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零章迁都之争(四)


本站公告

    第一一零章迁都之争(四)

    第一一零章迁都之争(四)

    曾?馔陆挪剑??胖?实溃骸袄鲜Ω詹潘担?妒谰?烦鱿值哪甏?屯趺酆旱哪甏?负跻恢拢?幽持忠庖迳纤担??赡堋??痹?獬僖闪艘幌拢?翱赡苁潜煌趺鄹牧耍??昧耍?锹穑俊?br

    郑玄看看襄楷,又担心地看看空荡荡的大厅,犹豫了半天,才慢慢说道:“我研习**多年,几乎读遍了今、古文经学的所有典籍,发现《世经》在上古帝王排序上的确有问题。”

    曾?廨肴豢裣玻?覆阶叩街?肀撸?Ь吹厮档溃骸扒肜鲜λ邓怠!?br

    “当年,王莽非常欣赏和信任刘歆,拜他为国师,盛极一时的禅让说的发起者和支持者就是他。”郑玄望着案几边的昏黄烛火,娓娓道来。

    上古帝王世系的建立,始于战国。战国时阴阳家邹衍按照五行说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以“五德始终说”作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据。

    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黄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这个推演顺序到了本朝中期出现了疑问。

    一是从皱衍所构建的古史帝王世系看,所叙述的只有黄帝、夏禹、商汤和周朝四代,刘歆等一帮大儒认为在黄帝之上还有伏羲氏、神农氏和炎帝等古圣帝王,《吕氏奉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只叙述黄帝以来的四代,未能全部涵盖,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

    二是皱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系的。五行相克相胜,则在政权更替上倾向于“**”。当时王莽势力强大,刘氏皇权岌岌可危。王莽为了给自己篡汉做好准备,先是发起了“异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争议,按着又授意刘歆提出了禅让说。刘歆为了给禅让说提供依据,于是创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

    从《世经》可知,刘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

    刘歆在排定这个世系次序时,先否定了汉兴之初依“五行相胜说”所定汉为土德的说法,确定汉为火德,那么代之者应为土德。王莽在《自本》中自称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为土德,这样王莽代汉而立就成为必然了。

    问题就出现在“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之上。

    伏羲是上古创世神,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他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并被推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在古藉中或记为“太?”,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

    在大秦朝以前的可靠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可见自非一人。

    同样,炎帝和神农也是两个人,没有任何渊源的两个人。

    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将炎帝和神农并称为一体的,就是刘歆,他并据此理由在《世经》里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刘歆将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和神农并称的理由是什么?

    按照刘歆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上所载的“郯子来朝”推断太昊为古帝之首。二是从《易传》中找到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刘歆接着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立,神农、黄带皆继太昊伏羲而立。

    刘歆的这个理由实在经不起推敲。伏羲与太昊都是上古大神,到底是不是一个人,无法断论,而炎帝和神农却绝对不是一个人,这有很多的史籍可以论证。

    曾?夥浅朔埽?ざ?厮档溃骸袄鲜Γ?悄懿荒苷庋?斫猓?蹯У摹妒谰?犯?揪褪俏?趺汉而作,纯粹就是胡扯八道?”

    郑玄脸显痛苦之色,久久不语。

    “老师……”曾?饨辛艘簧??叽俚溃骸袄鲜ξ?尾凰祷傲耍俊?br

    “大元帅,刘向、刘歆父子是古文经学的始祖。从刘歆奏立《左氏春秋》、《周官》等为官学开始,本朝儒学分裂为今、古文经学两派,双方斗争了两百多年。如果现在指出刘歆在《世经》上的错误,等于承认今文经学的儒士们对古文经学的批判。这将直接导致两学派纷争再起,官学也将再次受到强烈的冲击。”襄楷叹了一口气,对曾?庾隽艘环?馐汀?br

    王莽在《自本》中自称是黄帝和虞舜之后,在春秋晋史占卜有“土火相乘”之语,王莽据此说汉是尧后,自己是舜后。汉为火德,自己是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将取代汉的火德。如果王莽是黄帝及虞舜的后人,那依据刘歆五行相生的五德始终理论,王莽就不是土德,他无法自圆其说。于是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失误,刘歆在《世经》中就把伏羲与太昊、炎帝和神农并称了,根据这个全新的上古帝王排序,王莽就是土德了。

    光武中兴后,今文经学家曾对《世经》中的上古帝王排列次序有过争论。很多人提出《世经》所记述的古史系统自唐尧以上是依据了《易系辞传》、《左传》、《国语》、《祭法》和《考德》这五部书,但这五部书没一部可靠的,认为都是刘歆的伪篡之作。那时《春秋内外传》全在刘歆的掌握之中,他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今文经学家们并据此推断古文经学的大量典籍都经过了刘向、刘歆的修改和伪造。

    郑玄坐在席上,神情惶恐,惴惴不安。

    曾?獾比恢?婪穸ā妒谰?分械纳瞎诺弁跖判蛞簿偷扔诜穸?蹯У奈宓率贾绽砺郏?潭?嵋?⒔瘛⒐盼木?Я脚傻恼?矗???哪康牟辉谟诖耍??灰??馈妒谰?分械纳瞎诺弁跖判蛴形侍饩托小?br

    “当年,高祖皇帝建汉,大臣张苍认为大秦朝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不算一个朝代,应该把它归于大周朝。所以依据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大汉为水德。但到了孝文皇帝时期,大臣贾谊等人认为大秦应该算是一个朝代,于是又改大汉为土德,不过反对者甚多。直到孝武皇帝时期,大儒董仲舒提出了‘三统’说,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曾?饪纯慈粲兴?虻闹?拖蹇??绦?档溃骸岸?偈嫦壬?衔??熘?乐芏?词迹???母?娌皇歉?菸宓略诵校??歉?荨??场?春谕场?淄场⒊嗤逞?吠?丛诵小客掣饔衅渫持蜗低常?扛龀??髦埔煌场诶?飞希?奈??谕常?涛??淄常?芪??嗤常?境?ξ??谕场?逞?肥翘煲獾南允荆?扛龀??男禄实凼芴烀??酰?急匦氚凑赵谌?持醒?返奈恢茫?嘤Φ厝范ê透谋湔?贰⒎??鹊龋?裨虿幌圆幻鳎?ケ程煲狻!?br

    “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有抵触,孝武皇帝于是取了三统说中的正朔而去其服色,取了五德说中的服色而去其正朔,二者相容,并载入大汉律,至此确定大汉为土德。”

    “三统说是本朝儒学的根本之一,不论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还是新经,无不以此为根基。”

    “孝成皇帝年间,刘歆大师主持修订《太初历》就是以三统说为基础,而这部新历法也被命名为《三统历》。本朝现在所用的《四分历》是孝章皇帝年间由大臣李梵等人在《三统历》的基础上修订的,说到底,还是《三统历》的底子。”曾?獬遄胖?拖蹇?踊邮郑?ψ潘档溃?拔揖僬飧隼?泳褪窍敫嫠吡轿淮笫Γ?杂诖蠛喝逖Ю此担??忱?褪侨ㄍ??褪蔷?缘恼胬怼!?br

    “如果我们把‘三统说’重新抬到关系社稷命运的高度,那么我们把大汉重新定为土德,把大汉的都城重新定在长安,应该没人敢公开跳出来反对。”曾?庵缸畔蹇?档溃?按笫冉锨阆蛴诨评现??绻??⒁浴??乘怠?睦碛衫粗囟ù蠛何?恋拢?⒁源死碛衫炊ǘ加诔ぐ玻?笫欠窀姨?隼捶炊裕俊?br

    襄楷手捋白髯,连连摇头,“我可不敢和天下士人为敌。大儒董仲舒乃本朝儒学的鼻祖,三统论更是本朝儒学的根基。当今天下,谁敢说三统论是错误的?”

    郑玄已经明白了曾?獾挠靡猓?睦锏囊貊惨簧ǘ?眨?丛?獾难凵褚捕嗔思阜衷奚汀?br

    “当年光武皇帝为了把大汉定为火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刘歆的新五德始终说。虽然大汉承继土德已被孝武皇帝写进了大汉律,大汉儒学的三统说依旧如日中天,但光武皇帝视而不见,他只需要能证明大汉得土德的理由。”曾?馑档溃?敖裉欤?颐且踩绶ㄅ谥疲?蝗∽约核?璧睦碛伞劣诹蹯笫Φ男挛宓率贾账担?颐鞘佣?患??杂凇妒谰?分械纳瞎诺弁跖判颍?颐且彩佣?患?!?br

    “当年,大汉的士人们能容忍三统说的沦落,今天,他们当然更乐意接受三统说的复兴。”

    “虽然,某些研习古文经学的士人们可能对朝廷抛弃刘歆大师的新五德始终说颇为不满,但既然老师都知道《世经》中的上古帝王排序疑点甚多,相信他们也不敢冒着惨败而归的危险和朝廷公开作对吧?”曾?馔?胖?Φ溃?氨境?逖У幕?∈恰??乘怠??炊猿?⒌木龆ǖ扔诜炊怨傺?炊运?亲约海咳绻??橇?约旱姆雇攵荚遥?侵荒芩得魉?鞘欠枳印!?br

    利用董仲舒的“三统说”把大汉改为承继土德,不但可以说服天下士人同意朝廷定都长安的策略,也能巧妙地规避和缓解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的矛盾,同时还有利于“新经”在官学的发展,有利于朝廷新政在各州郡稳步快速地推广。

    曾?獾恼飧霭旆ǖ玫搅酥?拖蹇?囊恢略尥??br

    “明天,你们和大臣们商讨定都问题的时候,把‘三统说’拿出来。如果有人脑袋不开窍,还是在《世经》中的上古帝王排序一事上纠缠不休,你们就把董仲舒大师推出来,问问他们,到底董仲舒大师是本朝儒学的鼻祖,还是刘歆大师是本朝儒学的鼻祖。”

    襄楷大师捋须轻笑,“大元帅,此事不要急,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留给朝廷的时间不多了。”曾?馑档溃?叭绻?颐墙衲昴苣孟挛髁购驮ブ荩?敲炊ǘ嫉氖略谀甑字?氨匦肴范ā;骨肜鲜?拖蹇?笫α嘀?!?br

    “回到无极城后,我立即和各地的大儒、名士们就此事详加商讨。”郑玄说道,“河北各级学堂的诸生们也可以就‘三统说’展开辩论,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三统说’和大汉中兴联系到一起,让‘三统说’帮助朝廷迅速做出定都长安的决策。”

    “我可以四下走走,拜访一些老朋友,利用他们的威望对朝廷产生一点影响。另外,大知堂的弟子们也可以帮帮忙,让他们在游走四方的时候宣讲预示大汉中兴的谶纬符瑞,以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襄楷笑道,“朝廷马上就要定都长安,大汉中兴也指日可待,在这种关键时刻,预示大汉命运的谶纬符瑞势必会层出不穷,大知堂的弟子们可以把这些谶纬符瑞的消息迅速传遍天下。”

    “?舛?灰??偶保?彩露家?懈龉?蹋?嘈诺搅四甑祝?舛?隙?苋缭敢猿ァ!敝?参康馈?br

    曾?饬??行弧?br

    “老师和襄凯大师这几天如果有空,就给蔡大人,无极大学的王剪大师,还有在无极城的一些老朋友和弟子们各写几封信,尽可能说服他们。”曾?馑档溃?八淙灰环庑盼幢啬芨谋渌?堑闹饕猓??辽倏梢匀锰熳雍统?⒌淖枇υ嚼丛叫。?么蟪济侵?涞拿?艿玫交汉停?恢劣诘⑽罅烁鞯氐钠脚汛笳健!? 你正在阅读第一一零章迁都之争(四),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