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走在去文渊阁的路上,心情大好。从去年年底削藩以来,到昨天早朝为止,土地的问题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要做的,只剩推广红薯等新作物而已。
削藩,就给原藩王封地的百姓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田亩,没地或少地的农民们,只要他们能交得起加额的田赋,交满十年,就可以换来一张永久的地契,根据年初的户部奏折显示,农民们认地十分踊跃,像河南、湖广等藩王占地较多、无地农民也多的省份,几乎是马上就被抢认一空,由此可见,百姓是多么的需要土地。
这次摊丁入亩,进一步减轻了少地、无地农民的负担。比如以前一农户家有三口人、三亩田,交三份丁税,后来卖了两亩田,自己只剩一亩,却仍然要交三份丁税,摊丁入亩之后,不再按人推税,而是按田亩收税,这样田亩多的地主就要多交不少税,无疑减轻了贫民、佃农的负担。
而捐钱买爵,虽然买的并不是真正的爵位,但古人不知道对名声地位有多么看重,商人尤甚,长期以来,商人不能和士人同坐,商人自己和家人,都不能穿时衣、绸缎,“钱不是万能的”这句话,用在这个时代非常合适。按土地数目缴纳捐银,使之拥有与散相同的地位,相信富庶的商贾们不会吝啬那点银两的,但是如果他们还想继续兼并土地,那么所捐的银两就越高,所要缴纳的丁税就越多,两相权衡之下,想必没有人再做霸占田亩的勾当了。
放宽户籍、鼓励农民从工从商,还有开垦荒地,这都是转移土地矛盾的好办法。将农业矛盾转移到工业、商业上,再进一步通过开垦荒地、通过海商,将国内汁等地的土地矛盾转移到外面去,转移到辽东、南疆、台湾、甚至东南亚诸国。
这种种政策多管齐下,相信农户们再坚持个几十年没有问题,到几十年后,资本主义取得了大发展,海外财富滚滚而来,土地问题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李闯王啊李闯王,你还是安心当你的驿卒吧,万历这样想着,走进了文渊阁,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办公的地方,不出他所料,申时行正伏案写着些什么。
听到太监传告,申时行连忙站了起来,行至案前跪下,说道:“微臣叩见皇上。”
“申爱卿辛苦了,快请起。”
万历走到正首入了座,问道:“新政诸事,爱卿理得如何了?”
“皇上,此次新政牵涉甚多,尤其是地主捐银一事,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微臣不得不细之又细,唯恐出了差错。”
申时行办事细心谨慎,凡事谨遵祖制,万历十分清楚,用他来处理日常公务是再好不过了,但让他主持改革方案,就有点没有因材施“用”了,万历环顾了一下内阁,说道:
“申爱卿,吕大学士已经辞返乡,内阁之中只剩爱卿一个人了,这不是长久之计,最近内阁事务又比较繁重,依朕看,应该再择一些贤能入阁才是。”
申时行说道:“皇上,阁臣之职事关重大,应当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提议,然后皇上由召集六部员一起到场,举行廷推,推选出新的内阁大学士。”
万历笑道:“这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可不就站在朕眼前么?”
“皇上过誉了,微臣不敢当。”申时行忙低头谦让。
“申爱卿,昨天早朝,就有数位大臣积极上言政事,颇有见地,朕觉得,他们就是入阁最好的人选了。”
昨天在早朝上发言的,可不就是……申时行望着皇上,已是想明白了圣意,他说道:“微臣心昼有人选,待来日廷推,再呈报给皇上,届时请皇上定夺。”
“也不哟日了,这廷推,就明天一早举行吧,”万历停了一下,又说道:“申爱卿,朕今年也有十六岁了,本将早朝从两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但念及六部大部分员每次上朝也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加上有些老臣年事已高,让他们天天四更起、五更上朝,实在没有必要。不过今年新政繁多,朕常常需要见到诸爱卿,像今天,又是朕亲自跑来文渊阁见你。”
申时行惊道:“微臣该死,皇上以后有事,差人来传微臣就是……”
“朕不是这个意思,今天朕也是不忍耽误你处理阁事,依朕看,以后每逢单日就像以往那样开早朝,每逢双日,就于文华殿中开朝会,内阁大学士皆至,六部尚书等人视情况而定,如果没有朕的传召,侍郎以下员及诸言不必前来,申爱卿以为如何?”
文华殿就在这文渊阁旁边,申时行想到以后能如此方便地见到皇上,如何能不喜?他说道:“皇上,此举甚好,文华殿是历代帝王勤学之地,皇上也曾在那进学,如今皇上已经成人,再将此殿作为勤政之所,寓意着学以致用,寓意着这治理天下之道,不外乎来自于孔孟之学……”
“好了申爱卿,朕还有事,先回乾清宫了。”万历忙打断了他的话,出了文渊阁。万历有些好笑:没想到申时行也会拍马屁,自己不过是随意选了一个熟悉的地方而已,哪曾想过什秒扬孔孟?
万历回到乾清宫后不久,翰林院编修、经筵讲王家屏求见,他带来了前日那本《农说》的楷体版本。
“皇上,这本是原本,这一本是微臣与同卿们临摹的。”王家屏献上了书籍,恭恭敬敬地退到一牛
万历望着这位以后的名人,见他不过四十岁,国字脸,脸黝黑,身高略矮,但体格健壮,呈书时还可以看见他手上的老茧,分明是从小干过农活的。王家屏十三岁就中了秀才,原本以为可以就此一路高中,但他省试屡试不第,又找不着差事,为了生计,只好务农为生,就这样一直到了二十九岁,才中了举人,之后又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任编修至今。
“王爱卿,朕知道你从小务农,现在你临摹这本书,想必对书中所写已经了然于胸,不知有何看法?”
“皇上,此书甚为精妙,这是一本奇书啊。”
“哦?何以见得?书中所写,可都是一些农耕之道?”万历还没有看过这本《农说》,不过有王家屏这位大翰林在,问他也是一样。
“回皇上,正是。书中所载精耕细作之道,包罗万象,有很多妙法,微臣闻所未闻,从烤田到防虫,从育种到收割,从土壤到天地阴阳,都有记载。书中说道:‘冬耕宜早,耕宜迟,启原宜深……’”
王家屏双眼放光,竟然滔滔不绝起来。万历听了一会,也听出了个大概,敢情这的确是一本关于如何精耕细作的奇书,书中从土壤、种子、天时、防虫、施肥等方方面面,讲述了关于水稻耕种的种种技巧经验,这些技巧连王家屏这样的知识农民都惊叹不已,肯定是行之有效的。
万历想到,现代农民与古代农民,大家同是种植水稻,为何产量差上十倍?这里面除了杂交水稻的原因外,恐怕古人还欠缺的,就是这些经验技巧了。自己一定要将书中所载大力推广,只要能提高粮食产量,能认百姓吃饱肚子,那这本书何止是一本奇书,简直就是一本金书。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