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本站公告

    皇帝这个词,100年前在中国人嘴里,差不多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后来,辛亥革命发生,皇帝这个岗位被老百姓给撤了,最后一个满清王朝的皇帝叫溥仪的下了岗,中国再没有皇帝了。

    但帝制在中国存在的年代太久远、太漫长,以至多少年后,人们脑子里还是忘不了这一茬。到近二、三十年,电视里面古装戏开始泛滥,那些古装戏里少不了有皇帝这个角色出场,于是乎开口闭口,离不开“皇帝陛下”,一时之间这个称呼满天飞,听得人们耳朵都生出茧子来。

    皇帝作为一个全称性名词,始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国,自认为建立了亘古未有的一件大功勋,便想到要给自己取一个前无古人的称号。他这样说:平定了天下,臣服了各国诸侯,不能再和以往那样称王了,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名号,否则不能显示出鄙人的丰功伟绩。他的想法刚一冒头,底下拍马屁的大臣有的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共同上奏,建议把传说中三皇五帝位号中的“皇”字和“帝”字毫不谦虚,统统拿来,归到嬴政名下,于是乎,就有了“皇帝”这个名词。由此可知,皇和帝原本虽然意思相差不多,但在秦始皇之前,却是两个不同的词。而秦始皇之所以叫秦始皇,意思就是“大秦帝国第一任皇帝”。

    大秦帝国虽然由于实施*,二世而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但皇帝这个名词却延续下来,传承不息。不过民间有一句俗话,叫“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时间段里,皇帝只能有一个,不能多,否则就坏了规矩,乱了套。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他自命为天子,也即天老爷的儿子,因此他便拥有无上的法力和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声色犬马,吃香喝辣,颐指气使,耀武扬威,任谁都没有当皇帝的人更牛、更拽、更显摆,因此皇帝这个位子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垂涎三尺的对象。

    岗位只有一个,想上岗的人却很多,这就难免会引来麻烦。麻烦的主要表现就是,凡是有那么一份野心的,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抬到那个位子上去,把别人挤下来。

    为了防止这种容易引起*的现象发生,古人在面对皇帝交接班的问题上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有禅让法、兄终弟及法(就是哥哥死了由弟弟继位)等等。而一个最有效也沿用最久远的办法就是宗法制――通过嫡长子继承制,限定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能是一个人,其他人除非在嫡长子死亡或其他无法继承王位的情况下,才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排队来遴选出皇位继承者,不得随便插队。

    王交接班体制中的禅让制,据说实行于尧舜禹的时代。那个时代帝王的觉悟特高,见到不亚于甚至超过于自己的贤人,巴不得赶快把他请到宝座上来,好让自己退休。不过后来有人怀疑,尧舜的禅让传说,只是一种愚民宣传,实际上尧、舜和禹之间都是通过血腥的权力争夺来实现政权交替的。比如,成书于战国时期却一直不为正统史学家所认同的典籍《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还说:“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丹朱是尧的儿子,研究者认为,舜之所以在囚禁了尧之后还要控制丹朱,是不满尧破坏部落制度企图传位于儿子而采取的政变行动。至于禹的继位同样存在着激烈的争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就这样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揭露出皇权更替、朝代轮换当中的血腥一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