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如孝隶属考辨


本站公告

    在很多文章里,吴如孝都被归为陈玉成的部将。事实上,吴如孝部的隶属关系扑朔迷离,值得深入分析探究。

    吴如孝最早出名是佐罗大纲守镇江,罗西调后又独任守备镇江及江北瓜洲等地佐将,自癸好三年(1853年)至戊午八年,前后长达四、五年之久。此期间,陈玉成先随秦日纲等西征,后在安徽等处转战,和吴如孝部唯一的一次配合作战,系丙辰六年(1856年)一破江南大营时,秦日纲部援镇江,陈玉成乘小舟舍死冲入镇江,合吴如孝与城外援军里应外合,解了镇江之围。考西征之初,陈玉成年齿尚幼,官不过典圣粮,职同监军,而身为金田勋旧的吴如孝已官总制,职务还高过陈玉成一级。但陈玉成在西征、尤其再克武昌一役中立下大功,很快连升数级,被先后提拔为十八指挥和殿右三十检点,而担负守土任务的吴如孝虽因洋船频频往来而为外国人士所熟知,却很难得到立功的机会,不过升为指挥,职务已在陈玉成之下了。

    镇江后期,吴如孝部将、守备瓜洲的将领谢锦章、覃熙章等都官至指挥,则吴如孝的职务当已升为检点或丞相了(有载其丙辰年间任殿左五检点的),而此时陈玉成已由冬官正丞相升成天侯乃至成天豫,继续转战江北苏、皖地面,甚至远出湖北、河南一带。吴如孝部自镇江瓜洲突围,援军主将先后为洪仁发、李秀成,与陈部并无瓜葛。显然,在此期间,吴如孝和陈玉成也并无隶属关系。

    事实上,东王主政期间,军权集中,各佐将都听命于杨秀清,与其他诸王和将帅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不固定明确。如罗大纲曾先后隶属各王,北王弟韦俊曾隶翼王,而翼王堂兄石祥祯又曾受北王节制。吴如孝和陈玉成职务有高低,却都是听命于天京的一方佐将。

    戊午八年(1858年)之后,吴如孝开始活动于江北的两浦及滁、六、天长等地,和李秀成、陈玉成等部均有密切关系,却无法以此清晰判明其隶属。己未九年三河之战,他受陈玉成指挥;但庚申十年四月初三日李秀成致张洛行书中提及,他铺排吴如孝、吴定彩率队往援张部,则此时吴如孝部又受李秀成节制。

    考后期太平天国诸王各有分地,确是事实。但分地之间犬牙交互,并非老死不相往来,某王的部下在其他王势力范围内长期活动的例子也并不罕见,如黄文金为英王部将,却长期驻守江南金坛、湖州一带;吴定彩为忠王部属,反常年征战皖北,并最终战死于安庆围城内。吴如孝在戊午八年(1858年)之后多次出入皖北,并不足以证明其为陈玉成部将,正如此间他也多次转战两浦苏南,也不足以证明其为李秀成部将一样。

    更值得怀疑的是,安庆之战,陈玉成为保根本,倾全力与湘军争衡,“听封不听调”、关系松散的各路捻军、远在苏南的黄文金、甚至位在其上的洪仁玕、并无隶属关系的古隆贤、林绍璋、吴定彩等部,都在他或督责或恳求下,先后被推上了安庆前线,而此时,据巴夏礼等洋人的记载,已成为太平天国所封十三或十六王之一的名将吴如孝,却一直徘徊于苏南句溧等地一带,如果他是陈玉成的部下,以其名望和才干,以陈玉成当时盼兵如盼甘霖的心情,是不可能不调至安庆前线的。以此断之,他是否陈部,的确大有疑问。

    从历史渊源上看,吴如孝部的前身是镇江瓜洲守军,应和由韦俊部分化出的刘官芳部一样,由天京方面直接调遣。且吴名望资历俱高,封王早于陈仕荣陈得才等,且并非如他们这些英王部属那样系在英王革爵后始受王位,由此也可看出,天京方面似乎并未把吴如孝当作陈玉成部属看待。

    但为何吴为陈部的说法非常盛行?

    一来,吴在陈封王后继任前军主将;二来三河之战吴如孝受陈玉成指挥,此战的影响实在太大,这两点足以给当时和后来的人士造成吴如孝隶属英王麾下的强烈印象。

    关于后一点,前文已有所阐述;至于前一点,五主将封王后,原主将之位的确多改授其部下,如陈坤书之代李秀成,黄呈忠之代李世贤等,但也有例外,如中军主将为杨辅清,但据辛酉十一年九(1861年)月二十日幼主诏旨,中军正副总提黄人柱、刘明亮都是天京直辖、镇守天浦省的将领,则中军主将也应已在杨辅清封王后改授天浦省守将,而非改授于辅王部下。由此可见,吴如孝继任前军主将,未必一定表明他就是英王的部下。

    不独吴如孝,赖文鸿、刘官芳、汪海洋等许多后期太平天国重要将领的隶属关系问题,在史料和文献记载中都有含糊混乱甚至互相矛盾之处,值得我们认真探究一番。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