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两茫茫,六朝古都换素装,万里江山成一sè,人间又添一段殇。
这首诗赞的是一场大雪,殇的是埋在大雪中的一个人。其人之死,天挂孝,雪藏身,说者无不惋惜,听者无不感叹。
故事发生在六百年前。
大明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ri,南京城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而来,一时间天地苍茫,钟山上下,银堆玉垒,大江南北,白雪皑皑。
这场雪越下越大,没有一丝要停的意思,南京城里已经分不清街道和房屋,只有一片茫茫白sè。城中锦衣卫关押囚犯的土牢,也笼罩在这场大雪之中,院内的积雪已达一尺多厚。
外面的雪花还在不停地飘洒,土牢内一间囚室里,却hun意盎然。室内烧起了几盆炭火,兰sè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指挥使纪纲,身穿皇上恩赐的飞鱼服,腰佩秀hun刀,正在陪一个囚犯饮酒赏雪。
纪纲是皇上宠臣,权倾朝野,平ri百官攀附,连重臣阁老、皇亲国戚都要礼让三分,什么样的囚犯能有资格让他陪酒?而且这个囚犯还有些居功至伟的样子。再看纪纲,端坐在土牢的草席之上,豪不介意这里的环境和囚犯的态度,依旧hun风满面,不时和囚犯称兄道弟,频频举杯相邀。
囚犯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虽然面容憔悴,却掩饰不住一脸气。他面带愁苦,两眼一直望着窗外蝶飞凤舞的雪花,一杯一杯地喝着纪纲递过来的酒,似在借酒浇愁,似要用酒浇灭漫天大雪,浇灭胸中无穷怨气。他一杯一杯地喝着,毫无戒心,终因难胜酒力,慢慢地醉了。
望着醉倒在地上的囚犯,纪纲一声jiān笑,说了句谁都听不懂的话:“缙不在矣!”随后朝牢房外招招手,进来四个狱卒,抓着囚犯的四肢走出牢门,一声吆喝,将囚犯丢进院中厚厚的积雪里。
囚犯躺在雪地上,仰面朝天,两只眼睛奇怪的睁着,睿智地、直直地望着天空,望着从宇宙深处飘洒下来的雪花,望着这梨花曼舞的世界,似在观赏,似在留恋,似不愿离去……。
直到融融的雪花盖住他的眼帘,直到晶莹的雪片罩满了全身,慢慢的,雪地上只留下一个人的身形。他去了,在风雪中去了,永远地去了。除了纪纲,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才子。”这话一点不假。大明永乐朝由“靖难”而定,经历了乱世,也经历了盛世,朝中出了一个大英雄,也出了一个大才子。
这大英雄自然就是永乐皇帝朱棣自己,朱棣一朝,在位二十二年,留下了四件经天纬地的杰作,为后人所万世瞻仰。这四件说出来人人皆知。其一:修筑了金碧辉煌、天下第一的běi jg紫禁城;其二:扬帆万里海疆,郑和七下西洋;其三:编撰了亘古以来的奇书《永乐大典》;其四:烧造出了流芳百世的永乐青花瓷。
且不说朱棣杀伐决断、大略雄才,外平四夷,内定大明。单凭这四件事,足可上比唐宗宋祖,下比中山泽东,够得上中国历史上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事情还要从六百年前的一天说起。这一天,永乐皇帝朱棣在金陵皇宫奉天殿早朝,内阁大臣杨士奇出班奏道:“启禀吾皇万岁,尔今天下大定,万民康乐,还有一件大事,托吾皇之万世洪福,北平府新建皇宫历时一十八载,已经修建完成,新宫上承紫薇、下合地理、天地交泰,恢宏绝伦,可使我朝江山永固,皇上当议迁都之事。”
朱棣听罢,心中大喜。传旨道:“北平府自今ri起改名běi jg,新宫敕名紫禁城,着议迁都事宜。”众臣听罢欢呼雀跃,山呼万岁。
杨士奇又奏道:“《永乐大典》乃社稷大典,国之重器,当多派护卫,先行运往běi jg,以定国基。”朱棣传旨:“准奏。”又指着新宫图谱中一处宫殿说:“此殿赐名楼,《永乐大典》就藏于楼之上。”百官听罢,颌首称是,无不以为得当。
都尚未迁,大典先行。这《永乐大典》为何如此重要?前面说过,它是亘古以来的一部奇书。
《永乐大典》全书正两万两千八百七七卷,凡例和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亿七千万。收录了上至先秦,下达明初的重要古书典籍八千余种,直取原,未曾擅改片言,真实地保存了这些典籍的原貌。宋元以前的佚秘典,孤本善本,大都收录其中。
其内容之广,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学、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天、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奇闻异见以及ri、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正所谓盖天地之灵秀,收ri月之jg华;包含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其书成时,朱棣亲赐书名《永乐大典》。并作序曰:“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著作”。“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由此可见《永乐大典》于世之辉煌。因为跌卷浩繁,《永乐大典》只抄录一部,弥为珍贵。
说到《永乐大典》,必然要牵扯到本朝的那名大才子,那名大才子名叫解缙,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人说是曲星转世,因此深得朱棣的宠信。朱棣曾对群臣说:“天下不可一ri无我,我则不可一ri少解缙。”并委派解缙主持撰修《永乐大典》。
解缙jg选二千多人,历经寒暑四载,终于将这部旷绝古今的大典纂成。其功可比修成《史记》的司马迁,其才可胜七步成诗的曹子建。
无奈解缙人习气太重,自视清高,曾作对子讽刺当时的人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其恃才傲物可见一斑。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解缙不知不觉间得罪了一大片人。
这也罢了,千不该万不该,解缙不该参与朱棣的家事。历代帝王最忌讳、最敏感的两件事,一是权力,二是传承。纵观我国五千年历史,谁敢触动帝王的这两块禁脔,定无好下场,盖无例外。
这解缙不知天高地厚,竟卷入太子之争,不知死之将近,还以为自己是忧国忧民、一心为大明江山社稷想。岂不知皇上的心思:大明就是朱家,朱家就是大明,管了我朱家的事,就是乱我大明。于是借故将他贬了再贬,可惜解缙糊涂油蒙了心,竟然一错再错,不知悔改,最后被朱棣下了大狱。
解缙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并株连多人。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ri,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上囚籍,朱棣看到有解缙的名字,说了一句:“缙犹在耶?”
纪纲与解缙早有嫌隙,一次两人对句,纪纲讽喻解缙说:“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解缙毫不示弱,回敬说:“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对句虽然解缙嘴上占了便宜,却被纪纲恨入骨髓。
纪纲得了朱棣的这句话,便赶回狱中置酒,将解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说了那句:“缙不在矣!”算是对朱棣的回答。
至此,我们已经知道了前边雪中所埋之人是谁。
自古红颜多薄命,殊不知才子也多薄命。前中所说司马迁虽修成《史记》,却身受宫刑;曹子建虽七步能诗,却死于兄手;解缙虽修成《永乐大典》,却被雪埋。真是伴君如伴虎,叫这些才子们如何闭得上慧眼
解缙去了,《永乐大典》留下了。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běi jg,入住紫禁城。《永乐大典》也安居于běi jg紫禁城楼,很是平静一阵子。
谁知静则生变,到了嘉靖三十六年,běi jg紫禁城内失火,火势危及楼,嘉靖皇帝焦急万分,一夜之内三下严旨,敕令保护《永乐大典》。官员内侍们不顾xg命救火,好不容易才使《永乐大典》免遭火焚。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重录一部的念头。
于是嘉靖皇帝在全国招募专门人才,将《永乐大典》重录了一部,称之为副本。又将正本改存于皇宫渊阁,副本存于皇室窚,两处密藏,以防不虞。
至此《永乐大典》该高枕无忧了吧?谁知这《永乐大典》就跟修成它的主人解缙一样,生来命蹇。自打副本问世以后,正本竟不知所踪。后人有说毁于明清战火,有说被嘉靖皇帝带入永陵,成为史上一大悬案。
正本佚失,好歹还有副本。谁知这副本的命运更加坎坷,历尽数百年风雨沧桑,国人自盗,列强觊觎,兵燹火焚,眼看损失殆尽,就要在中国绝迹。
泱泱大国,亿兆儿女,难道就没有几个血xg之躯来护佑它?大典有难,匹夫有责,果然有几个华夏子孙站了出来,在《永乐大典》诞生五百年后,上演了一幕气壮山河、感人至深的护宝故事。
正是:
永乐大典起苍黄,包罗万象盖八荒,中华子孙护国宝,人生苦短路恨长。
志士豪迈洒碧血,儿女情深断肝肠,山河破碎家国事,悲欢离合凤求凰。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