植树绿豆),竹豆要事先磨成豆瓣洗净,除去豆壳,用清水浸泡半天沥干,撒上细盐拌匀了,事先洗好粽粑叶子晒干。包粽粑的时候,先将两张叶子背面朝上错开重叠铺好在左边手掌上,用一个中碗舀一碗备好的泡过清水沥干的的糯米倒在叶子上,使之呈椭圆形平铺,再舀半碗豆瓣(竹豆或绿豆、板栗等)倒在第一碗糯米上面,同样弄平了,还要用手掌外侧在豆瓣上压成一个槽印,将早已切好并用五香粉等配料搓透浸放了几天的条状肥猪肉放在槽印里,又相继舀半碗豆瓣和一碗糯米把肥肉和豆瓣盖住,先把叶尖方向包紧了,用手捧着抖动几下,再把整个粽粑包好,整理一下外观形状,用稻草芯缠绕捆扎结实,一个粽粑就包好了。粽粑包扎好后,一层一层整齐地码放入洗净的铁锅里,往锅里倒入清水,十多二十分钟以后,粽粑会把放入锅头里的清水吸去不少,还要再添清水,使锅头里的粽粑全都在水中浸泡,然后才以旺火炖煮。炖煮的过程要注意往锅头里添冷水,在第二次添水的时候,还要给铁锅里的粽粑翻层:将粽粑从热锅里拿出来分层放好,再把粽粑由原先的表层、中层和下层倒着顺序放回锅里,添足冷水,继续以旺火猛攻。就这样炖煮十个钟头左右,即一整夜或是一整天,总之要把粽粑煮得熟烂,里面所有的米粒全都相互溶成一个整体,打开叶子之后粽粑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形状,这样才算是煮熟透了。熟透了的粽粑,糯米、豆馅、肥肉的味道浑然一体,绿叶的清香气味也溶入糯米、豆馅之中,打开粽粑,表面是被叶子浸染而成的一层碧绿,用绑扎粽子的稻草芯绕着粽粑横向一绞,可以把粽粑连糯米带豆馅肥肉绞断成一节一节圆圆的薄块,任意食用;也可以不用绞断,打开叶子当即就吃。做好的粽粑在正月里可以保持二十多天不会变质。还有人将糯米稻草的草芯烧了,用稻草烧成的黑色灰烬与糯米和起来放在清水里浸泡,把糯米染成黑色,这样做出来的黑色粽粑不仅别具风味,而且可以保留更长的时间。留久了的粽粑会变得冷硬,这时可以放到锅头里用水重新炖煮,也可以剥开叶子后横切成片用油煎热,或把一整个粽子放到油锅里油炸;还可以不用剥开叶子,直接将整个粽粑放到火炭上去煨烤,烤得叶子焦黄甚至被烧穿的时候,还没把叶子撕开,带着肥肉香气的糯米锅巴味道就香飘四溢了――这是到野外劳动时人们惯常的一种吃法。

  米花是桂西壮族农村除了粽粑之外的另一种地方春节传统食品,如果说粽粑讲究的是炖的程度,做法相对较为简单,与之相比,米花的做工就精细和复杂多了。桂西壮族农村的米花同样是用糯米制作,一般都是双色的,即一团米花当中有红白两种颜色,红色的米花粒是用苏木的树根和树皮捣碎后做成红水汁浸染而成,白色即不加任何东西浸染。米花的制作过程至少要花三天时间,先将洗好的糯米蒸熟成糯米饭,倒在晒席上晒干,让糯米饭一粒一粒分散开来,为了使糯米饭容易散开,富裕的人家在把生糯米放进蒸笼之前,会用少许的茶油倒入糯米之中搅匀,这样蒸熟了之后,因为茶油的作用,米粒之间的粘性就大大减少了。有些困难的家庭因为缺少食油,他们在做米花的时候,为了使糯米蒸熟之后容易散开,往往用粗米糠和着糯米一起蒸煮,粗米糠是没有粘性的,这样可以使糯米饭晒干之后相对照容易散开,但是要用筛子把粗米糠给筛出来。当然,不是所有的米糠都可以筛得出来的,因此做好米花之后吃起来就没有那么爽口了,不时会咬中米糠而碜着牙齿。晒到糯米饭粒大都散开之后,乘着饭粒还柔软,要拿到舂斗里舂捶过,使之扁平如一粒粒葵瓜子仁,舂的时候,为了防止糯米被舂捶后粘连成团,还要放入一些干木薯粉。做到这个程度,就要花去一天的时间,但也只能算是半成品,真正的米花成品,还要将舂得平扁的糯米粒拿到太阳底下晒得干硬(要是遇上阴雨天气,还得等到晴天,那样时间更长),再将晒干了的平扁糯米用茶油和热水发酵,然后炒爆,最后煮一锅粘度合适的糖浆,把炒过之后的爆米花粒倒进糖浆锅里搅拌均匀。把糖浆和爆米花粒拌和均匀之后,得先用两个中碗做底,将和了糖浆的爆米花粒尽可能捏成两个高而且尖的宝塔,作为拜祭先祖的供品供在神台上,剩下的糖浆爆糯米粒要捏成一团一团成年人拳头大小的、圆圆的、红白相间的米花团子,捏好之后,要放到筛子或簸箕里来回筛滚,滚来滚去就给滚结实了,这时,米花才最后做成。米花团子可以干吃,也可以用热水泡开了吃,十分解渴,而且能够充饥。做好的米花团子要放在密封的陶罐里,或者是用塑料薄膜包好,放在阴凉的地方,这样留得的时间就长一些,要是放在通风或受热的地方,米花团子很快就会散开,不再成为团子,但是不影响食用。在当地的农村,米花团子不仅是一种春节的特色食品,还是男婚女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彩礼,在订亲和迎娶的时候,女方往往都要求男方提供一定数量的彩礼,其中就有应该送来多少个米花团子的要求。当然了,作为彩礼的米花是不能用米糠来做的,要用茶油来蒸制的。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