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篇《和谐社会我做起》


本站公告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社会中每个人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和光荣义务。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必然会和你、我、他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与人之间肯定会有磕磕碰碰不和谐的出现。碰撞会产生火星,出现裂变,人也就在无数次的碰撞和裂变中达到自我完善,乃至生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现代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一点很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周围的一切都已悄然发生了变化,生活在这个全新时代里的人们,追求个的张扬,追求完全的自由与竞争。同时,人们也在尝试着思想的又一次革新,于是人们所熟悉的“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成了时尚个的真实演绎,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很不相称的,甚至是很有害的。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那种无私的爱子之心,让任何人都为之感动。然而,今天的孩子却不以为然,于是一个新鲜的代名词——代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事实上,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尽管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可孩子为什么不感激、不领情,反而厌烦,记恨父母呢?就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追求个与独立。并且过于的信任自己,于是想走出父母的呵护,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看问题。而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不敢完全放飞孩子。两代人所经历的年代不同,观点、立场不同导致了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因此产生了分歧,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代沟”。近年来夫之间的离婚现象普遍上升,无非也就是因为夫之间缺少了共同的语言,双方不能站在同一条线上,同一个立场,去分析看待问题,在意见与观点上有了分歧,但双方谁都不甘示弱,各持己见,最终导致关系紧张,再进一步升级为离婚。同事和邻里之间出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各人只扫门前雪,不顾别人瓦上霜”,有了纠纷谁也不让谁,甚至使矛盾激化。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个人素质低下和所谓的时尚个造成的。

  由此可见,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理解尤为重要。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和谐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建设与维护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这里我想借用的古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孔老先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古往今来,所谓知己者都如此,但凡能被别人称为知己的人总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去理解别人的心,安慰别人的心,以致使对方感到很温暖,很满意。怪不得古人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人与人相逢共处是一种缘分。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大家”出发,珍惜缘分,多关心少排斥,多支持少挑剔,多信任少猜疑,多沟通少误解,多宽容少计较,只有这样,人内心才会感到温馨和谐。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做到自觉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用平和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用理引导偏激,让冷静战胜浮躁,以恬淡取代痴迷。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自知之明,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常怀博爱之心、友善之心,多看别人的优点,多学别人的长处,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真诚援助之手。对待社会,宽容大度、尽职尽责。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的步伐,常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