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再见康梁


本站公告

    “当年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至元人修《宋史》,也承袭了这一论调,将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词,但也不无道理。卓如先生的文章在下是读过的,你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他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王安石个人的人品才学固然是好的,事实上史学家在这方面上也从未否定过,但身为宰相,权倾朝野,并不是只如此便足以把国家治理好的。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一定作用,但却是舍本逐末,商鞅变法于秦,之所以身死变法仍能成功,不是因为秦国的守旧势力弱小,也不是因为他得到了亲王的支持,而是因为通过变法得到利益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使得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原有的贵族也大都得到了利益补偿,有如此多的人支持变法,虽然没有了商鞅,变法一样可以成功。而王安石的变法增加的仅仅是政府的短期收入,却损害了大多说人的利益,甚至动摇了国本,除了那些投机分子自然不会有什么人支持他的变法。”

    “荆公不过是变法未成,把北宋的灭亡原因推到他身上怕是有失公允吧。”梁启超还在为自己的偶像辩护着。

    “仅仅是变法的话自然是怪不到他头上。与满清不一样,戊戌年的满清政府不变法就会亡国,而当时的大宋虽然也有一大堆的问题,却还没有走到亡国地边缘,而事实上当时的大宋仍然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注意。没有之一。正因为如此,要推行变法更要处处小心,要破坏原有的旧制度是容易地,而要创建新制度就没那么容易了。( )旧有的平衡不要轻易去打破。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去形成新的平衡,在触动旧的既得利益者之前,也要先考量有哪些人会因为变法得利,只有当这些人远远多于那些会被损害部分利益的人是,变法才是真的有成效的。王安石的失败就是看不透这一层。然而他大权在握,又有皇帝地支持,加上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周围又全是趋炎附势的小人。为成事不择手段,这才是说他误国的原因。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有人支持新政,也有人反对新政,其中反对派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当然。王安石身为宰相,身边自然也聚集了一大批人,这也就渐渐形成新旧两党,北宋说是亡于女真,倒还不如说是亡于党争。党争最初因为政见不同而起。后来演变成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王安石把反对派一个个赶出汴京,自己也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到了神宗病逝,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在宣仁太后主导下,致力于恢复祖宗旧制,前后历时九年。此一时期改革派人士几乎全招贬职,还开启北宋贬官至岭南的先例。到了徽宗继位,也曾试图化解新党争,但党争已是无可化解,徽宗只好启用新党地蔡京为相。蔡京当政,与宦官童贯等勾结,借打击旧党之名排斥异己,结果朝廷忠良尽去。国事不堪闻问。加速了北宋的覆亡。虽然蔡京之流倒行逆施已经是很晚以后的事了,但是新旧党争和这种排斥异己的做法却是从王安石那个时代就开始了的。起初看起来或许没什么,但对于人心地败坏作用确实不可估量的,到了徽宗朝,已是大厦将倾,而蔡京之流的倒行逆施不过是使末日来临的更早一些罢了。@@”

    张文英的话对于梁启超是个不小的震动,对于康有为却无异于五雷轰顶。他自视才高,又一向自负为国为民,却为朝廷所不容,不得不流亡海外,惶惶不可终日,不免愤世嫉俗,郁郁寡欢。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自己不过是做了党争的马前卒,什么维新领袖,不过说说而已,北清退到关外,虽说头上多了个日本太上皇,光绪也总算是有了一点儿权力,对自己还不是不冷不热的,别说推行新政,就是在关内时慈禧推行的责任内阁制,到了关外还不上皇上一句话就给撤了,现在想想的确是让人寒心呀。张文英才刚过而立之年,维新运动那会儿更是年未及冠,没想到他小小年纪便早早地看透了这一层,自己却还浑然不知所谓,当真是惭愧了。

    康有为脸色很是难看,惨然一笑道:“难道大清真的是气数尽了。吾辈便只能坐视不理,亦或是像大总统这样起兵谋反不成?”

    梁启超和张文英都注意到了,这还是康有为第一次服软,称张文英为大总统,或许他那根忠于满清的弦绷得太紧,也太久了,终究还是断了。

    看着康有为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张文英不由轻叹一声。康有为虽然有些官迷心窍,加上他那睚眦必报的性格,的确不那么讨人喜欢,当初鼓动光绪皇帝罢了张文英的官的就是他,但这些还不足以让张文英对他怀恨在心,虽然张文英对于他地观感一向都不是很好,但也未必就很坏,如今看他这副如丧考妣地样子,也的确于心不忍。

    想了好一会儿,张文英轻声道:“如果康先生是旗人,甚至是受到重用地皇族,方法得当的话,也不是没有挽救大清王朝的可能。只是那些满清权贵们就连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功臣也信不过,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没有错,自己不是旗人,的确是处处受到排挤,康有为还总是骗自己说那是庸人嫉贤妒能,从前也不是没有人跟他讲过类似的话,他却完全没有往心里去,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当真太傻了。不过康有为也听得出,改革也并不是一条完全走不同的路,至少张文英似乎是有办法的。

    “敢问状元公,若换了是你,又会如何去做呢?”求教于人,康有为的语气也谦恭了起来。

    “像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他们本身是不会真心反对变法的,不过他们在朝为官多年,官场是个什么情形他们太了解了,既然明知事不可为,他们自然不会主动站出来,至少他们不会去挑头。但事实上变法的许多理念他们本身就正在做,由于那些真正的守旧派矛盾颇深,那么顽固派自然也指望不上他们站出来反对。这样一来洋务派就是可以争取的对象,而不是首先要打击的目标,洋务派中有不少地方督抚,一些事情在中央不能取得突破,那就在地方上悄悄的先干起来,声势不宜大,也不要抢着去出风头,争一时之气,积少成多,则可以慢慢以点带面,由地方逐步影响到中央。对于那些满洲权贵,一开始是不能动的,他们位高权重,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变法就很快会夭折。但作为中央也不是完全无事可做,大可以先捡一些无关大局的部门下手,行动宜缓不宜急,那些大员们自然不会插手,区区一些小官小吏得罪了也就得罪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他们也翻不了天,等到做出些成绩,生米煮成熟饭,再有人跳出来反对也来不及了,除非他们能搞出一次戊戌政变来,利益受损的只是些小官小吏,就是那些大人物的利益也有所牵连,他们的动作也不会太过激烈,这样维新派在朝廷上才算是站住了脚,接下来只要不急躁冒进,稳扎稳打,穷三二十年功夫,等到一切都已形成制度,所谓顽固派就再无力回天了,何况真到了那个时候,原来顽固派的那些大佬也都死的死老的老,新晋的官员又都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又有谁会站出来反对呢?”

    “三二十年功夫?”康有为细细盘算了一下,张文英说的的确是对的,但又似乎不妥,“时间上会不会太久了些?”

    “也许是吧,”张文英不置可否的说着,“的确是久了些,然而值此千年未有之变局,毕三二十年光景,换得万世不拔之基,又有什么不划算呢?日本的明治天皇是1868年开始维新变法的,就已经有了打败满清的能力,到如今曾经遇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也都废除了,中国是大国,物产丰饶,人口众多,自不是日本所能比的,真的痛下决心,花上二三十年功夫,成就何止如此而已。当然,这三二十年功夫也是不得不花费的,满清是异族统治,带汉人极为苛刻,却又总也不放心,如今是民国了,只要上下一心,我想用不了这许多时间吧。”

    康有为默默地点着头。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没有了,他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看得出来,张文英是不打算处置他的,以他的才学,在社会上应该也是受人尊重的吧,梁启超已经打算带着老师一起回北平大学去了。

    不管康梁二人想法如何,张文英推动的改革还是要继续进行的,但是在此之前,他还要收拾塞北的日本鬼子,对他们,可用不着这么温情脉脉……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