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迁都之争(三)


本站公告

    第一零九章迁都之争(三)

    赵风心神还沉浸在震骇之中,没有理睬王昶的调侃。

    “内帐里还有一位侍女,也是从宫中出来的?”赵风答非所问。

    “对,她也是宫中一位女官,是侍奉长公主的。因为戴霜夫人最近身怀六甲,长公主就让她在大元帅府照顾戴霜夫人。这次她和士孙欣一起到中原,估计也是戴霜夫人的主意,因为她是北疆郭阀的人。”王昶看了他一眼,笑道,“是不是很漂亮?伯虎兄是不是动心了?”

    “郭阀的人?”赵风愣了一下,“她叫什么?我在无极城怎么一直没有听说?郭阀家里如果有这样的美女,早就嫁出去了,怎么会进宫?”

    “她叫郭瑞。她父亲是前南郡太守郭永,和郭蕴、郭策都是一家人。郭永夫妇早逝,她和几个兄弟一起生话。黄巾军杀进太原那一年,全家遭劫,只有她一人幸免于难。她当时只有四岁,混在流民中颠沛流离,辗转流落到上党郡,被当时的黄巾军首领杨凤大人收留做了一个婢女。前年郭蕴大人到杨凤家做客,看到郭瑞和自己逝去的弟妹非常相似,于是问了两句。郭瑞在全家罹难的时候虽然年纪很小,但还记得自己父母兄弟叫什么名字,过去住在什么地方。叔侄因此相遇。郭蕴大人欣喜若狂,马上带着失散了十几年的侄女回家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赵风感慨万分,“世上还有如此巧合的事。那她怎么又进宫了?”

    “前年年底,长公主下旨在无极城门阀士族家中挑选未婚女子到官中为侍。郭瑞未婚,当然也在候选之列,结果给选中了。”王昶叹了一口气,“郭蕴大人无计可施,只好找到戴霜夫人,希望通过戴霜夫人的关系,把郭瑞早点从宫中弄出来。所以,这一次夫人跟随大元帅南下,就把她带来了。”

    天子定都长安之策在无极城遇到了巨大阻力,他不得不向曾?馇笤??br

    行辕内的议事是唇枪舌剑,大臣们各不相让,就定都长安的事展开了激烈争论。

    曾?獗3殖聊???允贾林彰挥蟹⒈砣魏我饧?0凑账?谋疽猓?遣幌?ǘ汲ぐ驳模?蛭??母??谖藜?恰5?牵??舜蠛汗?奈蠢矗?彩俏?怂?睦硐耄?ǘ汲ぐ踩词且桓鲎詈玫难≡瘛?br

    地域的限制,在这交通不便的东汉末年凸显无疑。要是在交通便利快捷的后世,整个地球都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都城的位置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五月中,曾?馀扇税炎约旱睦鲜?拖蹇?笫η氲搅诵性?轿淮笫猿?⒂幸舛ǘ汲ぐ惨皇略缬卸?牛??呛臀藜?笱У暮芏啻笕迕?恳菜较乱槁酃?馐碧?皆?庵鞫?餮?饧??婕窗选拔宓率贾账怠卑崃顺隼础?br

    曾?獗纠春芊锤姓庖惶祝??钦飧鍪贝?词呛苁⑿校?弈沃?拢??庖仓坏靡源死醋魑?约旱奈淦髁恕?br

    当年光武皇帝定都洛阳,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最后无奈之下拿出了“五德始终说”说服了满朝文武。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秦尚水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本朝高祖皇帝时,用大臣张苍之议定为水德,孝文皇帝时用大臣贾谊、公孙臣之议,草定为土德。孝武皇帝依据鸿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提出的三统说,确立汉为土德,并写入汉律。

    本朝大儒刘向、刘歆父子根据《周易说卦》中“帝出乎震”一语,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在《世经》一书中,他们从神农、黄帝开始推算出汉为火德。王莽篡汉时,就是依据《世经》的说法,认为汉为尧后,为火德。王莽为舜后,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要取代汉的火德,意在重演尧舜禅让的故事。

    光武皇帝中兴后,于情于理都不好说自己的朝代是土德。为什么?因为此刻的土德,已经代表了王莽篡汉的动荡年代,遭人仇恨和唾弃,无论如何不能用。

    光武皇帝是汉室后裔,中兴的也是大汉王朝,理所当然应该继承火德。如果说自己的朝代是土德,那他和王莽一样,成了篡汉者,岂不是笑话?要确定自己是火德,就要有依据,而依据就是大儒刘歆所作的《三统历》中的《世经》篇。依据《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所确定的大汉为土德的说法是错误的,要更正。

    前朝的皇帝因为错误地确立了大汉为土德,结果差点亡国,那时都城是长安,而王莽篡汉时都城也是长安,所以长安成了一个不祥之地,都城必须要改,要重新定都。

    光武皇帝定都洛阳。大汉承继的是火德,洛阳有水,水能克火,为了求得吉祥,光武皇帝特意将洛阳的“洛”字改成了“雒”。

    “所以……”郑玄最后郑重地说道,“朝廷突然决定定都长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都牵涉到大汉兴亡,但国都太重要了,它关系到社稷的命运,汉祚的兴衰,不能有丝毫的轻率,需要有无可辩驳的理由。而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决定社稷兴亡更替的‘五德始终说’。定都长安必须要以‘五德始终说’来作为它最权威的解释,让天下人都信服,都能深切感受到大汉重振的希望。”

    “如果没有‘五德始终说’作为定都的基石,定都之议必然失败。即使天子使用最强硬的手段强行定都,他也无法成功,因为恐惧和不安会让人们失去自信和希望,继而会导致中兴大业不断受挫。而中兴大业的受挫又会让更多人失去自信和希望,周而复始,结果不言而喻。”襄楷叹了一口气,忧心忡忡地说道,“大元帅应该及时阻止天子的冲动,避免中兴大业严重受挫,功亏一篑。”

    曾?馍袂槟?兀?匙攀衷诖笳誓诶椿仵獠健?br

    定都长安之议最强悍的阻力就是“五德始终说”,而这也正是天子无法解决的难题。孔融曾在无极城召集数十名大儒名士和天子、沮授等人辩论,最后天子一方惨败于“五德始终说”之下。

    “为什么要定都长安,我刚才已经详细说了。”曾?庹驹谥?拖蹇?媲埃?纤嗟厮档溃?澳忝窃菔卑选?宓率贾账怠?诺揭槐撸?鼍吞熳雍统?⑻岢龅恼庑├碛桑?忝鞘欠袢衔?ǘ汲ぐ脖榷ǘ悸逖舾?欣?诖蠛褐行耍俊?br

    郑玄和襄楷互相看看,点了点头。

    “那么,当年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确立大汉为土德的古代帝王排序和其所对应的五德是否可信?”

    郑玄和襄楷仔细想了一下,又点了点头。

    “孝武皇帝确立大汉为土德的时候,采用的是以黄帝为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据是《国语》、《五帝德》、《帝系》、《吕氏春秋》和《史记》,这种排序和战国时邹衍开创‘五德始终说’时的古代帝王排序是一样的。而光武皇帝确立大汉为火德的时候,采用的是以伏羲为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据是《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其主要出处是《淮南子》、《庄子》、《易传》和《战国策》。”郑玄解释道,“由于《世经》出现的年代和王莽篡汉的年代几乎一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能……”

    郑玄大概觉得后面的话说出来极为不妥,所以说了一半不说了。

    曾?庥淘チ似?蹋?匚实溃骸叭绻?⑽摹⑿⑽浠实凼嵌缘模?蠛旱娜酚Ω贸屑掏恋拢?敲炊ǘ汲ぐ仓?槭欠衲艿玫接祷ぃ俊?br

    郑玄和襄楷脸色骤变,目瞪口呆地望着曾?狻?br

    “是不是可以?”曾?庠俅挝实馈?br

    襄楷紧张地喘了一口气,轻轻点了一下头,“不过,《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它的权威性无可置疑,汉承火德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那么,当年光武皇帝是否下诏说,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确立大汉承继土德是错误的?”

    “没有。”

    “那就行了。”曾?饣夯核档溃?澳忝强矗?衷诖蠛呵愀苍诩矗?琊⒁∫?u坠,事实证明大汉承继火德显然是错误的,否则大汉怎么会走到这一步?难道大汉当真要败亡吗?不会,大汉依旧会崛起,所以大汉应该承继的是土德。”

    “?舛???敝?岩灾眯牛????舻溃?罢庑枰?渥愕睦碛伞!?br

    “你们是本朝的儒学宗室,是泰斗,这个理由当然应该由你们来编纂。”曾?馕⑽⒁恍Γ??肿孕诺厮档溃?按蠛涸俣戎行耸鞘率担?蠛撼屑掏恋乱彩鞘率担?颐遣还?枰?桓隼碛桑?枰?桓瞿苤っ餍⑽幕实邸⑿⑽浠实鄣蹦耆妨⒋蠛何?恋碌囊谰菔钦?返睦碛啥?选!?br

    郑玄和襄楷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夜已经很深了,大帐内烛火摇曳,曾?夤录诺纳碛霸诨蛎骰虬档闹蚬饫锱腔灿我疲?葆宥?怯簟?br

    郑玄、襄楷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语,皱眉不展。

    《世经》是本朝大儒刘歆所作,班固大师在编纂《汉书》时把它完整收录于《汉书律历志》中,正是为了向世人说明大汉承继火德的依据。上古帝王排序流传了两百多年,要找个理由说它是错误的,可能吗?

    你正在阅读第一零九章迁都之争(三),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