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一、中国姑娘(26)


本站公告

    千锤百炼吧,中国的“铁榔头”!有朝一日,当祖国人民需要你“一锤定音”时,切盼你能够敲得重重的、响响的,敲出我们的国威来!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人看排球比赛,往往把自己的热,全部倾注在“一锤定音”的攻球手们身上。而内行的观众,却总把自己的掌声和欢呼声,分一半给场上的灵魂——二传手。

    二传手孙晋芳,是中国女排的队长。身材匀称,体格壮实健美。在高个如林的同伴中,她的个头并不算高,也许还稍微矮了一点。两只眼睛是细眯着的,一流汗,就眯得更细。难怪同伴们都亲昵地称呼她“小眯”。不过,透过那细眯的眼缝,闪射出来的却是机敏、聪慧而又幽默的目光。她的神态从容不迫,颇有一种大将风度。

    仔细的观众不难现,场上每一个球,在杀向对方之前,几乎都得经过她的手。而她的传球技艺,高超得惊人。无论多么险恶的来球,只要经过她的手一调整,一缓冲,顷刻间就化险为夷,变得平和起来。对于她的球艺,一位体育记者曾经作过如下的描写:“如果说向她飞来的球像一团团熊熊烧的烈火,那么,从她手里飞走的球已经变成一缕缕袅袅青烟……”自然,这是艺术夸张,不过,看她打球时又确确实实有此种感觉。

    孙晋芳是江苏人,说一口像音乐似的婉转动听的苏州乡音。小时候,人家都说她瘦弱得可以被一阵风刮跑。胳膊肘也细得像一掰就能折断。一位弱不禁风的姑苏少女,怎么会成为闻名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呢?是学校里的体育老师看中了她,把她推荐给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此后,命运之神就使她和排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朝夕苦练的动人景,是难以一一描述的。让我们展示其中的一幕,而且是她在训练之余自我苦练的一幕。

    石头城南京,孝陵卫宿舍的走廊里。孙晋芳和她的球友张洁云正在练习托球。也许是走廊的廊顶过于低矮,或是两边的墙壁过于拥挤,托不了几下,球就碰落地上。但她们不泄气,捡起球,又一下一下托起来。三伏天,南京是闻名全国的大火炉,闷热得厉害。室外有的是空旷的天地,干吗非要在走廊里练球呢?这是大有道理的:在这又矮又窄的地方如果能传递自如,那么到空旷的球场上传球就更加得心应手了。汗,汗,如雨的汗!原来蓬松漂亮的头,**的,已经粘到一块儿去了。运动衣衫的颜色被汗水浸染得由浅变深,只要轻轻一拧就可以拧出一摊汗水。她们简直像两个刚刚从水里钻出来的人。一边托,一边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五百多下。廊顶仿佛突然升高了,墙壁和门窗也似乎向两旁闪开,狭小的走廊啊,宛如变成了一个无边无垠的空间。更神的,还是孙晋芳的那双手,仿佛变成了两块磁石,吸引着飞舞的白球。

    有一双挥洒自如的手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二传手,还必须具有宽大的胸怀。用姑娘们自己的语来形容,那就是心里要能撑进去一条船。二传手是无名英雄,掌声一般都冲着攻球手,而责怨却常常落到她的头上。而她的自尊心又强,脾气又倔,心海里还曾经有过不少阻挡船只撑进去的暗礁。

    这是生在一九七九年夏天的一件事。中国女排访日比赛的最后一场。中国队轻取前两局,从第三局开始,处于逆境。新手郎平的重磅扣杀,屡不奏效。孙晋芳提醒她:“郎平,注意攻球线路!”郎平竟然毫无反应。过了一会儿,郎平冲着她说:“给球高一点!”小孙心里掠过了一丝不悦的阴影。球,在场子里飞过来飞过去,仿佛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无之物。其实,它还是有有意的。运动员的喜怒哀乐,即使是瞬息的变化,都无不在它的身上反映出来。尽管袁伟民还不知道场上生了什么矛盾,但从性格外露的苏州姑娘撇起来的嘴巴上,已经洞察到小孙心里有了不痛快事。他叫暂停,把她换了下来。因为场上的局势正吃紧,袁伟民不能离开指挥岗位,便叫坐在身边的邓若曾去跟她谈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