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举人----清末举人、关中大儒牛兆濂


本站公告

    朱先生是《白鹿原》中塑造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化身,是具有浓厚民族意识的儒家代表人物的典型形象。朱先生的人物原型是蓝田县清末举人、关中大儒牛兆濂。《白鹿原》作者在塑造朱先生这个人物时,几乎是全面的采用了有关牛兆濂的传闻故事和史料,并以这个人物的思想为主线,贯穿了《白鹿原》故事的始终。

    牛兆濂是近代关中地区广泛流传的、并被神化了的一位传奇性人物。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生于1867年,卒于1937年,享年70岁。牛兆濂出生于一个清寒的耕读之家,出生之前其父梦见周濂溪(北宋名儒周敦颐)来家,因有此兆,故取名兆濂、字梦周。后又因牛兆濂的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水(灞水)之滨,故取号蓝川。

    牛兆濂9岁入塾,一览成诵,人称“神童”。16岁应县考,名列前茅,22岁省试中举。因才华出众,诗文延誉关辅,远近皆以“牛才子”称之。后因丁忧父丧兼侍母病,未能赴京试,按清代科举例制应削举人之名,陕西巡抚端方重其才,以孝奏请朝廷,免于削名,且奏加“内阁中书”之衔,牛兆濂上书奏呈,予以坚辞。1893年赴三原拜师贺复斋,投身程朱理学。从此广结道友,潜心研学,被称为“横渠以后关中第一人”的陕西关学派最后传人。

    牛兆濂生性恬淡,沉默寡言,虽潜修理学,也博学广闻,谙达天文地理,尤长逻辑推理,预见性强。人有疑难求之,多以所学排解,无有不奇,故秦地无不以“圣人”称之,甚至被神化为“牛神仙”。牛兆濂一生奉行“学为好人”之道,德行乡里。1900年,岁逢大饥,负责蓝田赈恤局的牛兆濂主持全县赈恤救济,不辞辛劳,清正躬事。其子清德欲容身赈局,谋一职事,以求薄薪济家,牛兆濂不予应准,以安贫乐道责其子晓以大义。陕西巡抚升允以“关中大儒”并出类德才奏闻朝廷,朝廷命为“经济特科”,促其赴京召对,牛兆濂仍坚辞不就,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1901年废科举、设学堂。陕西创办师范学堂,聘牛兆濂为总教席,第七次车辆登门强请乃不得已而往之。牛兆濂虽一生不愿当官,乐于教育,然师范学堂不合其意,仅事教三个月又辞归蓝田故里,仍“请程朱之学”。先后任蓝田里卫局负责人,劝学总董,省咨议局议员,亦曾于省存古总教堂掌教事。后相继致学于三原“清麓书院”、西安“鲁齐书院”、蓝田“芸阁学舍”、兴平“爱尔堂”、陕西“宋濂学舍”等。直到辛亥革命之前的这段讲学时期,是牛兆濂理学思想达到成熟、并踌躇满志之时。

    1911年牛兆……

濂在任省咨议局常驻委员时,负责全省查禁鸦片烟苗工作,正当他东履蓝田、西赴西府,不徇私情,严查彻禁罂粟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西安随之响应“反正”。作为封建儒人的牛兆濂认为“三纲五常之废驰,乃旷古之奇变也”,他难以接受改朝换代之现实,辞去省咨议局委员之职,携家眷避入南山。新省府当局屡书相召,牛兆濂认为他与大清君臣之分早定,一概托病谢绝。1912年,原清廷陕甘总督升允由陇东率大军反扑西安,兵至咸阳,在西府激战三个月,直至次年清帝逊位仍战火不熄,西安危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派部下郭希仁、刘守中请牛兆濂与兴平张仁斋往劝升允罢兵,牛兆濂为免除生灵涂炭,慨然前往乾陵与升允相晤,陈说利害,使升允即日罢兵息战,此事成为牛兆濂一生中之美谈。

    1917年春,牛兆濂偕同张果斋等友人同道应邀出游各地,赴山东曲阜、邹县,拜谒了孔孟庙祠,大偿平日仰止之忱,并作有《曲阜告至圣文》、《邹县告孟子文》等祭文。接着又南下金陵、东抵上海,又朔江而上至武汉。此行本意在南方会友讲学,但因道学上的分歧,加之语言不通,服饰违时,为南人讥笑,愤而归返。至华阴时又登游华山,攀至绝顶,方泄心中不快,并作了《登华山诗》:“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表达了他实想将已被潮流冲击的孔孟程朱理学扶持起来的心理状态。牛兆濂晚年时虽不再喜游,但凡各地同道邀讲,则欣然前往。其时已名声更盛,“所过之地,争瞻风采,途为之堵”。从1918年起,牛兆濂基本定居芸阁学舍,尊儒崇孔,研习理学,致力教育至终。牛兆濂一生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及秦、晋、豫、鲁、冀、皖、陇、鄂、苏、滇等十数省以及朝鲜国。

    1926年,刘镇华围困西安数月不下,亲至蓝田求教于牛兆濂,牛兆濂对镇嵩军祸陕害民早就深恶痛绝,安能为其出计,概以讥讽隐喻之言以示之,留下了许多佳话和传奇故事。这一时期,全国军阀混战,扩充实力,民不聊生。目睹此社会现实的牛兆濂愤然写下讽刺这种现实的打油诗:“大祸中原小祸秦,自微亦足祸相邻,苍天若念黎民苦,莫更等闲出伟人”。同时还写有针砭时势,斥责弊政的“侈费一也,冗员二也,苛敛三也,贪污四也,……民力其能乎!”的呼号。1929年关中大饥,牛兆濂每饭以黎藿充饥,门人劝其加餐,牛兆濂曰:“饿殍遍途,吾忍饱乎!”这是自谓清高孤傲的牛兆濂所以能获得人民喜爱的根本原因。

    强烈的民族精神是牛兆濂一生中忧国忧民意识中最突出的表现……

:面对列强对中国的欺侮,他“终身不服外货”。1930年日本陷东北三省,牛兆濂愤而减膳数月,并在报上发表《阋墙谣》诗,号召国人团结起来,共御外侮。1933年日寇进占山海关,牛兆濂纠合义勇五百,通电全国出师抗日,其爱国之志,莫不感动国人。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国家危机。时已卧病的牛兆濂愈加忧愤不已,寝食不安,病情剧增,于7月21日病卒,犹死不瞑目。

    牛兆濂一生著述甚丰:计有《蓝川诗稿》、《蓝川文抄》、《吕氏遗书辑略》、《音学辩证》、《秦观拾遗》、《近思录类编》、《芸阁礼节缘要》、《续修蓝田县志》等。牛兆濂逝世后葬于他终生讲学的芸阁后冈,各级政府予以拨资助葬;《大公报》以“关中巨儒牛蓝川先生逝世”为题作了报道,并被地方政府特准入乡祠,每年定期祭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