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凉州三明(上)


本站公告

    且说在山上呆得过久,玉箩的思想已然被清苦的寺院生活所钝化,对于师傅(梨山老母)的教诲和命令已然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如今师傅让自己下山回家过年,玉箩便即听命,返回羌中。早几年便即死了羌王后的老羌王见自己的女儿回来,自然是高兴异常,同其兄龙先一起对玉箩嘘寒问暖,一家人其乐融融,准备过个“好年”。

    然而未及“好年”来临,老羌王便离奇死于自己的“羊皮大帐”之中,本是要过年的羌中便即治起丧来。

    看出其中“猫腻”的一位族中长老,便教还“傻呆呆”等着顺承王位的龙先快跑。龙先闻得这位长老之言,思前想后,参透其中的“猫腻”。想及自己的父亲必是被李侯和北宫伯玉害死,二人为的便是夺取羌中大权。而今,若是自己再留羌中,必然被李北二贼所害。莫说继承不得王位,父亲的仇便也没人报了。于是,龙先便只能弃却父亲的尸身,同玉箩一起逃了出来。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龙先和玉箩在羌中辗转三月有余,方才到得羌汉边境,巧遇马腾的“残军”,一起来到中原。

    被马腾“熊抱”之后的玉箩有些发呆,知道妹子被“欺负”了的龙先上前找马腾说理,未待龙先说话,马腾当先问龙先道:“如今已到得我中原境内,不知龙先贤弟和玉箩贤弟接下来有何打算?”

    龙先闻言,答道:“吾二人现在为贼人所迫,弃家舍业,羌中算是已然回不去了。但在中原又无亲戚可投,不知马兄可否将我兄弟二人收入你的军中,做些铡草喂马的杂役!”

    马腾闻言,正色说道:“龙先贤弟此话如何说起,若非你和玉箩贤弟引我等回至中原,想来现在我们已被困死羌中。所以二位贤弟实是对我等有救命之恩,若是二位贤弟肯赏脸留于我的军中,我怎能教二位贤弟做杂役,必是聘为上宾。然而现在羌汉战事又起,但恐有人说些闲话,还请二位贤弟留于军中之后,将羌服换下,尽量掩饰羌人身份。”

    龙先闻言,说道:“这个简单,我家贤弟自幼便在你中原学艺,我也是自小便接受汉家化教育,扮成汉人并非难事。”

    诸事说定之后,马腾便即同龙先玉箩一起引着大军寻路折返西平。

    然而未及西平,却是传来一个糟糕透顶的消息。自伶征的三万护羌大军覆灭之后,门户已经大开的西平再无什么抵抗之力。在李侯和北宫伯玉的威逼利诱下,西平太守边章宣布独立。且边章在李侯和北宫伯玉“帮助”下,在自己的族谱中竟是找到一位曾经当过“皇帝”的先人。而后,边章便以自己“皇族后裔”的身份自封为凉王,成为羌族在中原扶植起来的一个傀儡政权。

    马腾在得知此消息过后,先是大骂了一顿边章的祖宗十八代,而后知道西平已难回去的马腾,便即就地扯起“抗(西)羌平(国)贼”的大旗,以“护羌校尉”的名义召集义军。

    要说西北的人民大都还是有血性的,并没有全部趋于羌族的淫威,对于边章这等投敌卖国的行为皆是大为愤慨。有志的男儿们纷纷来投马腾,瞬间便教马腾的“残军”从五千扩编到五万;当地的百姓更是车拉肩扛的给义军送钱送粮,以充军饷。如此,马腾便迅速的由一名“代军长”升任为“军团长”!

    好,说到这里,我们先放下马腾这边招兵买马,再说说朝廷这边。且说自闻金城失守;护羌校尉伶征的三万大军全军覆没;西平边章自封凉王之后,刚刚年满十七岁,亲政才一年多的灵帝,在近侍蹇硕(蹇公您终于又出来了,我好想您啊!)、近臣王允(时任六品侍郎)的劝谏下,十分霸气的与满朝武说了一个字:“打!”

    闻听年轻的皇帝如此威势,臣们人人振奋不已,武将们个个跃跃欲试。

    于是,王允出班奏道:“陛下,此番贼众来势汹汹,先夺金城,继而破却我护羌大军,现又在西凉扶植傀儡,想必早已有所准备。故为破之,微臣请荐三人,往讨羌中,必然可获全胜!”

    灵帝闻言,问道:“但不知是哪三人?”

    王允答道:“凉州三明!”

    此言一出,满朝武皆是连连点头,无人不赞王允的心思缜密。倒是灵帝有些疑惑的问王允道:“凉州三明?”

    王允见灵帝不解,便即给灵帝详细介绍了一下“凉州三明”。

    凉州三明分别为武威姑臧人段?(121-179),字纪明;安定朝那人皇甫规(104―174),字威明;敦煌渊泉人张奂(104―181),字然明。

    皇甫规和张奂二人自汉安帝(公元106年至125年在位)时,便即入仕为将。二人于军中相见,一见如故。且知彼此为同年之后,便即拜为异性兄弟,发下“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然而因为皇张二人的命运有所不同,故未来的发展上也有所不同。

    因皇甫规祖上世代皆为汉官,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任扶风都尉。故皇甫规因着自己的家势,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该调职时调职,该升迁时升迁。但没有什么背景的张奂却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艰难的向上爬。故能力和才华都优于皇甫规的张奂,始终只能在皇甫规身边为副。尤其令人气恼的是,每每打了胜仗之后,皇甫规领功,出力最多的张奂却顶多受个嘉奖。为此,虽然也有些才能,但终究不如张奂的皇甫规,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与之作战的羌中,威名都要远胜张奂。

    不过,好在张奂并非斤斤计较之人。虽然一直在皇甫规身边为辅,但皇甫规这位异姓大哥对张奂已经到了无可附加地步的信任,使张奂甘心当皇甫规身边的“影子”。你说在皇甫规的军中,皇甫规只是一个摆设,都一点不为之过。因为每战之中,真正的指挥员都是张奂。皇甫规只是负责战中稳住军心,战后领功受奖罢了。为此,皇甫规对张奂的信任和依赖更加的强烈。而能从战争的胜利中,找到自己存在价值的张奂,也并不去斤斤计较那些“虚名”。正因如此,这样实力反差巨大的“一主一辅”,“一明一暗”,竟然是配合的天衣无缝,成为一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黄金搭档”!

    当然,以上说了这么多话,有些地方也不尽然。例如,张奂也不是没什么背景,只是相对皇甫规来说,有些显“远”了。张奂祖上原本姓聂,居于雁门马邑,汉武帝时曾有一个叫聂壹的人,便即是张奂的祖先。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聂壹,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便是此人发动的。

    “马邑之谋”――也称“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雁门马邑策划的一场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不过,因为一些细节上的失误,最终导致计谋被匈奴识破,没有获得成功。

    不过,虽然“马邑之谋”未能成功,但却使汉朝结束了自西汉初年,便即开始奉行的屈辱的“和亲”(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抑或姐妹嫁给敌人,来换取短暂的和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在“饮鸩止渴”!)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武帝向匈奴全面开战的序幕(想来汉武帝这么受国人的推崇和爱戴,正是因为他摒弃了拿亲姐妹或亲女儿去赎买和平,这一卑劣的行径!)。为此,作为献计人的聂壹,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太史公”才在《史记》中将他称为“聂翁壹”!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