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个女人一台戏


本站公告

    牛弘辞别太傅回到了皇宫,心里很是得意。

    与太傅这一回合的交锋,不尽使两人的关系从松散型的君臣、师生关系变成紧密型主从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构成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太傅对牛弘的内心臣服。太傅陈蕃可是大汉帝国中的重量级人物。

    眼下还不是策划铲除窦家势力的时机,风险大不说,既使成功了,牛弘也会失去道德上的制高点。不管怎么说,窦家对牛弘有拥立之恩。皇权可封不住天下攸攸之口。相信太傅也会明白这一点。

    闲着没事,牛弘就带着小刘江在皇宫里转攸。转到后花园时,牛弘看到花匠正在自己做的山崩模型上搭草棚。

    “你在做什么?”牛弘问花匠。

    花匠发现牛弘来了,赶紧跪下行礼。

    “起来说话”,牛弘道。

    “曹公公说了,陛下做的机关可了不得了,要做个亭子供起来。小的怕风把陛下的机关吹坏了,先搭个棚子护起来。”花匠回道。

    “做得好,有赏”。牛弘随手掏出了一个皇宫里专门打赏下人的赏钱给花匠。

    “谢陛下”,花匠弓着腰致谢。

    牛弘心想,自己为了说服太傅,心血来潮做的这个模型有可能成为帝国的重要事件。用“天恩说”代替“天惩说”,把长期以来世人对天(自然)的敬畏转变为感恩、探索。把大汉帝国的创造力激活。要不然,帝国虽然繁荣,但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

    下午,牛弘早早地就去跟太后请安。顺便把去陈府探病的事说一说,想必这事早已传到太后耳朵里去了,自己不说可能会引起太后的疑心。

    一到长乐宫,牛弘发现乳母跟太后有说有笑的,相谈甚欢。

    “给母后请安。”自从认了干亲后,牛弘对太后窦妙的称呼就变了。

    “起来吧,太傅怎么样了?”太后问道。

    “偶感风寒,很快就会好的。”牛弘肯定不能说太傅是心病。

    “那就好。要不然,那些多嘴的会说被哀家的皇儿气病了。”看样有人在太后那儿说太傅的事,话没说好,让太后训斥了。在这件事情上,太后是护着牛弘的。

    牛弘看太后没有留他的意思告辞了。

    太后窦妙是越来越喜欢赵娆了。刘志的冷落曾让她怨恨,现在也消得差不多了。做太后的感觉不错,她可不想让别人当菩萨一样供着,她要享受权力的快感。赵娆把她同孝武皇帝时的窦太后比,真是说到她心坎里去了。

    “赵姐,那些大臣们整天嚷嚷要减少宦官,你说这事怎么办呢?”窦妙竟跟赵娆商量起政事来。

    “别听他们的,太后”,赵娆象军师一样帮着出谋划策,“咱们女人家又不好抛头露面,跑个腿啊,传个话什么的,没个宦官怎么成”。

    “赵姐说的对,那些大臣们整天吃饱了,这么多国家大事不去管,偏偏管到哀家的后宫里来了。”后宫的宦官在没有皇后的时侯还真归太后管,窦妙这话说得理直气壮(后宫的编制原则上由少府管)。

    “太后,在我跟前伺侯的蹇硕挺机灵的,太后提拔提拔他吧。”赵娆为身边的太监向太后要起官来。

    “行,明儿哀家跟曹常侍说说”。窦妙答应得很爽快。曹节侯览等几个太监头现在可是窦妙手下的红人。

    在从长乐宫回来的路上,牛弘觉得赵娆跟太后有点太热乎了,不知所以。于是决定到董氏那儿去问个究竟。

    董氏看到牛弘永远是那慈祥的笑容,急忙让宫女递茶端水。闲聊了一会儿,牛弘以要与母亲说俏俏话为由把下人支走了。

    “母亲,赵姨娘与太后走得很近。”牛弘直奔主题,要问个明白。

    “是娘让她去的。”这话一出,让牛弘觉得董氏的安排不会是与太后套近乎这么简单。

    “为什么?”

    “儿啊,你还是个孩子啊,咱孤儿寡母俩在这儿得小心呀,……”

    董氏这一席话让牛弘吃惊,她不光是个坚强的女人,还懂点平衡之术。她竟让赵娆去挑起窦妙的称强之心牵制窦武,好让自己四年后平安亲政。

    回到建章宫后,牛弘认真地分析董氏的策划。从自己一登基,窦武的动作来看,他还真是个大野心家。窦武想独霸朝纲得有几个条件,第一是窦妙必须听从他这个父亲的安排,第二是近期必须取得党人的全面合作,第三应该是自己亲政前在帝国关键部位全部安插亲信或死党。要是三点全部做到,牛弘既使亲政了还是个傀儡。窦妙想以自己为中心,就让窦武的想法落空了。他们父女俩都想当老大还真能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尽管打着各自的算盘,三个女人对一个窦武还真够他受的了。

    由于上一次党锢事件受到迫害,现在党人和太学生把宦官当死对头。他们会逼着窦武对付宦官。当窦武被逼得没有退路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到时侯就会有冲突,这也许是自己的机会。看来得多注意收集信息,及时判断暴发时机,才有可能占得先机。

    董氏的操作也是高招。如果董氏自己出面,皇帝生母的份量太重,或许会引起窦家的警觉。赵娆出面就显得象是赵娆个人贪图富贵,不大会让窦妙作其它想。

    牛弘觉得自己现在得格外小心,象在宫内培植亲信这种事还得缓一缓。自己的目标太大,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把这些事情考虑分析后,牛弘发现自己除了每天两个时辰与太傅争辨儒学外什么都不能干。这几天的成就让牛弘产生了应该做点什么的冲动。二十一世纪的技术人才在大汉绝对是神仙级的专家,白白浪费也太奢侈了。

    帝国还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粮食生产是帝国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帝国虽有八亿亩耕地(汉代一亩二百四十步,489平方米,相当于现代0。73亩),但由于帝国边远地区的空心化,大量土地荒芙。早年秦国养活四五百万人的渭河流域八百里秦川,现在居住着不到七十万人。原晋国的并州,原燕国的幽州(特别是关外东北平原),原吴越的扬州,都是如此。实际耕种面积只有耕地总量的六成左右。如果减掉用于穿衣(种麻和种桑)、食用油料、蔬菜等用地,实际种粮土地只有四亿亩左右。

    帝国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类、麦子,南方有水稻种植。上等良田精耕细作能收获二百四十斤(汉代一斤略少于现代半斤),一般情况下只能收获一百二十斤。如果按平均亩产一百六十斤计,丰年帝国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六百四十亿斤。

    帝国的在册人口五千六百万,加上豪强庄园中为避税而瞒报的人口和不上税的流民,总人口应该在六千万左右。这样说来,丰年帝国的粮食产能在每人一千到一千一百斤。

    从粮食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摄入量很少,让一个劳动强度大的壮劳力吃饱,一天得四到五斤粮食。妇女吃得少一点,老人和儿童就更少一点。因营养不足外加医疗条件差,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的比例很低。平均每个人每天的粮食需求在二点八斤到三斤的样子。这样的话,每个人每年的粮食平均需求在1022斤到1095斤。

    帝国在丰年,粮食产能与需求基本平衡,略有节余。碰到灾年,如果粮食产能减少在二成以内,帝国如能合理调配,百姓虽面露饥色,还不至于出现大量饿死的现象。超过这个度,那将是灾难性的。

    帝国自孝明皇帝治黄工程完工后,中原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增强。这也使得帝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能基本平衡地保持每年1%的人口增长率。

    面对帝国的基本国情,牛弘能做些什么呢?应该从哪儿着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