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加批的批语是这样写的:
前批书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前后两个批语都没有署名,但从语气和内容判断,前者应是脂砚斋所写,后者应是畸笏叟所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个批语,脂砚斋已经把自己的名字直接放了进去,后面署不署名已无关紧要,不会造成误会。第二个批语之所以被认为出自畸笏叟之手,是因为他的批语在壬午和丁亥这两个时段出现的最多,再加上“朽物一枚”的自称,即便没有署名,也可以断定出自他之手无疑。这两个批语给人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畸笏叟和脂砚斋根本不是同一个人,而且脂砚斋与芹溪、杏斋等人都相继离世,此时只剩下了畸笏叟孤零零的一个,故而从内心发出了“宁不痛杀”的感慨和悲叹。
如果说没有出现后面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畸笏叟这个批语的真实性,从而做出他们并非一个人的判断。但是,让你没有想到的是,被畸笏叟在丁亥(1767年)已经宣布“别去”的脂砚斋,居然在甲午(1774年)又出现了,而且还是出现在一个极为关键,极为醒目的地方。可以说,正是脂砚斋的这一次复出,让畸笏叟的这个批语露出了马脚,变成了欲盖弥彰的谎言。
那么,脂砚斋的这条批语出现在哪里呢?就出现在第一回的曹雪芹自题一绝之后。这个地方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其内容是作者对读者的表白,每一个解读《红楼梦》的人对它不是一般的熟悉,它经成了作者和读者进行沟通的桥梁,进行时空对话的渠道,所以没有人不知道它,没有人不熟悉它。这个绝句的内容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脂砚斋的批语就写在最后一句“谁解其中味”之后,落款的时间是:“甲午八月”。也就是说,它写于丁亥年之后的甲午年,这正是其不可思议的地方。一个早在1767年就被宣布死亡的人,怎么可能在1774年又出现了呢?难道他会变戏法,从1767年穿越到1774年吗?宣布他死亡的畸笏叟此时又在哪里呢?这个现象颇为令人费解,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理解释。这个让脂砚斋死而复生的批语,我们也再熟悉不过,它就是笔者多次提到的“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那个著名批语。这个批语虽然没有署名,但从内容上看,出自脂砚斋之手无疑。因为它在最后一段话中,明确透露了这样的信息,他说: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亦。
很显然,“一芹一脂”和“余二人”是一回事,“余”是第一人称,是自己对自己的称呼。也就是说,说这个话的人不是曹雪芹就是脂砚斋,不可能是第三者。但一开始它就交待“芹为泪尽而逝”,这样一来,曹雪芹的可能性被彻底排除,最后只剩下了脂砚斋一种可能性。这个批语写在“甲午八月”,也就是1774年的8月,这就说明脂砚斋那个时候依然健在,与畸笏叟的说法完全不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的现象呢?笔者认为,不外乎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畸笏叟在说谎,要么是“甲午八月”的记载有误。从分析上来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畸笏叟为什么要说谎呢?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脂砚斋被死亡的原因与曹雪芹被死亡的原因是一样的,是某种意义的象征,与一个人的生理死亡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名称的死亡,不是一个人的死亡,通过名称的死亡来表明,一种状态或一个阶段的结束。这其实是作者惯用的“狡猾之笔”,在《红楼梦》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比如尤二姐、尤三姐、晴雯之死,都带有这种性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有很强的鉴别能力,不能稀里糊涂的被它带入歧途,带入迷宫,带入泥潭之中。
从署年上看,甲午批语应该是脂砚斋留在书中的最后一个批语,此后再没有出现比它更晚的了。这个批语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直接表明胤祯在1755年没有死,在1767年也没有死,在1774年的8月依然活着,此时他已是86岁的高龄,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老神仙”了。这个时间与官方的记载整整相差了十九年,可以说它改写了胤祯在世的时间,也改写了清史的记载,更改写了人们对《红楼梦》作者的认识。那么,在这漫长的十九年里,他是怎样淡出人们的视线,又是怎样度过自己余生的呢?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有待破解的一个特大谜团。
不过,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关于胤祯死亡的时间,他的孙子永忠的记载与官方的记载也不一致。虽说二者的出入没那么大,但问题是出现这样的错误太不应该,令人颇为费解。要知道,这个错误还是侯堮发现的,他在整理永忠的诗集、手稿等资料时,发现永忠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对其祖父允禵(胤祯)去世的记录是这样写的:
正月初二日,王祖允禵病。
初六日,王祖允禵薨。
另外,永忠还在他的《诗题及注》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乙亥(即乾隆二十年——笔者注)正月六日,王祖薨。上年二十二日,犹命坐谈佛理。腊月二十八日,忠自黄华山回,犹倚杖立谈数语。岂期开年以正月二日病,初六日遂不起耶!
落款是“孙永忠泣识”。
可见,关于胤祯死亡的时间,官方的记载是1755年的6月,而永忠的记载却是1755年的正月,二者之间相差了整整半年。为此,侯堮在他整理的《觉罗诗人永忠年谱》的叙言中无不感慨的写道:
清史稿一书,疏漏尤甚!今以永忠残集为证,如允禵释放,实在雍正十三年冬高宗即位之时,不在“乾隆元年”。其逝世在乾隆二十年乙亥正月初六日,不在“六月”。(未完、待续)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