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这次没有将贾权带到骁骑营,而是将其留在了府中处理日常事务。自己这一走,府中没有一个可靠的人不行。他这次出来身边除了那位脾气倔强的苏长史与王大龙带领的侍卫之外,只带了刘虎以及被陈瑶捡回来的那个名字有些特别,每次提起总是让黄琼有股子大笑冲动的书生。
只是一想起因为而自己过世的陈瑶,黄琼心中总是不禁黯然。这个书生那个相当搞笑的名字带来的幽默在瞬间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在几次闲谈过后,黄琼对这个名字唤作范剑,总是让人想起犯贱二字,出身武林大家,却因为不喜习武,偏爱习文,为躲避父母催促学武逼的离家出走,却因为身无长技,差点没有饿死街头,比当初的贾权混的还惨的书生的印象很好。
这个书生虽然有些太过自负,但是确实有些歪才。与贾权相比,论阳谋,朝中之事他不如贾权。若是玩起阴谋诡计来,这个家伙的本事恐怕还要在贾权之上。
只是这个人无论做什么总是一付懒洋洋的样子,提不起兴致来的样子。此人这个性格若是在别人那里,恐怕没有人会喜欢。但是对于此人这个性子,黄琼到是满对胃口。相对于功利心过重的贾权来说,此人对任何事情都一付看得开的样子,更为黄琼所欣赏。只是这个家伙有时太过散漫,让黄琼对他又有些不放心。
这个家伙平日里虽然散漫了些,不过到了骁骑营之后,却有如变了一个人。明显的对军营的生活很好奇。不仅仅是他,伤愈之后第一次陪黄琼出来的刘虎对于这种生活也表现的很有兴趣。
相对于他们二人,赶到骁骑营之后的黄琼却表现的很谨慎。黄琼知道军队,尤其京城这四大营与御林八军,老爷子绝对不能允许任何人伸手,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是一样。自己若是不想犯忌讳,还是少对军务指手画脚为好。况且,黄琼看的出来骁骑营的官兵对自己并不信任。
拜老爷子苦心经营所赐,担负京城防务的这四大营驻军,经过几番轮换,如今已经大部分都是在边军经过战火考验的老兵。虽然经历过大战的人多不,但是那种在边境线上屡经生死考验,打出来的那种气势,却是其他没有经历过战火的军队无法相比的。
这种气势黄琼在后世的时候曾经看过一回。他后世的一个邻居就是从老山下来的,听说战功还不小。若不是因为在一次撤下来休整的时候,违反纪律,与驻地一少数民族妇女发生了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军民**情,被人家丈夫找上门来,弄的影响极坏。这个家伙早就提干了。
那时候的军队对作风要求极严,军民鱼水情是必须的,但若是讲军民**情那就不是一件小事,尤其这个家伙还是在战区,直接影响到前沿后方的稳定。那还了得。
在查证清楚之后,这个邻居直接被从重从快处理。被撤销提干命令,处理转业回家要不是他没有管好下身,以他的战功,恐怕后来的职务不会小到那里去。
在后世小的时候,出于男孩子所惯有的对军人崇拜,黄琼很喜欢缠着他讲战斗故事。是以对于这种气势,他并不陌生。黄琼一到骁骑营,就感觉出来这些官兵绝大部分都参加过实战。那种见过血的狼一般的眼神,可不是没有上过战场的人能够有的。
平心而论,黄琼也同样很喜欢军营中的这种生活,与那些下层官兵接触,至少用不到劳心劳力的去勾心斗角,生活虽然枯燥乏味了些,但是却是相当的平静。
对于骁骑营官兵对自己表现出来的明显不信任感,黄琼一笑了之。军队中讲究的是资历和战功。自己年不过十六,之前在军队中更是半天都没有呆过,这些人若是能服自己就有鬼了。
在明旨没有下来之前,黄琼最多也就是在军营中转转。尽管看的很仔细却从不插手任何军务。即便骁骑营都指挥使出于礼节性前来请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被他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皇上只命他坐镇骁骑营应变,并没有下明旨让他管军务,给打发回去了。并严令与自己同来的人,尤其那位苏长史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骁骑营的军务。
黄琼的这个态度让那位骁骑营的都指挥使暗暗的松了一口气。他还真怕这位目前正得宠的英王,到军营便到处插手。要是那样,自己是管也不好,不管也不好。
若是管,自己这个都指挥使虽然是正三品武官,可也管不了一个亲王。若是闹的太僵,面圣的机会比自己多的多的英王在皇帝面前弄点小鞋穿可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若是放任不管,自己又难逃干系。自己是骁骑营的都指挥使,骁骑营无论出什么差错,这板子终归都要是打到自己身上的。对于皇帝突然派一位亲王来骁骑营坐镇,早就在韩王扬言带兵入京的当天,就接到圣旨,做好了出征准备的这位都指挥使事先并不知道,更不想知道是什么原因。
很明显,他对参与进皇子之间夺嫡斗争并没有任何兴趣。他虽然是武官,却也知道相对于文官,皇帝更忌讳武官参与其中。
对于这次韩王已经是事实上的叛乱,这为在川西防御使任上与虽然经历过大齐开国之初被当年那位雄才大略的桂林郡王以及黄琼的外祖父,当年的那位淮阳郡王两次重创过后,一直无力在犹如晚唐时期大举扣边却也小打小闹不断的吐蕃军队打了多年交道,也算是久经沙场的于指挥使并不放在心上。
对于韩王的那三万大军,更是没有看在眼里。他的观点与王大龙倒是很相似,都认为一支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都不能算的上是一支真正的军队。他很有理由相信,别说韩王三万大军,就是在多上一倍也不是骁骑营这些官兵的对手。这一点上他对自己部下很有信心。
还不清楚英王来骁骑营真实目的,对自己部下信心十足的这位于指挥使,虽然并不认为眼前的形势需要皇帝违背惯例派一位亲王前来坐镇的必要。这让他的心中隐隐的感觉有些不快。这多少有些意味着皇帝对骁骑营有些不信任的因素。
不过他虽然是行伍出身,但毕竟也在高层打滚多年,心思自然不会普通官兵那么简单你。对皇帝的心术自然也明白一些,否则他也做的这个历来是皇帝心腹做的位置上。
所以尽管心中有些不是太舒服,但对黄琼的恭敬却是没有减少半分。不过他这点补平衡,随着蜀王被派到正对陈王封地汝州的伊川锐健营之后,也很快的烟消云散了。
当这个消息传来之后,这位于指挥使明白,这是皇帝准备对韩、陈二王动手了。这二位亲王恐怕是被皇帝派来全权处理此事的。既然倒霉的不仅仅是自己,那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
更何况这位于指挥使一直有些担心,若是皇帝真的下决心动用武力解决二王,万一点名点到自己头上,那就麻烦了。对于打仗他并不害怕,但是对于这种皇室子弟的内乱,他却是感觉到有些棘手。皇帝虽然会给出处理办法,那位韩王自然轮不到自己处置吗,但是这个尺度却是不好掌握。
万一自己没有掌握好这打的分寸,万一把那位皇后的嫡子,堂堂的亲王逼的上西天了,谁知道现在恐怕会对韩王恨之入骨的皇帝老子会不会那天突然想起来时自己把他儿子逼死的,找自己的后账。
虽说大齐历来作战若是抽调京营,根据将不专兵的习惯,大多数都另外选派将领统兵,极少使用四大营统帅,但偶尔也是有意外的。这次既然有一个王爷替自己搪灾,即便点将点到自己头上,那也就无所谓了。反正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若是在战事中这位韩王出了什么意外,这麻烦自然找不到自己头上。那个韩王无论结局怎么样,都是他们皇子内部的事情,自然与自己这个外人无干。所以英王现在表现出的明显不打算插手骁骑营内部事物这个姿态,对于这位于指挥使来说还是相当满意的。与被蜀王搞的鸡飞狗跳的锐健营相比,两个人相处的还算是愉快。只不过两个人之间的平静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天,便被皇帝的圣旨给打乱了。
黄琼当初的担忧果然成了事实,在黄琼抵达骁骑营的第三天,也就是那位韩王已经率军西进至洛阳东部屏障,自古为军事重镇的荥阳,并兵锋直指素称锁天中枢、三秦咽喉的虎牢关之时,在派出数名使臣皆无功而返之后,皇帝终于对其失去耐性,任命英王为郑州处置使,那位于指挥使任处置副使,负责郑州一线平叛。
而就在皇帝的圣旨抵达骁骑营的当天,那位韩王似乎也感觉到了皇帝对自己失去了耐心,索性也扯下了遮羞布发布檄文,公开造反。这位韩王在檄文中质疑皇后的死因,一口咬定,皇后是被某位想当六宫之主的人,暗中下毒,药死的。甚至将部分原因归到了皇帝的头上。
更让老爷子难堪的是,这位韩王居然替他查清楚了他一直没有查出来的赵王之死究竟是那位神圣下的毒手,并将黄琼遇刺与任城郡王暴死的幕后凶手,也掀了出来。
这位韩王在檄文中说的清清楚楚,那位为除掉竞争对手,不惜骨肉相残的人正是自己的同胞兄长,当朝的储君太子。自己此次联合陈王起兵,不仅是为了给母后报仇和自保,更是要为天下臣民除去一个未来的暴君。
这位韩王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被逼无奈的,在檄文中提供了大量太子为这一系列皇室惨案幕后主使者的证据。甚至连太子暗中豢养的那些死士的确切人数、平常隐藏的地点、尽为太子效过何种力都说的清清楚楚。在突然冒出来的大量证据面前,太子就犹如跳到黄河里,什么辩白都是极为苍白无力的。此檄文一出,天下哗然。大齐皇室遭遇到自从开国以来最大的丑闻危机。
在迅速软禁了太子以及在京诸王之后,被韩王这一手弄的几欲吐血的老爷子,又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给黄琼下达了一道圣旨,让黄琼不惜一切代价,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迅速的扑灭这位将皇室丑闻公布于众的韩王叛乱。同样的圣旨,在同一时间也送到了蜀王的手中。
尽管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这两道圣旨让这位于指挥使以及骁骑营的众将难堪到了极点。本来那位于指挥使以为就算点将点到自己头上,也会以自己为统帅,这位英王为监军或是专门负责处理期间涉及的政务或是专门处置韩王。却没有想到,皇帝不仅仅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英王,甚至连所有决策权一并下放。
对于作战,为皇帝卖命,他们到没有什么意见。只是一想到他们这些也算的上久经沙场考验的,年纪大部分都在三、四十岁的人去听一个今年不过才十六岁的小毛头指挥,这些人心中那个别扭就别提了。
自从太宗皇帝登基之后,大齐朝就没有在出现过皇子统军的事情,就连皇子监军的事情都没有过。如今皇帝却给了这位年仅十六岁的英王临机决断这样在这些人眼中近乎于天大的权利,让这些人心中极为不服气。
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若是这位从来没有听说过知兵事的英王瞎指挥,到时候弄不好这次要吃败仗的。历史上外行指挥内行作战,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失败的例子倒是比比皆是。
恭敬的接完第二道圣旨之后,黄琼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立即骁骑营都指挥使衙门正堂召集骁骑营所有将领议事。此时坐在正堂正中位置的黄琼,一改之前的一脸和气,冷冷的看着坐下的诸将。在他身后站着的刘虎手中捧的正是老爷子随同圣旨一起送到骁骑营,对三品以下将领有先斩后奏权利的尚方宝剑。
黄琼打量了在坐诸将半晌才道:“本王知道你们在心中对本王并不服气。一群在本朝算得上战功赫赫的将领,居然你要听一个毛头小子指挥,换了本王,心中也会不服气。”
“不过,本王现在既然是受圣命所差,就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就算是你们心中有任何的不满,也得给本王压下去,一切以皇命为重。君忧臣辱,君辱臣死。你们食君之禄,当为君父解忧。本王希望你们心中的不满道战场之上去对你们的对手发泄,而不是暗中给本王以掣肘。此次平叛,本王不希望有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说到这里,黄琼语气略缓一些道:“你们放心,该是你们的功劳,本王绝对不会贪为己有。你们的表现,本王在事情了结之后,会如实上奏父皇。该是你们的,别人抢是抢不走的。本王对冒功还没有那个兴趣。不过若是有人畏缩不前,甚至暗中捣乱,纵然本王有情,但国法,军法无情。刚刚的圣旨,本王想用不到本王在重复一遍了吧。”说完,黄琼指了指站在他身后的刘虎手着那个捧着的,与第二道圣旨一起到的尚方宝剑。
黄琼这番连消带打,尤其是他身后那把尚方宝剑,让几个有心想难为一下他的将领都低头不敢做声。刚刚的圣旨他们也都听到了,皇帝授予这位英王三品以下官员皆有先斩后奏的权利。整个骁骑营除了那位于都指挥使是正三品之外,其余人都是三品以下官员,也就是说这位英王若是杀自己,都不需要预先上奏皇帝。若是自己真的惹恼了他,到了战场之上,这位王爷一翻脸,虽然找个理由杀掉自己,甚至连犹豫都不用犹豫。想到这里,诸将便都老实了下来。
看到这些将领一个个的垂下刚刚还不服气的头,黄琼知道自己这番话起了作用。便决定进入正题:“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本王自幼生在深宫,虽然不通军事,但是也知道外行指挥内行的危险。所以本王不想瞎指挥。于副使。”
既然决定了进入正题,黄琼也没有犹豫,首先点了老爷子给自己选的副手,也就是这位骁骑营的都指挥使。
这位于都指挥使对皇帝的圣旨虽然感觉到难堪,但是毕竟在官场上打滚多年,心思要比自己的那些部下深沉的多。他知道以皇帝的性格,一旦决定就很难再改变。自己既然改变不了皇帝的决定,还是选择服从比较好。而且置气不在这一时。
况且,有了皇帝的这个决定,这一战无论输赢,对自己来说都没有什么坏处。打胜了,这功劳肯定有自己一份。即便是败了,有这位英王在上边,自己的责任也不大。所以他听到黄琼点自己的名字,便很干脆的站了起来道:“敬请王爷吩咐。”
“于副使,本王看过你的简历,知道你是一员久经战阵的老将。本王虽然不通兵事,但是知人善用的道理还是知道的。这几天下来本王也看的出,骁骑营被你带的相当的不错。所以对于此次出征,本王特地向父皇推荐了你担任本王的副使。战场上的一切事情由你全权定夺,包括本王在内全部听从你的指挥。”
“你怎么打本王管不到,但是本王要求你以最快的速度将叛军全歼,夺取郑州。此次不同于你之前与吐蕃作战,战事拖的越久,对国家元气的损伤越大。所以本王希望你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叛军,不要让父皇失望,更不要辜负本王这番推荐的苦心。”
说完,黄琼也不待这位于副使回答自己,转过头对着所有将领道:“本王虽然决定将此次作战的军事指挥权现在交给于副使,在如何行军布阵上他的话,就代表本王的意思。不过本王虽然将作战的权利移交给于副使,但有些丑话,本王还是要说在前的。”
“本王虽然不懂兵事,但是进必赏、退必罚的道理还是明白的。本王希望你们能配合好于副使。若是有人心怀鬼胎,背地里面拆台,别怪本王刀下不认人。”
“另外本王在宣布几点军纪。一,战场之上无令后退者斩。二、战场之上不服从命令者斩。三,战场之上畏敌不前者斩。四,散布谣言,惑乱军心者斩。五,通敌、资敌者,一经查实,斩。六,杀良冒功者,斩。七,滥杀俘虏者,斩。八,劫掠民财者斩。九,*妇女者斩。十,无辜骚扰百姓者,斩。”
“诸位都是老将,行伍出身。战场上的规矩自然比本王清楚。前五条本王就不在多说了,但是后五条,本王却是要说清楚。你们大多都是边军调过来的,之前在边境上与敌国作战之时怎么做的,本王也略知一二。但那是对待敌人,本王不想追究。但现在战场是在我大齐境内,你们的对手都是自己的骨肉同胞。谁要是把在边军的那一套给本王照搬到这里,残害自己的子民,别怪本王翻脸无情。”说罢,黄琼用冰冷异常的眼光扫了诸将一眼。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