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君臣交心


本站公告

    第181章 君臣交心

    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皇帝将弹劾俞咨皋的奏章留中不发,就是个很明显的信号。为了自保,更为了浑水摸鱼,弹劾俞咨皋指挥作战不力的奏章日益多了起来。就连和此事素无关系的徐光启,也被扫了进来,成了被殃及的一条大鱼。

    弘德殿,御书房内,朱由校看着一脸挫败的徐光启,暗自好笑。

    这徐光启,倒也倒霉,因为和夷人的传教士来往密切,便被牵涉到台澎事件里面。几个有风骨的给事中,死咬着徐光启不放。更有坊间传闻,福建地方一直隐瞒夷人侵扰漳泉真相,便是出于徐光启的指使。至于朱由校提醒夷人为害、事先调整徐光启职务的行径,则成了皇帝明查秋毫的佐证。

    “徐爱卿,朕一直以你为肱骨大臣,对你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可你只因为这小小流言,就要离朕而去,这是不是太过荒唐了?”朱由校盯着徐光启,满脸真诚的问道。

    徐光启脸上闪过一丝感动,却更觉得自己致仕是个最好选择。“陛下,如今农业署已经走上正轨,推行新种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而微臣年迈多病……”

    朱由校的眉头越皱越紧。

    对朱由校来说,徐光启的政治才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科学才华,以及他在东西方交往上的开阔眼光。因此,朱由校才没有让徐光启主管新军,那怕新军的最初雏形是徐光启编练的通州新军。至于农业署、经学院、科学院,更是对徐光启才干的一种认可。可朱由校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并不了解此时风俗。由于长时期的鄙视技术,连带的主管技术的徐光启也成了天子幸臣,成了众人眼中的斯文败类。

    “徐爱卿,你和朕说实话,”朱由校打断了徐光启的话,直截了当的问道,“到底是为何而致仕?”

    徐光启犹豫了一下,“……朝野均以为,臣是夷人的内应。”

    “还有呢?”朱由校却不肯相信。

    徐光启脸上浮起一阵红晕,迟疑了半晌,才艰难的讲道,“……朝野上下,均以为臣是天子幸臣,靠奇技yin巧来媚上。”

    “奇技yin巧?”朱由校顿时便愣住了,这徐光启只做过培育粮种啊?怎么……朱由校顿时便变了脸色,“怎么?他们说培育良种是奇技yin巧?”说到最后,朱由校几乎是在大吼大叫了。

    徐光启一脸尴尬的点点头。

    虽对皇上启用自己感恩戴德,可对于皇帝只让自己管技术活,徐光启心中也颇有微词。

    朱由校闭上了眼睛,靠在椅背上思考了很长时间,才突然问道:“你是不是觉得,朕让你管农业署,管经学院、科学院,实在屈才?”

    “臣不敢。”徐光启的脸顿时煞白,急忙跪倒在地,低头服软。

    “你起来吧,是朕当初太想当然了。”朱由校抬了抬手,示意徐光启起身。

    等到徐光启站起身来,朱由校才喟然长叹,“徐爱卿,不是朕有意压制你,不让你负责其他事务。而是朕一直觉得,农业是国家之本,粮食更是重中之重。这满朝文武,能带兵打仗的,能宣慰地方的,都数不胜数。可能让老百姓吃饱肚子的,却只有你徐光启一个。朕不让你徐光启负责农业,又让谁去呢?”

    “陛下厚望,臣感激不尽。可臣和夷人瓜葛甚深,实在难以担当朝廷重任。”徐光启是老实人,可老实人都死心眼。虽然觉得皇帝对自己寄予厚望,可徐光启还是觉得,自己和夷人有染,留栈不去有损皇上威名。

    朱由校气的直咬牙,这个徐光启怎么这样固执?

    又想了想,朱由校索性决定和徐光启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徐爱卿,事到如今,朕也不瞒你了。这些年来,我大明人数剧增,可土地开垦却十分有限。而土地兼并加剧,更使得百姓失业者甚多。纵是徐爱卿培育出了新粮种,可也只是稍事延缓而已。为了不让我华夏苗裔再次自相残杀,也为了让我皇明千秋万代,朕有意开海,向海外移民。”

    “如此说来,出海垦荒确实是陛下的主意?”徐光启虽有些惊诧,却明显的如释重负。

    能考中进士,矗立官场几十年而不倒的,又有几个易于之辈。虽碍于信息不对称,不能完全触摸到事情的真相,可徐光启也估摸出个不离十,心中认定了朱由校是幕后主谋。

    “正是,”朱由校微微颔首,“是朕的提议,方爱卿将事情转托给了解经邦,由解爱卿来推动。”虽觉得徐光启反应太淡,可朱由校一时也难以细想,只好先放在心上,继续向徐光启煽情。

    “徐爱卿,向海外移民乃前所未有之事,亟需爱卿相助。还请徐爱卿以苍生为念,莫要弃朕而去。”说着,朱由校便站起身来,深深的向徐光启施了一礼。

    “陛下不可。”徐光启急忙避让,却又拜了下去,“陛下心系万民福祉,微臣岂敢怜惜自身,自当为陛下效力。”

    徐光启熟读史书,更对历代王朝兴亡做过研究。

    自然知道千年以来,汉唐等国祚绵长的朝代,虽都亡于权臣篡位,可究其原因,都是在此前的民变中耗尽了皇室力量。而民变大规模爆发的原因,却都是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只能铤而走险。

    而大明经过二百多年传承,无疑也是到了紧要关头。

    “将多余的人口移民到海外,到能缓解下本土压力。况且,”徐光启寻思着,“我一人和夷人打交道,必定会众人侧目。可要是大家都和夷人交往呢?”想到这里,徐光启更是坚定了信心。

    沉吟了片刻,徐光启开口问道:“陛下yu移民海外,可有目的地?”

    “有,”朱由校淡然一笑,“我大明邻国,以朝鲜和倭国为最。但两者都是人群稠密之国,又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得之无用。反倒是琉球小国,虽孤悬海外,却也能开垦良田万顷。其国主更是多次请求内附,朕当准其内附,并移山东百姓于其上。”

    前些时,奴儿干巡抚袁可立送来奏章,称已经占据虾夷岛,并迁移了几个女真部落在其上。朱由校觉得虾夷岛这个名字耳熟,看了看地图才知道是后世的北海道。而此时的倭国,还没有将北海道收入治下。朱由校却之不恭,只好将北海道收入囊中,正式将虾夷岛划入了奴儿干治下。

    占据了北海道,就关上了倭国的北大门。可朱由校还不满足,又盯上了倭国的南大门。朱由校认为,只要占据了琉球群岛,就可以将日韩彻底的关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为了世界和平,为了华夏和日韩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朱由校自然要保护好两者的安全,将琉球收入囊中。

    “琉球虽好,可毕竟孤悬海外,陛下又准备如何治理此地?”对于将距离华夏最近的琉球收入治下,徐光启并不反对,可也觉得鞭长莫及,难以治理。

    “将琉球和台湾合为一体,建一布政司。”朱由校的本意是在琉球建立海军基地,彻底封锁倭国南下道路,还可以直接杨帆东渡太平洋。可碍于当前局势,朱由校不得不承认,现将台湾和琉球合并建省,才是正途。

    “陛下,台湾岛和琉球都是人烟稀薄之地,直接建省是不是有点?”徐光启摇摇头表示反对。

    “这倒也是,”朱由校有点尴尬,随即却展眉一笑,“我们这是做什么?这琉球尚未到手,我们这不是瞎忙活嘛。”稍一停顿,朱由校却又开怀笑道:“琉球和台湾都是小岛,难以承受许多人口。倒是南洋各国,虽有土著居住,但也有大量华夏苗裔。朝廷正好可借助这些海外百姓,将各省的多余人口移民出去。”

    “陛下所言甚是,可是,”徐光启却摇了摇头,“如今的南洋已经和国初有所不同。”

    国初,郑和舰队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印度洋上的土公无不顶礼膜拜,南洋只不过是华夏的内海。

    可随着郑和身死,大洋舰队不再出海,华夏的势力也从印度洋、南洋一路收缩,再也没有出现在大洋之上。倒是随之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人,却凭借着对金银财富的热衷,成了海洋的主人。

    上百年过去了,如今在南洋称王称霸的,都是从西洋来的夷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甚至西洋小国英格兰,也开始在南洋建立据点。

    听徐光启这么一说,朱由校倒来了兴致。他依稀记得,大航海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掀起的。可没过多久,海上的霸权便被海上马车夫荷兰掠夺。随之而起的,便是日不落帝国英格兰。

    这些事情朱由校都依稀有点印象,可具体到什么年代就有点抓瞎。按照对现有情况的了解,朱由校大体估摸着,现在应当是西班牙、葡萄牙被荷兰挑战的时期。

    要不,荷兰人怎么会跑到台湾来呢?

    带着疑问,朱由校向徐光启请教……

    (八 度吧

    "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