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隋书。南阳公主传》记载,此处原系隋炀帝杨广长女南阳公主杨金花食邑之地。隋朝末年,诸侯割据,战乱纷争公主陨落于乱世之中,后被葬于此处,被当地人称为公主坟。后公主坟被毁于文革之乱。
《隋书·列女传》中有述:南阳公主是隋炀帝的长女,母亲萧皇后,自幼知书达理、聪明伶俐、气质非凡,没有身为公主的娇气与傲气。14岁时嫁于许国公宇文述次子宇文士及。南阳公主嫁于宇文家后可谓是一个好儿媳,在公公宇文述生病到死期间一直精心侍奉于床榻之下,民间多有称道。
史书记载“南阳公主者,炀帝之长女也。美风仪,有志节,造次必以礼。年十四,嫁于许国公宇文述子士及,以谨肃闻。及述病且卒,主视调饮食,手自奉上,世以此称之。”
隋朝末年宇文士及同胞兄弟宇文化及弑君,杀死了隋炀帝,宇文士及也归降于唐。至此,国破、家亡、夫离叛。公主心灰意冷削发为尼,隐居于山林,最终郁郁而终……
当地居民因南阳公主的忠贞刚烈、仁义孝道,褒奖其为金花公主,立祠纪念,此地遂为金花。因“花“与“华“同义,民国初年金花镇改为金华镇,繁华一时。
金华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一条涧河横跨全镇南北,注入白河,汇入汉水。给全境带来了丰富的水力资源,自古以来就是当地著名的粮食产区。
涧河古称谢水。相传大禹治水之时,此处蛟怪作乱、多闹水患。夏禹王于此设部治水,斩杀蛟怪,建石桥一座予以镇压。随后又命人疏通涧河,自此十里长河归于平静,养育了两岸数万百姓,可谓造福万民。
为纪念禹王功绩,后人在涧河岸边禹王扎营地建庙一座,即三官庙。庙内供奉三官大帝塑像,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早期供祀的神灵。天官即唐尧,地官乃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庙旧址曾被毁与文革之乱中,经过近年来的多次修缮,逐步又恢复了当年的旧貌。每逢初一、十五膜拜者络绎不绝、香火极为旺盛。
镇南5公里处设有“中华谢源大宗祠”一座,附近居民多以谢姓为主。近年来有多种文物发掘而出,据考究此地为古谢国遗址,乃全球谢姓发祥地。近年来大批海内外谢姓人士纷纷回归故里寻根谒祖。
据《世本》等古籍记载,谢国立国较早,地域广阔,但国力较弱,所以经历夏、商两朝及周初而不见史书记载。至西周后期,周宣王徙封其舅以加强对南方的统治时,谢国才首次在《诗经》中出现。谢国灭亡于周宣王即位初期,周宣王派召伯(即召穆公)灭掉了谢国之后,周宣王移封申伯于谢,谢国疆土被申国占领,并在谢国的旧都上修建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首都。
古谢国遗址西约1公里,有一座千年古刹,当地人称为火烧庙。相传很久以前,该处数十里渺无人烟,荒草刺林丛生。某年突然天火而降,将此化为了一片火海。数天后大火熄灭,此地却神秘的出现了一座大庙。奇怪的是庙宇不仅未在大火中焚毁,反而好象被水冲刷了一遍,甚是清洁。后人便给此庙宇命名为火烧庙。
后经考究火烧庙初名白岗山院,后称崇先寺,初建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余年的历史。因坐落于宛市南六十里的白岗之畔,渠水之滨,故命名为白岗山院,是宛市著名寺院之一。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南阳涅阳人宗炳为避战乱,南下庐山郊游识僧慧远,在此结庵而居。
唐朝之时,白岗山院建筑初具规模,名曰崇先寺。宋、元、明、清之时崇先寺规模宏大,极盛一时。庙宇建筑五百余间,占地五百六十余亩,文武道僧三佰余人。殿宇禅堂,鳞次栉比,丹楹刻桷,蔚为壮观,神只妆以法相,饰以金碧,灵然生辉。庙外一隅,复有戏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夕日庙会香火盛炽之时,南船北马,水陆漕辕、江物山货,堆若埠立;土农工商、达官显贵、善男信女,来如云集。
抗日战争时期,火烧庙大遭日寇铁蹄践踏。寺中传世之宝三尊小金佛亦被掠走……相传许世友将军曾召本庙武僧切磋武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