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0三章 山田氏巧解家训


本站公告

    ()    大荣华见小仁秀聪明灵俐,具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就把家传的仙功秘册交给他来读。小仁秀读过仙功秘册,很快就领悟到这是一本教人干翻天覆地大事的奇书。他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和爹爹读过这本书之后,却甘居林下,什么大事也没有干。他很郑重地向爷爷提出了这个问题。

    大荣华万万没有料到小孙子会提出这样的大问题。他张口结舌地想了半天,才勉强地说出一个理由:不是我和你爹爹不想干大事,而是因为你太爷爷有训教,严令他的子孙不得入朝为官。我和你爹爹只学不做,也是出于无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小仁秀却不以为然,说道:太爷爷的家训管得了你们,却管不了我。我一定要去干一番翻天覆地的大事。

    大荣华训斥道:小孩子不许胡说!为人在世,对长辈要孝,对朋友要义,对君王要忠。无视祖训就是不孝。

    小仁秀争辩道:爷爷可不要错怪我。太爷爷的家训明明说的是子孙不得入朝为官,爷爷是他子,爹爹是他孙,只能管到你们俩。我是重孙了,当然可以不受约束了。

    大荣华觉得孙子是在狡辩,却也拿不出什么道理来说服他,就不再训斥。可是孙子的这番话却深深地剌激了大荣华。许多年来,大荣华一直把父亲立下的家训理解为世世代代都不得入朝为官,不仅自己要恪守,而且儿子大忠和也要恪守,孙子大仁秀还要恪守,以后的重孙玄孙都要恪守。现在这个坚定信念被小孙子轻轻的一番话就给动摇了,这让大荣华感到非常震惊,也非常茫然。道德真经上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无常yù,以观其妙;常有yù,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父亲大野勃不仅把仙功秘册研究得纯熟jīng透,也把道家经典学习得滚瓜烂熟,他的训教一定是玄之又玄,绝不会是望生义可以理解的。可是小孙子的理解会不会也是另一种望生义呢?难道父亲真的是在暗示四世孙大仁秀可以不受家训的束缚,去干翻天覆地的大事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正觉和尚的预言就不难理解了。那和尚说百年之后必见分晓。等到大仁秀长到五十六岁,恰恰就是正觉和尚预言的百年之期。难道我的孙子大仁秀真的会成为盛国之王吗?

    这时rì本国发生内乱,别驾王子山田十五郎寻求政治避难,来到伯力城投靠大荣华。山田十五郎是大荣华在大唐长安求学时结识的同窗挚友。两人久别重逢,再叙友情,十分亲切。大荣华对山田的遭遇十分同情,自然要说些安慰的话。

    大荣华安慰道:山田君目前虽然不得志,却也在rì本国政坛上显露过才能,施展过抱负,不枉费当年在长安苦学之功。相比之下,我这大半生全都虚度了。

    十五郎感慨道:我看荣华君比我过得潇洒。圣人说得好,朝闻道,夕死可矣。你虽然隐居深山,却能潜心研究仙功道法,应该说比我幸运。rì本国也兴道教,可是华夏的道长到rì本国传道的甚少,我对道教真谛也知之甚微,这次有机会和荣华君朝夕相处,就拜荣华君为师,好好学一学道家经典。

    大荣华谦逊道:我也只是粗知皮毛,哪敢做山田君的老师。不如我们一起来切磋家传的仙功秘册。

    山田十五郎在伯力城安居下来,就和大荣华一起研读仙功秘册。两人又如同在年轻时长安同窗求学时一般,每rì晨起读书,竟rì研讨,其乐融融。可是大荣华的心绪被小仁秀的那番话搅动着,常常情不自禁地凝神沉思。这种反常行为自然逃不过足智多谋的山田十五郎的眼睛。

    山田十五郎发现大荣华心中有事,就关切地问道:荣华君一定是有什么心事,能不能对老朋友说一说呢?

    大荣华叹息道:我一直以恪守家训为荣,不料却被小孙子的无忌童言给搅乱了。现在安史之乱虽然平息,可是幽燕局势仍不安宁,渤海国也面临内jiān窃国的危险。内忧外患随时都可能发生,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大丈夫岂能安居林下?我也是大氏后裔,却只能袖手旁观,这种痛苦的心情你能理解吗?

    十五郎笑道:我当然能理解。不过现在你我都是奔花甲之年的人了,你总不会还有出山报国和博取功名的念头吧?

    大荣华叹息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岁月不饶人哪!我是不会再去谋取功名了,可是我的儿子孙子还年轻,总不能让他们也像我一样默默无闻老守山林。现在国家急需将才,我却无法摆脱家训的束缚,不敢让儿子出山,实在是烦恼得很。

    十五郎摇头道:依我看荣华君是自寻烦恼。令尊大人的家训并没有限制你的子孙出山报国。你想想看,不准子孙入朝为官,究竟是什么含义?其一是对子孙两代的约束,重孙就可以不受约束了;其二是不入朝为官,并不包括到外府效力。所以你的子孙出山报国并不违背家训,你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大荣华惊喜道:山田君真不愧是rì本国天皇身边的智多星,诡辩的能力远在hūn秋战国时代的大诡辩家苏秦张仪之上。道家的jīng典说得明明白白:白马非马,黑驴非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看来我的小孙子说的话还真有些道理。他说家训管不到他,和山田君的妙语如出一辙。

    十五郎很认真地说道:你那小孙子,可不是等闲之辈,将来不仅能光宗耀祖,还能兴国安邦。你我都将望尘莫及。

    大荣华深有感触地说道:但愿他不是凡夫俗子。家父洞察天机,一言一行都深奥玄秘。他生命垂危时,全身凉透,只有头顶微温,却坚持到重孙出世的消息传来才肯辞世,这就让我特别震惊。或许我这小孙子真能干一番大事业。圣人有云,九层之塔,起于垒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了给孙子打下基础,我必须让儿子出山。

    大荣华原本对小仁秀的话半信半疑,现在经山田十五郎对家训巧解释疑,就下定决心让儿子大忠和出山。他给王写了一封举荐信,推荐大忠和到军营效力。大忠和带着父亲的举荐信到东京龙源府向王求职。那时王正在为辽河大营无人能当主帅而发愁,见大忠和来请命,大喜过望,当即派大忠和到辽河大营担任元帅。

    大忠和出山报国,仍然恪守家训的宗旨,忠于职守,不谋私利,维护正统,矢志不移。当jiān相大元义祸乱东京的时候,他坚决地和开国公张茂森站在一起,全力以赴拥戴王钦定的副王大华屿出来主政。可惜事与愿违,成王大华屿登基不到一年,就被部下谋杀了。这时大忠和得到家书,知道父亲大荣华病逝。大忠和失君又失父,只觉得忠孝二字都成了泡影,心恢意冷,就毅然挂印归山,为父亲守灵。可是一年之后,康王大嵩?主政,力求王室团结,又接二连三下诏,请大忠和入朝辅政。大忠和既不能违抗君命,又不能违背家训,就向康王上表,表示愿意为国效力,但不能入朝为辅,只能在外府任职。康王不能再勉强要求他入朝,就派他去做了安远府都督。

    这时大忠和的长子大仁秀已经是十六岁的英姿青年。这位十六岁的少帅智力超常,行为豪放。他小小年纪就开始营造自己的势力,在伯力城拉起了一支五十人的小队伍,都是十几岁的大孩子。大仁秀把这支队伍叫做哪吒营,自称大将军,每rì教这些小青年诵经认字、练功习武;出则成群结队,一律红衣白马,光彩耀眼,威武雄壮;还协助剌史府惩恶扬善,缉盗拿贼,声势不小。大忠和觉得儿子这样做太张扬,就命令他改称童子军。大仁秀欣然接受,说只要爹爹肯出这份军饷,叫什么军都无所谓。

    大忠和要到安远府出任都督,大仁秀就向父亲建议道:爹爹去当都督,不能没有亲兵卫队。童子军的小兄弟都习练过仙功道法,个个都有以一当十的本事,正可以做都督府的亲兵卫队。不知爹爹意下如何?

    大忠和笑道:我出山报国,原本是要为你打下基础。再过十几年,这都督就要由你来接任。你想带小兄弟同行,我自然不会反对。只是国有国法,军有军纪,都督府只能养一千府兵,不能随意增员,原先的府兵又不能随意解散。你这支队伍只能称做家丁。

    大仁秀笑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爹爹的家丁,就是爹爹的亲兵,这不过是同出而异名罢了。

    大忠和见儿子说话常引用道家经典,不禁问道:你都读过什么书,又对哪种学问最感兴趣呢?

    大仁秀答道:除了学习仙功秘册,还读过道德真经和始真经,还有爷爷从长安带回来的九经集。我最感兴趣的是家传的宝书仙功秘册。它把儒学和道学融会贯通,把韬和武略兼容并蓄,把出世入世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讲得jīng确透彻,读起来十分亲切。

    大忠和语重心长地教诲道:仙功秘册是高王大祚荣一生心血的结晶,是传家之宝,也是立世之本。高王把这部奇书传给了两个人,一个是你的太爷爷大野勃,一个是高王的义子张雨生。张家三代为将,成为国之柱石,靠的就是这部奇书。你将来要想成就大事,也要靠这部奇书。你很喜欢这部书,这让爹爹十分高兴。

    大仁秀却出人意料地说道:爹爹知道矛和盾的故事吗?无论多么锋利的矛,都会有更坚硬的盾来抵挡它;无论多么坚硬的盾,也都会有更锋利的矛来戳穿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丈,道高十丈。好矛和好盾总是层出不穷的。大太爷的奇书虽然是宝,却也不会历经百年而永葆其粹。我一边学它的韬武略,一边就在琢磨它的破绽和补救的对策。万一将来张家人和我对垒,我就有办法破它。

    大忠和惊异道:我和你爷爷都是逐字逐句死记硬背,可从来没想过好矛和好盾总是层出不穷,更没有想过会和张家人对垒。你是怎么想到这些的呢?

    大仁秀侃侃地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和氏之璧为宝,是因为它举世无双,独领风sāo,无可匹敌。高王的仙功秘册至少传给了两个人,不是我家独有的秘笈,其中的玄妙就已经打了对折。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充其量只能和张家人保持平手,甚至会落到张家人之下。儿子想要做到天下无敌,自然就会想到站到祖宗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了。

    大忠和欣喜道:真是后生可畏呀!看来山田十五郎说得不错,你将来一定会青出于兰而胜于兰,比你的长辈们更有出息。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