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单位搞心理测试,有一道题让我很纠结。
这道题题面是问:如何理解“时间成为永恒”这句话。备选答案给出三个,分别为:一、忘记了时间;二、时光一去不复返;三、时间过得很慢。
我上来一看第二个答案,一个说“永恒”,一个说“去”,感觉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便直接pass掉,去看第一和第三个答案。
但第一个和第三个答案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题面和答案有些不符。没办法,我便用题面和答案造句。
第一个答案造出来的句子是“此时,我忘记了时间,它似已变为永恒。”;第三个答案造出来的句子是“此时,时间变得很慢,似乎凝固了下来。”。
于是,我选了第一个答案!但后来有人却说第二个答案是正确的,令我十分不解,但不知朋友们会做何选择?
光阴似箭,岁月蹉跎。公元172年年底,玉箩到得骊山老母宫中,一晃十年过去。十五岁的玉箩已然生得亭亭玉立,纵是那一身青灰色的道服,仍遮不住这盛开花朵的娇艳美丽。
十年中,玉箩体内的“火毒”已然尽去。且经梨山老母考察,玉箩的慧根着实不浅,故玉箩并未被梨山老母放归家中,而是留在身边,准备将来接梨山老母的“班”。
临近新年年关,一日骊山老母宫忽有贵客临门。南华仙人四处云游,恰“又”至骊山,特往宫中来与“老友”梨山老母讨“梨蕊雪露”来喝。
“梨蕊雪露”,顾名思义,就是雪水煮的梨花茶。只是这梨花却是有些与众不同,世间少有。
“骊山”之所以又称“梨山”,只因山顶有几棵老梨树。具体这几棵老梨树到底是几千岁了还是几万岁了,没人知道。传说这几棵梨树乃天地初开,女娲娘娘于此修道之时,“随意”种下的。为此,骊山便也因着这几棵神树被称为梨山。不知何时,在这几棵老梨树旁建起了一座“老母宫”,四时祭奉女娲娘娘。
初时,“老母宫”因山高宫远,所以香火并不旺盛,宫中的道姑们生活较为贫寒。每逢秋日都要将那几颗千年老梨上的果实取下,往城中变卖,方才能度过香火更加稀疏的冬季。教道姑们在入冬以前,可以添上一件冬衣。
却说有一年秋上,几棵千年老梨欠收,未曾结得如往年一样多的果实,卖得的银钱比往年少了些。为此,“老母宫”便少买了一些过冬用的火炭,且道姑们每日的斋菜斋饭也减了些量。然而恰逢那年冬天极冷,在吃不饱又住不暖的情况下,“老母宫”中死了两个小尼姑。
其实封建社会里,莫说是尼姑庵里死上两个小尼姑,就是皇家大院里死上两个公主也是不值一提的。但为了引出接下来的事情,所以我才要提一提这“不值一提”的事。
两个小尼姑死后,饭尚不能吃饱的情况下,哪里有钱给她们置买棺椁。无奈之下,当时的宫主,即当时的梨山老母,便只能教道姑们在几棵千年老梨树下,挖了两个坑,随便的将两个小尼姑的尸体给埋了。只希望两个小尼姑以身化泥,能够让老梨树来年多产些梨子,莫再出现冻死饿死人的情况了。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在树下埋人呢?我前边说了那年冬天极冷,冻土成石,平常的地上根本是挖不出坑来的。但因树木连接地气,树根周围的土并不会冻实,还算好挖。所以道姑们在梨树周围挖坑埋人,除了希望小尼姑化肥滋养土地之外,就是因为“好挖”这个原因。后来,道姑们的举动被人们称为“梨子树下埋死人”。但是,这个说法不知道在哪个朝代开始,被传成了“李子树下埋死人”,一直至今。
且说两个小尼姑死后,“老母宫”好歹是熬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自冬雪融化之后,“老母宫”方圆百里的地域内自二月始便即开始打雷,且常常一连阴上几天,但至五月却是一滴雨都没有下。在这种情况下,地里的麦苗还不足尺高,就莫说打结成穗了。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指天吃饭的老百姓们知道,今年地里将颗粒无收。当地的地方官自然也知道,一场灾荒在即,不知又要有多少生灵涂炭。
于是,在自救无方的情况下,地方官只能带着老百姓们开始往属地内的庙中烧香拜佛,祈天求雨。但是大庙小庙都烧遍了,天仍是阴,雷也照样打,就是不下雨。地方官无奈了,百姓们傻眼了,他们都明白,这是“天怒”,是要“天亡我也”了!
然而茶不思饭不想寝亦难安的地方官在偶尔睡着的时候,竟得了一梦,梦中有两个小道姑来找自己说话。
地方官便问两个小道姑道:“不知二位仙童驾到,有何见教?”
两个小道姑不无埋怨的说道:“你这官当真糊涂,为了求雨四处拜祭,怎的却不来我家祖师宫中?”
地方官细思自己该拜的都拜过了,该祭的也都祭过了,有些惊讶的问道:“但不知二位仙童仙居何处,祖师为谁?”
两个小道姑答道:“我家祖师乃是骊山老母宫中的女娲娘娘!”
闻得两个小道姑之言,知道此处自己确是不曾祭拜过的地方官一惊,便即醒来。然而刚才梦中之事却是历历在目,不光两个小道姑的神情样貌清晰得如在眼前刚刚闪过,就是那清脆的童音犹在耳中回荡。于是,刚于此地上任不足一年的地方官便即叫来手下的师爷,问其道:“我们这里可是有一座骊山老母宫?”
师爷闻问,答道:“确有一座,但因藏匿于深山之中,所以很少有人往祭,大人可是要往那里求雨?”
地方官一听此言,知道“正主”算是被自己找到了,便立即沐浴更衣,备足了米面银钱及祭祀之礼,率领众多百姓乡绅往骊山老母宫而来。
待见漫山遍野之人,往宫中而来之时,守扫山门、从来没见过如此阵势的道姑们皆是有些吃惊,慌报宫主知道后,梨山老母迎出山门。
地方官将来意说与梨山老母听后,梨山老母便将地方官及百姓让于宫中,教他们祭拜求雨。
且说地方官等人午时过了一半才到得宫中开始祭拜,但是未及未时便即开始大雨倾盆起来。因为雨来得过急过大,所以祭祀过后,地方官便于宫中避雨,与梨山老母闲聊起来。
地方官先是问梨山老母道:“不知仙姑修习的是何等法术?竟能给人托梦?”
梨山老母闻言,十分惊讶,照实说道:“贫尼每日参禅打坐,不曾给人托过什么梦,且也不会什么托梦之术,大人此话从何而起啊?”
地方官闻言,也是十分惊讶,便将两个小尼姑给自己托梦,教自己往这里来祭拜的事,说了一遍给梨山老母听。
梨山老母闻言后,更加惊讶,便急忙问道:“大人可还记得那两个小尼姑的模样?”
因为那个梦实在太过真实,所以地方官记得十分清楚,便把两个小尼姑的样貌细细的形容了一番。
梨山老母闻言之后,吃惊的程度已然不能形容,发了一会呆,待心绪平静下来后,淡淡的对地方官说道:“您说的这两个小尼姑确为我宫中之人!”
地方官闻言,大喜,便即对梨山老母说道:“那还请仙姑将这两名仙童请出来一见!”
梨山老母闻言,说道:“大人,我这两名弟子已然死了!”
地方官闻言,讶道:“几时死的,怎么死的?”
梨山老母便将老梨树欠收,未能凑足过冬银两,致使两个小尼姑冻饿而死之事说了一遍。
闻言之后,地方官沉默了一会,才对梨山老母说道:“想来此次我骊山方圆百里遭此旱灾,必因女娲娘娘怪罪我们这些愚民,不知感谢当年她的造就(女娲造人)和补天之恩,致使其门下的弟子冻饿而死,所以才降祸与我们。那两位仙童必是死后得以升天,侍于女娲娘娘身旁,见家乡的百姓遭灾,心下不忍,方才托梦与我,教我来此处祭祀。未想两位仙童虽然因我等愚民的忽视而死,却以德报怨,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两名仙童心善至此,我怎忍教其二人再裸死(未有棺椁,便即算“裸”。)于地下。我想向仙姑请了两位仙童的尸身,往葬于我的县中。我要为她们筑碑立说,四时享百姓之祭,不知您可同意?”
将两名门徒草草葬于树下,实为无奈之举,而今听得地方官要厚葬二人,梨山老母怎会不同意,便即答应了地方官的请求。
待雨停之后,地方官回得县中,即备下两口上等的棺椁。次日,便又引着众多乡绅百姓往老母宫而来。
到得老母宫中,在当时“埋尸”的道姑们的指认之下,乡民们开始掘地起尸。不想挖地三尺,也未曾寻到两名小尼姑的尸体,只挖出两件破旧的道袍。于是,众人皆惊。
地方官见状,叹道:“看来两名仙童的肉身不死,已然随灵魂一起飞升了!”
乡民们闻言,纷纷拜倒于地,向两件道袍叩头。于是,地方官便命人将两件道袍盛入棺椁之中,运回县中,给两个小尼姑造了两座衣冠冢,享受乡民的祭扫。
因此事过于神奇,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所以自此之后,“老母宫”便即盛名远播,前来烧香还愿的香客四时不断。而香客们在老母宫许下心愿后,只要是善念之人,愿望皆可得以实现。如此,有求于神佛的善男信女们便再也不嫌老母宫山高路远,皆是跋山涉水前来祭拜女娲娘娘。于是,老母宫的香火是越来越盛,竟比那些立于闹市的寺院还要鼎盛。
为此,有人便编了句俗语来形容此事,那就是“灵在山中有人寻,不灵闹市无问津”。不过,此语经过后来人的演变,不知怎的就变成了“富在山中有人寻,穷在闹市无人问”!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