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11)


本站公告

    风雨起处,落红无数,韶光易逝,春华难留,诗人的愁思也与日俱增,但谁也不知道,这“愁”来自哪里,来自谁家。作者正是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红楼梦》前景的担忧,而且这种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的心中越发的强烈,越发的厚重,越发的挥之不去。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就叫“风飘万点正愁人”,其内涵与《葬花吟》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颇为相似。

    在这个部分,还有一大亮点不得不提,这就是《春暮续婚》。为什么说它是一大亮点呢?因为它透出了续书的信息,这个信息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后四十回产生的过程极为重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诗的内容如下:

    锦瑟重弹再续丝,今番花烛异前期。脸波还见牵帷处,眉样难看却袖时。鸣雁已嘲司马愿,夭桃又笑孟光痴。漫言一刻千金价,留恋春宵梦破迟。

    “续丝”其实就是续书,这是一种比较隐晦的表达方式,明义的诗中对此也有反映,他说: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诗中的“卿”指黛玉,也指《红楼梦》。“似谶成真”指黛玉在《葬花吟》中自悲自怜的预言不幸变成了现实。这个预言就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就是说,《红楼梦》问世之后,不出作者所料,出现了以假为真的现象,“真事”消失的无影无踪。“起卿沉痼续红丝”,表达了诗人希望这部作品能返本归真的愿望,让它有个圆满的结局。所谓“续红丝”就是再续前缘,里面就包含续书的意思。

    张宜泉的“今番花烛异前期”,直接点明了续书的风格与前八十完全不同,有很大的差异。“脸波还见牵帷处,眉样难看却袖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续书依然延续了“隐”的做法,延续了“荒唐言”的故事,但最终展示出来的风貌却和前面大相径庭。为什么会这样呢?“鸣雁已嘲司马愿,夭桃又笑孟光痴”说出了其中的原委,这就是:前八十回已经完成了揭露“司马昭之心”的愿望,已经达到了想要达到的目的,后四十回只是为了满足大团圆的需求,给世俗的故事一个完整的结局,让它看上去不是“残缺”的一本书,仅此而已。“孟光痴”指的是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和和美美的景象。这个景象不是作者所追求的,但它能满足世人的要求,故而他也乐见其成。

    然而,大团圆的结局消除了世俗故事“残缺”的遗憾,却也带来了另外的遗憾。“漫言一刻千金价,留恋春宵梦破迟”说的就是,洞房花烛夜虽然令人销魂,令人留连忘返,但真正的春梦却有可能因此而沉睡不醒。也就是说,在续书完成之后,“荒唐言”圆满了,但“真事”有可能从此被彻底埋没。续书圆了读者的梦,但作者的梦有可能因此而破灭,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续书完成之后,迟迟没能与世人见面的原因吧。

    “续婚”的内容在明义的《绿烟锁窗集》中也有体现,他在《伊俊斋续婚作诗贺之》中这样写道:

    天上双星会已过,人间重见鹊填河。芙蓉帐密春回早,翡翠窗深露闰多。莫把闲情思往事,好濡彩笔试新娥。遥知人影灯围际,定有催妆妙句哦。

    所谓“天上双星会已过,人间重见鹊填河“,它指的是“金玉”在天上已经成功相会,作者“清白”的目的已经达到,现在要做的是,把世俗的热闹戏补续完整,让它有个圆满的结局。“莫把闲情思往事,好濡彩笔试新娥”,这句话强调了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创作目的和创作风格截然不同,前者是“思往事”,也就是怀金悼玉,后者是“试新娥”,也就是续写才子佳人的故事。

    “遥知人影灯围际”,特指世俗婚姻嫁娶的热闹场面,这个场面我们在续书中已经看到,它就是宝玉和宝钗的洞房花烛夜。当然,我们看到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黛玉的亡故给这桩婚姻带来的阴影和缺憾,远远超过了它的圆满,超过了它的热闹。黛玉是宝玉的灵魂和生命,没有黛玉的“金玉良缘”只能是徒有其表的“虚热闹”罢了。可见,“人间重见鹊填河”是件好事,但它是以牺牲“真事”为代价,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更大的遗憾。可以说“天上双星会已过”是缺中有圆,而“人间重见鹊填河”则是圆中有缺,虽然二者都是“金玉良缘”,但性质完全不同。

    我们知道,“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潇湘馆,历来是婉约清幽之地,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热闹的场面。黛玉借《西厢记》里的“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的唱词,明确点明了这一点。“潇湘馆”的命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与世俗的热闹场面格格不入。所谓“热闹”只不过是一种迎合或掩饰的手段,尽管它与书的本质相抵触,但演绎真事没有它还真不行。明义的这首诗就说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续书只是为了把没有唱完的热闹戏唱完,给世俗一个交待而已,但它与正史毫不相干。

    或许,参与创作《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不一定都是原班人马,但这些人肯定都是“深知拟书底里”的人,否则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虽说二者的风格不同,但内容却是一脉相承,不知道前八十回的真相,绝对写不出后四十回的内容来,这点应该毫无疑问。要知道,风格不同并不是续书的作者才疏学浅所致,而是有意为之的结果。他们故意要把二者区分开来,故意让它们看上去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故意制造了如《庄子》内外篇的效果,目的就是为八十回已是完稿的事实埋下伏笔。(未完、待续)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