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焊枪早已被固定在选定的位置上,就是连档位也被调整到温度最高的区间。只要将其激发就可以开始破坏能源核心的稳定性,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然不用多说。
一旦确认燃烧便会快速撤离,无论是接下来的热闹还是即将来临的敌人都很危险,当然是能跑多远就得跑多远。
技术士官也通过远程监控看到了这一画面,于是就向身边的战友们提醒道:“一会就会来个响的,准备防御冲击!”
其他机甲立刻在操作下被放低了身形,这样就可以减小自身的迎风面,多少能避免被冲击波轻易掀翻。
没多久就传来了轰然的响声,清脆的声音足以在暗河内传出数里远。但从其动静上并非是能量失控的结果,因为并没有产生快速扩张的冲击波,倒像是重型交通工具所发生的交通事故。
米图卡等人稍微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发生了什么,怕是那些粗莽的敌人又发起了一次冲刺撞击。
以大质量物体的快速运动就是最简便的开门方式,只有越快发生接触才能降低防守方的准备时间。至于拖回被毁机甲也不是不可以,但只有在彻底控制战场后才能投入相关工作,不然就只是在置前线士兵于危险境地。
所以攻击一方的选择并非是拽住被毁残骸向后退,否则直到进入黑门所处的洞室都没法获得腾身之地。他们在撞击后就合力向着前放一起做推挤,竟然就生生地将杂乱的钢铁路障给推动了起来。
只可惜以他们的角度受到了部分限制,并没能直接看到焊枪的闪亮光芒,更没能及时发现正在变得不稳定的能源核心。几乎在同时释放出去的自动侦察器也都只向着远方疾飞,挡在隧洞出口的杂乱路障反而成了灯下黑。
只有一台侦察器在飞行时因互相碰撞而减速,并且因此对闪光的区域获得一定时间的取像机会。那里值得调查的程度便快速提升,相关的自动程序就临时添了个去做查看的附加任务。
随着对场景的读取便判断出发光的源头,经比对立刻显示出这支一次性焊枪的型号,接着还测量出现在正释放出的具体温度,甚至还能估测出接下来会有多少时间才会燃烧殆尽。
同一主机的另外线程则在观察被照亮的区域,从这台机甲的型号到驾驶员的信息,从被摧毁的原因到可修复的程度,从目前的损坏状况到同周围环境将发生怎样的相互影响都有所分析。
种种信息结合起来就立刻触发危险警报,一份是在后方的综合智脑发给处置相关后续问题的小组,一份同时发给一线的战斗人员,一份则是发给直属指挥官。
由于直接关系到即将进行的工作,所以这三拨人是最可能认真查看这条信息的群体。而同样的内容则还会发给参谋机构、后勤机构以及众多可能会与后续状况发生关联的机构和单位,但在产生互动的可能性上就没那么紧密了。
莫看在信息处理能力上是如此的发达与快捷,依旧是没法改变演变过快的棘手状况。紧急报告的图标在驾驶员面前闪烁了几下便在侧边栏自动打开,但实际上都因专注于手头工作而被忽视了。
当然也有撞击过程中受损的关系,被诱发的多次损伤报告也让他们忽视了相关内容。只有智脑才能在第一时间全部阅读并做应对分析,并且还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调动资源做处理。
这并非是人工智能将人类当作傀儡,而是实在由于人类的反应太过缓慢,并不能在这么紧急的时刻中进行解决。机械伦理学也曾长期为此大做宣传,但实在挡不住这大大提高事故生还率的事实。
于是自动救护系统立刻就弹出了维护机器人,并且是以最简短和最适合的速度飞往事发之处。于是未等这些驾驶员们了解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更多的惊讶则集中在机甲正在实施的事情上。
等再对相关信息进行浏览时才被吓出一身冷汗,而冒出高温的源头却正在被淹没于重重速凝胶块之下。
这是一些在喷射前才会被快速搅拌的物质,它们在凝固之前也会具有一定程度的粘着性。通常是在太空中用来粘补受创之处的,但在此时也可以用来隔绝危机扩散的源头。
然而残骸中的能源核心已经失去了平衡,又怎会是这样的措施能降服的?
轰然的一声爆发只是迟了数秒发生,只因中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才有所减弱。尽管这次认为事故并未释放出全部的威力,但也并非是这处区域所能承受的。
结构性的破坏使得洞壁再也无法支撑,于是轰然的坍塌就骤然发生了。大量的岩石与沙砾再也无法维持亘古以来的亲密状态,有相当部分就顺从引力一起垮塌了下来。
造成的结果就是将隧洞出口处给瞬间掩埋,试图突击的机甲中就只有最后一台才得以幸免。而这还是智脑及时协调和个人所处位置的综合结果,否则三台机甲都差不多是在同时开始做反应,而最终能逃出来的却不是所有人。
幸存者和后方的指挥官见状都非常着急,他们差不多是在同时就询问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回个话!”
其实被掩埋的二人并未在这事故中牺牲,呆在厚实的铁壳子中还是多少有点好处的。
他们最多只花了两个呼吸就克制了震惊与慌乱,其中军衔较高的就立刻向着战友们回话道:“还活着,赶快把我们刨出来!这些混蛋们实在太阴险了,这么做符合交战法吗?等抓住他们后能交给我收拾吗?”
他在说话的时候还试图发动机器,准备靠着自身动力爬出重重的掩埋土层。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