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八章:第二次北伐(上)


本站公告

    对于张俊死不改悔和积极不合作的态度,不但韩世忠无可奈何,连一向牛气冲冲的都督大人张浚也都没辙了。

    最后,还是左丞相赵鼎想出了个偷梁换柱的办法。

    赵鼎的做法是,先将赵密强行调往临安府殿前司,到皇帝麾下听使唤;然后把原先的殿前司杨沂中的军对去支援韩世忠。

    这个办法本来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

    杨沂中可不比杨密,他武功高强,而且是高宗皇帝最信得过的御林军总管,虽然官衔比韩世忠低,心里却是不服韩世忠。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身边人,逢官高一级”。

    结果是,杨沂中军在六月前后进屯泗州,却又不归韩世忠统辖,没给韩世忠提供哪怕一丁点的帮助。

    于是乎,韩世忠再谋进击的计划便搁浅了。

    韩世忠非常生气,对于朝廷的安排失望之余,唯有带兵杀回江南。

    为了向朝廷显示自己在战场上的无敌,老韩除了带领全军回归外,还特意把一万多名淮阳的百姓安全带回到驻地。

    韩世忠的这个举动很有意思:老百姓们拖男带女,行动缓慢,与军队同行乃是兵家的大忌,除非实力比敌军高出一筹,敌军不敢靠近骚扰。

    这个举动,说白了就是给总指挥张浚打脸。

    连最基本的粮草后援都没有安排好,还谈什么北伐大业!

    ......

    在绍兴六年的七月间,也就是韩世忠收兵回朝的三个月之后,岳飞也开始了他的北伐。

    岳飞之所以耽搁到七月才出征也有些客观原因。

    第一是高宗皇帝想他了,便把他宣召到临安府中见面聊天。真的只是聊天。并没说什么重要的事。

    虽然两人并没有聊什么实际性的内容,但是这些沟通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手法,能够让上下级之间迅速产生亲切感,从而让工作更顺畅有效率。

    在此时朝廷的心目中,岳飞的战斗力又强。又廉洁奉公不扰民,还特别听话,简直就是三好学生中的典范。

    对于这样的好孩子,皇帝肯定是千方百计都要拉拢的。

    ......

    王彦是第二个耽误岳飞出征的原因。

    当时王彦所统八字军驻守荆南府,其正式军号为前护副军,王彦任都统制。

    这位八字军创始人的年纪很大了。而且多年四处征战,健康迅速恶化,还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疾病。

    左相赵鼎和右相张浚商议,万一王彦病故,其军便无人统率,不如将此军移屯襄阳府。由王彦出任知府兼京西南路安抚使,受岳飞“节制”。等岳飞移军襄阳府,作为其宣抚司驻地后,就将八字军并入岳家军。

    他的军队就近交给岳飞,辖区刚好就在旁边,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赵鼎和张浚的这番安排,给王彦军队番号。让他个人拥有实际管辖的区域,其用意是让他能够光荣地退休。

    可是王彦并不领情,还拒绝接受这样的安排。

    岳飞是他曾经的部下,并且是很不听话很违逆很刺头的那种。这些年里岳飞声威大震,每一次大功铸就,都仿佛是对他的讥讽。

    因此,对于朝廷这样的安排,让他无法忍受。

    王彦终究是不同凡俗,在压抑和病痛之中,他突然振作。居然病好了起来。

    朝廷为息事宁人,只好下令将八字军调驻临安府。

    就这样,王彦辞去了襄阳知府一职,率领本部一万人马,由荆南府离岸登船。顺江东下,转去张浚的都督行府参议军事。

    传说之中,王彦途中经过鄂州,岳飞约他在江边一叙。在浩荡的江水之畔,两人执手交谈了好一阵子。

    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说了什么,只是一阵江风吹来,王彦立即登船解缆而去。那船乘风鼓棹,远飏千里,很快就远了。

    岳飞一直目送着,不断叹息。王彦风骨硬朗,愈老弥甚,不愧一代英才。

    不过回到现实中,岳飞却发现防务有了点小麻烦。

    八字军跟着王彦到临安府去了,成了张浚的都督府嫡系。岳家军的实力不仅没有因此而增强,反而要因为接管原八字军的荆南府防区而分散兵力。

    又得进行一番人事调动,又要临战减兵。

    ......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耽误了岳飞的出征---岳飞的母亲去世了。

    在古代,由于医药等多个因素的限制,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岳飞的母亲姚氏年逾七十,在宋朝也算是高寿了。

    只不过岳飞侍母至孝,平时尽管军务繁冗,只要不出兵,总是晨昏侍候,亲自调药换衣,无微不至。

    为照顾姚氏的休息和调养,岳飞连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出声。

    两年前,岳飞在克复襄汉六郡后,就因姚氏病重,“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上奏恳请暂解军务,建议由王贵和张宪两人代统岳家军。

    这次老母身故,其悲恸之状更可想见。三天之中,岳飞连水浆也不喝一口,哭得双目红肿,旧病复发。

    最后,岳飞把母亲埋葬在风景优美的庐山;而高宗皇帝为此特赐银一千两,绢一千匹,以示安慰。

    岳飞平日自奉俭薄,但此次却例外地大事铺张,“仪卫甚盛,观者填塞,山间如市”。他认为既然在老母生前不能尽孝,死后的厚葬,乃是最后一次尽孝的机会。

    丧葬完毕,岳飞就在著名的古刹东林寺中,为母守孝。

    按中国古代的礼法,儿子必须“丁忧”三年,如有特殊情况,方可居官守丧。称为“起复”。

    而岳飞也向朝廷提出了“丁忧”三年的申请。

    对于岳飞的这个想法,高宗和赵鼎、张浚等大臣所决然不允的。

    李纲深悉岳飞是个大孝子,认为岳飞要“终制”,朝廷要“起复”,势必大费周折。费时失事。

    于是李纲上奏宋廷,要求为此“早降处分”,以免耽误大事。

    此外,他还单独给岳飞写信说,“宣抚少保以天性过人,孝思罔极。衔哀抱恤”,但也恳切希望他不“以私恩而废公义”,“幡然而起,总戎就道,建不世之勋,助成中兴之业”。

    而高宗皇帝的做法是恩威并举。

    高宗首先派了一个叫邓琮的贴身太监前往江州庐山东林寺。以表示皇室体恤;另外,朝廷下达了最严峻的命令,说,“如依前迁延,致再有辞免,其属官等并当远窜”。在全体僚属都得以“重宪”论处

    就这样,在绍兴六年七、八月间。在各种的压力之下,岳飞开始了他第二次向北方讨伐的征程。

    ...............................

    大军开拔了,岳家军的左军统制官牛皋又一次如愿地抽到了先锋官的职位,先行渡过长江,往蔡州地区攻击。

    牛皋的第一个目标是汝州鲁山县附近的镇汝军,因为这是他的故乡。

    镇汝军的守将名叫薛亨,素有骁勇之名,牛皋在交战之前就已经放出了风声,说一定要把给薛亨生擒活捉。

    牛皋说到做到,只用了区区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已经把当薛亨作为战俘押解回宣抚司的总部,让岳飞也颇感惊讶。

    牛皋成功地打穿了东路,连续攻克颍昌府的大部,蔡州周边地带,逼迫伪齐的军队向这个方向集结。

    一个月之后。岳飞率主力过江,攻击的方向是西边的虢州。

    岳飞采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术:以牛皋的左军在东面佯攻,掩蔽大军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战告捷后,岳飞的大部队往着西北方向进击。

    八月初,岳家军的王贵、董先、郝晸等知名主将合兵一起攻打虢州的卢氏县,这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这里有岳家军北伐最急需的东西——粮草。

    对于这次的出征,岳飞其实是有抵触的,主要的原因在于,此次朝廷并没有给岳飞调拨给足够的粮草。以至于岳飞过江的时候,全军只带有十天的粮草。

    粮食不够怎么办,只能在敌占区中抢掠。

    卢氏县则是伪齐的一个重要粮仓。这条消息是伪齐的武义郎、监卢氏县酒税杨茂“挺身归附”而后献上的。

    有了杨茂作为内应,岳家军很轻松就拿下了卢氏县,缴获粮食十五万石。

    粮草到手,攻势豁然铺开。王贵等人迅速兵分几路,攻占虢略、朱阳、栾川等县,兵锋继续向西,从虢州进入商州境内。

    按照一般地理上的划分,虢州、商州都是属陕西路,是西北方向吴玠的战区。吴玠的部将邵隆早就上书要求收复这两州,宋廷也预先批准了他,只要打下来,他就是两州的主管。

    也就是说,岳飞居然踩过了界,打到西北来了。

    是的,岳飞是过了界,不过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进一步展开攻势,横扫了整个商州之后,才给吴玠写信,说可以派邵隆来上任了。

    到了这时,岳飞已经率军转到了另外一个地区---顺义。

    顺州坐落在今天河南省嵩县的西南方向。

    再回顾一下岳飞这次出兵的路线图:先先派牛皋向东吸引伪齐注意,主力却进入西北抢夺军粮,扫荡全境再次吸引伪齐兵力之后,又突然转变方向,来到了此行的真正目标——河南中原地区。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ps:谢谢zhuxyhh01大大、曾经巫山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hans2006大大的月票支持。9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