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火教资料】


本站公告

    关于基督教起源问题,西方世界一般公认两个重要来源:犹太教和希腊哲学。但是除此之外,西方学术界还有一种非常微弱的声音,主张基督教另有一个重要的异教来源,即古代波斯的琐罗斯德教(Zoroastrianism),俗称拜火教。然而,这一主张并非基督教世界的主要取向,并且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甚至被否认。国内学术界对琐罗斯德教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比较陌生,几乎没有什么讨论。本文试图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并通过相关资料证明,琐罗斯德教是基督教思想的第三个来源。

    一、琐罗斯德教的历史

    一些古波斯研究专家认为,琐罗斯德教的兴起大约在公元前7-6世纪,极盛期持续将近200多年,也就是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s)王朝统治时期。古代波斯的碑文清楚地证明,阿契美尼德王朝几个最伟大的皇帝――居鲁士二世、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阿塔薛西斯二世等,都把琐罗斯德教崇尚的阿胡拉·马兹达(Ahurda)奉为他们的神。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琐罗斯德教是古代波斯的国教。尼格林sian)指出,大流士国王曾经公开宣布,“我崇尚阿胡拉·马兹达……伟大的神是马兹达,他创造了这个地球,他创造了辽远的苍穹,他创造了人,他为人类创造了幸福,他造就了大流士国王。” 薛西斯国王也宣称,他信奉阿胡拉·马兹达。阿塔薛西斯国王不仅有同样声明,而且认为马兹达是“诸神中最伟大的神”。波斯帝国强盛时期,琐罗斯德教的影响波及整个地中海沿岸,甚至远至印度。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期间,即从公元前334年开始,琐罗斯德教受到沉重打击。亚历山大本人十分憎恶琐罗斯德教,认为琐罗斯德教的信仰是Ahriman,即撒旦,应该诅咒。亚历山大为什么如此憎恶琐罗斯德教?据历史记载,亚历山大被称作“战争的艺术大师”,然而,征服波斯期间,亚历山大受到重创。尽管他在12年内扫平了从印度河到尼罗河的古代文明地区,但是,在与波斯人作战时,这位不败帝王吃了不少苦头。这是因为波斯士兵都是琐罗斯德教信徒,他们认为自己是为神圣信仰而战,因而特别顽强。这恐怕正是波斯帝国难以征服的重要原因,也是亚历山大憎恶琐罗斯德教的主要原因。亚历山大打入波斯后,下令烧毁琐罗斯德教的寺院和经典,杀戮他们的僧侣。对琐罗斯德教来说,最大的损失莫过于他们的神职人员先知被害。因为这些人是他们的“活书本”。琐罗斯德教的经典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保存下来,该教的信仰,也是通过他们的布道得以传播。这种信仰能够代代相传,同样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尽管亚历山大时期,琐罗斯德教受到重创,但是,帕提亚(安息)时代,大约公元前247-公元226年,琐罗斯德教再度复兴。西方学者今天能够看到的琐罗斯德教经典,有相当一部分是复兴时期的残篇组成。

    波斯文化本来就是一种折衷文化。波斯这块土地,历来是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战场,也是小亚细亚地区战火最为频繁的地区。每次战争之后,都会出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琐罗斯德教的出现本身也是这种征服与被征服的结果。它的屡次变形,同样是冲突的后果。继亚历山大之后崛起的安息人,虽然促成了琐罗斯德教的再次复兴,但是,他们的文化同时也改造了琐罗斯德教。在琐罗斯德教极盛时期倍受推崇的阿胡拉·马兹达,在帕提亚帝国时代似乎让位于太阳神密特拉(Mithra)。密特拉是琐罗斯德教所描述的马兹达大战群魔时的副将。他只是琐罗斯德教的一个小神,后来渐渐地赢得波斯人的心。在琐罗斯德教的经典《阿维斯塔》(Avesta)中,常常有用密特拉替代阿胡拉·马兹达的说法。不过那时,密特拉并没有取代阿胡拉·马兹达。后来,对密特拉的信奉逐渐演变成琐罗斯德教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通常被称作密特拉教。《世界文明史》里说:“我们不知道对密特拉的信奉成为一种确定的教派的确切时间,但肯定不会晚于公元前4世纪。它的特点在亚历山大的帝国崩溃之后的社会骚动时期已经完全形成,当时它的传播极其迅速。公元前1世纪它传入罗马。” 尼格森先生则认为,密特拉派的出现是在帕提亚帝国统治时期。假如真是这样,那么,密特拉派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3世纪。到了公元3-7世纪,密特拉教成为萨珊王国的国教。据说密特拉曾经住在凡间,当神震怒,用洪水淹没世界时,他做了面包美酒消除灾害,拯救了人类。琐罗斯德教的许多仪式据说都是他创造的。密特拉教宣布,星期日是一周中最神圣的时间,这是主日。12月25日是一年最神圣的日子,因为这天是太阳经过赤道以南的长时间旅行后,再度返回这里的时间。因此,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我们应该注意,对基督教来说,这一天同样重要,因为它是圣诞节。

    公元250年后,密特拉教派再度分裂,分离出摩尼教派。7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密特拉教在波斯本土日渐衰落,其中一部分教徒因不愿意改信其它宗教而向东亚地区迁移。公元6-7世纪,这个教派进入我国新疆。武则天时代,长安曾经为摩尼教建大云光明寺。北宋时期,摩尼教曾经参加方腊起义,宋王朝将其称作魔教。五代之后,摩尼教历经宋、元、明,都被称作明教。

    琐罗斯德教以其创始人琐罗斯德(Zoroaster)命名。根据波斯民间传说,琐罗斯德降生前,他的守护神先进入一株哈沫树中,这种树的汁可以酿酒。一位祭司喝了这种酒,于是守护神与酒进入了祭司的身体。就在同一时间,天空忽然出现一丝亮光,进入一个贵族少女腹中,祭司与这位少女恰在此日结为夫妻。于是,守护神与天光混合,琐罗斯德由此诞生。琐罗斯德出生后远离人世,独自居住仙山。魔鬼屡屡试探他,但他坚信光明之主阿胡拉·马兹达。后来阿胡拉·马兹达向他显现,授予他一部经典《阿维斯塔》。他受命持经典下山,开启人类智慧,历经磨难,终于创造了琐罗斯德教。最后在一阵雷电声中,琐罗斯德升天。

    历史上的琐罗斯德与神话故事有所不同。西方学者通过研究《阿维斯塔》,推测琐罗斯德出生于公元前650-600年。因为该文献最古老的部分出现于公元前7-5世纪。琐罗斯德的父亲名叫Pourusaspa,其中的aspa是“马”的意思,这个名称的意思是“拥有灰色的马”。他母亲的名字是“已经哺乳的人”。关于琐罗斯德的出生地,有人说在波斯东部,也有人说他出生于阿塞拜疆。根据这些不同说法,至少可以肯定一点:不管琐罗斯德是否生于波斯,他最初的主要活动地应该在波斯。

    二、琐罗斯德教的教义

    琐罗斯德教的教义主要通过他们的经典文献《阿维斯塔》表现出来。《阿维斯塔》现存经文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Yasna,含祷告词45章,是琐罗斯德教的礼拜仪式,它的文字意义是献祭。Yasna由6个Gathas和祈祷仪式和礼拜仪式集合而成。Gathas是赞美诗和颂歌,包含琐罗斯德的生平和教诲。对于琐罗斯德生平的描述有一部分是出自这一经典。第二部分Vispered,是祷告词的补充部分。第三部分Vendidad,即琐罗斯德教教义和道德条款。印度拜火教最崇尚这一部分。第四部分Yashts,赞美诗,共计21首,主要内容是歌颂天使和守护神,诗中含有古史传说和世界末日的预言。第五部分Khordah Avesta,也被称作小经,涉及生活细节的一些祈祷。

    二元神

    至高无上的善神阿胡拉·马兹达

    阿胡拉·马兹达是琐罗斯德教至高无上的善神。按照琐罗斯德教教义,阿胡拉·马兹达是自我创造的神,无所不知、全知全能、神圣而不可见、超越人类的构思能力。他不会被产生,也没有任何人与他平等。他是创造世界的光明之神。Yasna 借琐罗斯德之口称赞阿胡拉·马兹达:“噢,阿胡拉·马兹达,最仁慈的精神(Spirit),物质世界的创造者,圣洁的太一。……阿胡拉·马兹达的名字最伟大、最好、最公平、最有效、最严厉、最有治愈率、最有效地消灭恶魔和恶人。” 他可以挫败世间一切邪恶,却不会被邪恶所挫败。他是无往而不胜的。

    Yasna指出,阿胡拉·马兹达说,他自己有20个名字:

    1. Amesha-Spentas,“最强有力的圣言”。

    2. 牧羊人-给予者(Herd-giver)。

    3. 强有力者,即“我有执法的力量”,商羯罗把它译作“有创造的力量”。

    4. 完美圣洁。

    5. 好东西的创造者。

    6. 理智(Understanding)。

    7. 具有理智的太一(One with understanding)。

    8. 知识。

    9. 有知识的太一(One with Knowledg)。

    10.福祉(Weal)。

    11.产生一切福祉之人。

    12.阿胡拉(主 Lord)。

    13.仁慈。

    14.无任何伤害或者可以说使人不受伤害。

    15.不可战胜的太一。

    16.每言不虚者。

    17.明察秋毫的太一(All-seee)。

    18.治疗的太一(heale)。

    19.造物主。

    20.马兹达(全知的太一,All-ke)。

    在Yasna中,马兹达对自己这些名字做如下诠释。“我是保持者;我是造物主和维护者;我是明察秋毫者;我是最仁慈的精神。” 据巴列维经典的解释, 所谓保持者就是保护创造物。阿胡拉·马兹达并非一个不负责任的创造者,万物一经创造,便进入自生自灭。他创造万物后,还要继续保护它们。造物主和维护者意指他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世界的维护者。明察秋毫是指,他能知道什么对于世界有益,什么有害。最仁慈的精神似乎意指阿胡拉·马兹达是精神实体。“我的名字是健康赋予者,并且是最好的健康赋予者。”阿胡拉·马兹达不仅创造、保护、维持世界和万物,而且让它们高质量地存在。“我的名字是祭司(Athravan),我的名字是祭司之最。”繁忙的阿胡拉·马兹达,在做完了一切创造之事,赋予人们健全的体魄以后,还要管理人的灵魂和心灵之事,作为祭司,主要负责人的精神世界。“我是祭司之最”意指“我”创造了人类健全的灵魂和心灵。“我”是塑心者。“我的名字是阿胡拉(Ahura)”,阿胡拉的意思是Lord,即主。这是合乎逻辑的结论,既然阿胡拉创造了一切,如果没有他,便没有宇宙和万物,亦没有健全的生物和人的心灵及灵魂,那么,他当然是万物之主。“ 我的名字是马兹达(Mazdau)”。马兹达的意思是“全知全能”。如果不是全知全能,他何以有上述能力?“我的名字是圣洁者,我的名字是最圣洁者,我的名字是荣耀,我的名字是最荣耀。我的名字是明察秋毫,我的名字是最明察秋毫。我的名字是远见卓识,我的名字是最远见卓识。”这些能力都是常人不具备的。“我的名字是王,用意志进行统治,我的名字是王,最擅长用意志进行统治。”他有超凡的智慧和眼界,所以他擅长用意志,并且最擅长用意志进行统治。他创造了人类的心灵和灵魂,所以他的统治应该而且必然是意志的统治。统治人主要是统治心嘛。“我的名字是无欺。”“我的名字是善的保持者,我的名字是恶的摧毁者。”这意味着阿胡拉·马兹达具有世间的一切美德,他的名字本身就是德行。“我的名字是一切福祉,我的名字是完全的福祉,我的名字是福祉的主人。”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赐予,即赐福。总而言之,“我的名字是伟大的太一;我的名字是善的君主;我的名字是君主之最善者。我的名字是智慧的太一;我的名字是智慧之最;我的名字是永恒的善。” 阿胡拉·马兹达宣称,“这些都是我的名字”。一个信徒在物质世界所行的一切善,他的一切生活,都是在“当众歌颂我的这些名字”。

    阿胡拉·马兹达这个名字本身是世间一切美德的集大成者。据Yasna记载,阿胡拉.马兹达有7种特性:光、理性、正义、统治、虔诚、幸福、不朽。这些特性体现在他的名字中。其中,阿胡拉·马兹达名字最重要的内涵是绝对智慧、至善至美、绝对权力。绝对智慧表明,马兹达知道世上所发生的一切,所存在的一切,即将发生的一切。他是无处不在的,你不能想象什么地方没有马兹达。他是最智慧的存在,永恒不变的存在,最完美的存在,最伟大、最强大的存在。他能够创造一切,不仅塑造形体,而且塑造灵魂。不仅创造万物,而且保护万物。从阿胡拉·马兹达自述的名字和形象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耶和华与耶稣的影子。

    应该指出,阿胡拉·马兹达的创造活动是在光明界进行的。正是在光明世界,他创造了河流、树木、森林、太阳、月亮、星辰和四季,使天体和地球永不坠落。他是世界秩序的创造者。宇宙万物,无一不遵循他在创造伊始为其规定的秩序,“他能让极乐世界充满光明”,“他确定了太阳和星辰的轨道”,“他使地球矗立空中又不至于坠落”,“他把风与云接合”,“他创造了光明与黑暗……通过创造黎明、正午和夜晚,造成睡与醒”。 他是“生命的创造者(dataraηhаus)”,创造了人类的肉体,赋予人以生命、心灵和良心。他的本质是慈悲和善良,因而,他赋予人类物质利益和精神财富。他是一切存在的至高无上的君主,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他是自己的原因,也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原因。他按照自己的意志统治世界。对人类来说,阿胡拉·马兹达是一位朋友和帮助者,深切地关心人的福利。人类称赞阿胡拉·马兹达是他们的父亲和主人,是正义的化身,万物都将高歌他的恩惠。即使是卑劣的人,最终也会被他所折服,寻求他的恩遇和仁慈。

    阿胡拉·马兹达是理想的化身,琐罗斯德信徒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赞美他们的主。说他是“光辉灿烂的”、“荣耀的”、“最伟大的”、“最美的”、“最坚定的”、“最完善的”、“最高的正义”、“拥有最大的快乐”、“创造者”、“保护者”、“最圣洁的精神”等等。阿胡拉·马兹达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类似于犹太教和基督教。按照琐罗斯德教教义,阿胡拉·马兹达是一位值得信仰的神,他是智慧、正义和善的化身。他是一切智慧、正义和善的第一因。人们赞美他,信仰他,对他虔敬,希望通过信仰,使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得到升华。这一切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出于爱。阿胡拉·马兹达具有任何人都无法具有的绝对本质。他是永恒的、不朽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他的绝对本质,特别是他的智慧和善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阿胡拉·马兹达是一个精神实体,还是一位人格化的神?《阿维斯塔》描述说,阿胡拉·马兹达是生命的存在,居住在通往正义的通途上,用天空作长袍。阿胡拉·马兹达用眼睛观看一切秘密的和公开的东西,他用自己的手赋予人类正义,他通过先知之口直接向人类昭示真理。这个形象似乎是一种隐喻。“正义的通途”和“天空作长袍”似乎是一种想象,正如犹太教每逢描述耶和华出现,从不说他长什么样,而是用“雷霆”、“烈火”等词作比喻。不过,与犹太教的耶和华相比,他似乎更具有精神实体的意味。至少,他只有那些伟大的特点。虽然他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并非那种满腔怒火,动辄毁灭世界的“雷霆”。而且就阿胡拉·马兹达的那些称呼看,他应该是绝对智慧、绝对至善、绝对圣洁、绝对力量的存在、永恒存在、不朽的存在和太一,这样的存在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绝对精神。阿胡拉·马兹达自己就宣称:“我是最仁慈的精神。”多尔森(Dawson)先生指出:“对于琐罗斯德和他的追随者、古代波斯人、所谓的拜火教徒和稍后时代以及我们时代的波斯人来说,神(阿胡拉·马兹达)是一种精神。因此,没有任何形象可以描述他;永远禁止偶像崇拜。” 他认为,琐罗斯德教徒始终坚信,阿胡拉·马兹达是Amesha Spentas,即圣灵(Holy Spirits),具有7个内涵:永恒的光、善的心灵、正义、统治、虔诚、福祉、不朽。这与前面所说的阿胡拉·马兹达的7个特性完全一致。这7个特性均表明,阿胡拉·马兹达本质上是精神的,或者是绝对精神。

    恶神阿里曼

    琐罗斯德教所以被称作二元论,是因为他主张,主宰万物的神有两个,善神阿胡拉·马兹达,他是一切善事之父。与善神相对立的是恶神阿里曼(Ahr。

    恶神阿里曼意指“敌对的灵”(Hostile)、“邪恶的灵”(Evil Spirit)。阿里曼是“最大的魔咒,魔咒之最,最中之最。……一切魔咒中最恐惧者,最最恐惧者,一切魔咒中的顽固者,最顽固者”。 作为阿胡拉·马兹达的对手,阿里曼也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他的创造与阿胡拉·马兹达正好相反。宇宙间一切不完善的东西,诸如疾病、恶行等等,都是出自他的手。他被视作恶魔之最,邪恶的暴君,作恶者,造成了不和谐与死亡。他为凡人的肉体带来残疾、疾病和死亡。他用恶毒的思想和说教腐蚀人类的道德品质,诱使他们反叛善神阿胡拉·马兹达,致使人类背离善的宗教之路,造成世间的种种罪恶。他出没于夜晚和黑暗之处,恰好与马兹达处于对立状态。这两个灵是孪生的,最初是一道显现的。他们分别代表两种思想、两种言语、两种行为方式,这就是好与坏。在这两种方式中,聪明人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愚蠢的人则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两个灵初遇伊始,便创造了生命与非生命,最后,恶魔的追随者应该有最糟糕的存在,而善神的追随者将有最好的生存。

    从创世伊始,阿胡拉·马兹达就与阿里曼进行激烈的战斗,最后,正义之神、善神必然战胜恶神。琐罗斯德教的世界受两个人格化的神控制,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遍布整个宇宙。无论是在可见的物质世界,还是在不可见的精神世界,这种斗争一直继续。尽管二神被认为是双胞胎,始终激烈争斗,而阿里曼总给世界带来灾难和死亡,但是,对人的命运来说,他不是必然的。一个人要是选择慷慨的灵,那么“他就会在真正的活动中遇到阿胡拉·马兹达”。如果善与恶的斗争一开始就存在,那么,人所面临的世界就有善恶两条路可走,这势必造成琐罗斯德教的另外一个特点,即道德宗教色彩。

    道德宗教--善恶在于选择

    道德宗教的特点是说:既然无论宇宙间还是生活上,都是善恶二元的,既然人性本身就有善与恶,而且善与恶并非不可改变、不可选择的,那么究竟选择善还是恶,便成为琐罗斯德教信仰的主要内涵。虽然二元论是必然的,但是,人的善与恶却并非命中注定,不可改变。人不一定必然为善,也不一定必然为恶,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大约是波斯人最早、最古老的自由概念。坚持自由选择的权利,正是琐罗斯德教的特征。

    自由选择的权利表明,人类不是善神与恶神的观望者,消极地等待自己的命运,人类可以对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有所作为。每个人都可凭借自己的选择,为击败恶神阿里曼,促使马兹达获得最终的胜利而奋斗。这种奋斗是有意义的,它不仅使整个宇宙获得光明和善,而且为个人赢得良好生活的权利。选择正义与善,不仅会为现世生活带来福报,而且决定了人的永恒命运。这意味着人类生存的目的仅仅被归结为一个要素――选择。

    自由选择带来三个相关的结果:即思维(thought)、言语(word)和行为(deed)的纯净。与此相应,马兹达馈赠人类三个相关的道德礼物:肉体(body)、灵魂(soul)、心灵(mind)。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心灵,因为唯有心灵能够区分善与恶。如果人拥有善的思维、善的言语、善的行为,那么,人就拥有了善的灵魂和善的心灵。只要拥有这三个善的要素,人便可以获得拯救。拯救的意思是说,如果人信仰阿胡拉·马兹达,严格按照他的教诲生活,那便是选择了善。这一选择不是否定生活,而是使生活更有价值,善的选择的真正价值在于充分实现生命过程中光明的一面。

    善的选择不仅对于生活有意义,而且可以远及来世。按照琐罗斯德教的教义,人死以后,人的灵魂要在肉体内逗留三天。到第四天,灵魂来到接受审判的地方,必须穿过Chivat Bridge,即地下河上面的桥。这座桥联结着地狱与天国,由超自然的神狗守卫。灵魂究竟能够到哪一边,取决于一个人生前思想、言语和行为的积累。如果积累是善的,那么他便毫无困难地抵达天国。天国是美丽、光明、愉快的福地。灵魂在那里完成了琐罗斯德教倡导的善的道德生活。如果积累是恶的,灵魂在桥上则是另一番情景:那桥仿佛成为一座刀山,灵魂发现自己的形象如“丑陋的女巫”,并且被投入地狱的深渊之中。地狱是恐怖、阴暗、邪恶的地方,灵魂在那里的遭遇,如琐罗斯德教所告知的一样,倍受煎熬,直到复活和最后审判。

    灵魂在天国的极乐和在地狱的折磨,不是灵魂的终极状态。千禧年到来之际,三个救主将宣告弥赛亚的时代到来。他们将再次教化邪恶的人悔改往日的罪过,使全心全意达到完美与至善。他们还使宇宙获得再生。这样的千禧年不是永远周而复始地进行。它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三个千禧年。

    四个阶段只是阿胡拉·马兹达从无限时间中划定的善恶界或者光明与黑暗界交锋的时间,不是宇宙时间。琐罗斯德教认为,在阿胡拉·马兹达创世之前,宇宙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光明的世界;中间是广袤的虚空;下面是黑暗世界。虚空世界向四面延伸,把光明与黑暗分开。阿胡拉·马兹达居住在光明世界,恶神阿里曼居住在黑暗世界。他们一度曾相安无事。阿里曼对于黑暗世界似乎十分满足。他不知道,在自己这个世界之上,还有两重天地。直到有一天,阿里曼偶然进入了虚空国界,由那里窥视到光明界的无限风光。千种嫉妒、万般仇恨涌上心头。他恨恨地回到黑暗界,策划毁灭光明界的阴谋。

    阿胡拉·马兹达无所不知,并且可以预知未来。为了对抗阿里曼,他从无限时间中划出12000年,作为光明界与黑暗界对抗的期限。这12000年可以分为4个阶段,每一阶段3000年。在第一个三千年内,阿胡拉·马兹达为了对抗阿里曼,首先创造了诸神。也有西方学者认为,被创造的6位主神,实际上是阿胡拉·马兹达的不同职能和化身。他们分别代表至善、至真、光明、威力、正义、宽容仁慈、欢乐。除了这6位神,阿胡拉·马兹达还创造了许多神祗、天使和精灵,他们都有各自的职责,与包括阿胡拉·马兹达在内的7位主神同心同德,守卫着光明界。这支队伍是为了对抗黑暗界而创造的。从这支巨大的神祗队伍可以看出,琐罗斯德教确实吸收了人类早期自然神教的一些学说。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诸神以后,在第一个三千年内,首次与阿里曼交锋,结果黑暗界败退。这次交锋只是一次智斗,智慧的光明之神用智慧喝退黑暗之神。

    在第一阶段(第一个三千年),阿里曼有可能在黑暗的地方控制整个宇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创造出一批恶势力和魔鬼,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与光明和正义的力量阿胡拉·马兹达对抗。因此,在第一个三千年,善恶双方都有可能支配宇宙。由于阿胡拉·马兹达没有准备便应战,在用智慧喝退阿里曼的同时,也与阿里曼缔结条约。条约规定,第二个三千年由马兹达统治,第三个三千年由阿里曼统治,最后一个三千年双方将决以死战,争夺最后三千年的支配权。为了战胜阿里曼,在第二个三千年中,马兹达创造天地万物与原始公牛和原始人,分别代表动物和人类。

    为了保存自己,阿里曼在自己控制的三千年里,将腐蚀所有的创造物,他把烟与火混淆起来(火是琐罗斯德教的圣物,他们用火坛来举行献祭仪式,因此,琐罗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他毁灭一切生物,制造地震、风暴、灾害等。不仅如此,他还制造卑污的思想、言语以及邪恶的渴望来腐蚀人类。

    在第三个三千年里,阿里曼进犯阿胡拉·马兹达创造的天地万物,世界进入黑暗与光明的混合期。在最后一个三千年开始前30年,(公元前660年),阿胡拉·马兹达将把琐罗斯德送到人间。在最后一个三千年开始时(公元前630年)琐罗斯德30岁,开始成为马兹达信仰的先知。他的使命是教导人们善的宗教,向他们展示最后时期的伟大事件。换句话说,琐罗斯德是马兹达在最后三个千禧年派到人间拯救人类的。

    琐罗斯德告诉人类,为了重构善的宗教,在最后的三千年内,每千年将会有一个救星出现。三千年将会有三个救星出现。他们都是琐罗斯德的儿子。这三个救星的母亲是处女,她到湖中洗澡时受孕。从第一个救星出现到最后的救星出现,正义的力量在世界上将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善的宗教将传遍整个世界。阿胡拉·马兹达将打败阿里曼,并把他投入地狱,万劫不复。一切邪恶都将被消灭。由于全人类都信仰善的宗教,因此,世界沐浴在一片光明和正义之中。最后,伟大的末日审判将来临。到那时,所有曾经在世界上生活过的人,将从坟墓中起来接受最后审判。正义的善者将获得福报,邪恶之人则被投入炼狱,被烈火焚烧。不过,根据琐罗斯德教的教义,世界上的人无论做过什么恶,都会被善的宗教所感化。人类最终都将皈依善的宗教,因此,所有的人都会被拯救。

    琐罗斯德的使命

    假如信仰阿胡拉·马兹达的宗教被称作琐罗斯德教,那么,琐罗斯德在这个教派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这是伟大的造物主与先知的关系。造物主借先知之口传递他的教诲。根据西方学者的描述,普通信仰者不可能直接得到马兹达的教诲,他们获得马兹达的教诲只有通过琐罗斯德。琐罗斯德处于阿胡拉·马兹达与信徒之间。“琐罗斯德的传统主张,阿胡拉·马兹达向琐罗斯德展示创造的神秘或秘密;来世的生活现实;以及指定善的生活的需要。” 可以说,琐罗斯德的真正使命是作为一个牧羊人,教导琐罗斯德教信徒去信仰阿胡拉·马兹达,从而使人们正确地选择善的生活,以便在末日审判时得救。

    琐罗斯德在马兹达最初显现时看见过他,而且,在随之而来的一切启示时刻都能看见他。“先知对伟大的造物主的态度是敬畏、虔诚与信任的混合体。”他用先知的眼睛在黑暗中,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中,看到了阿胡拉·马兹达。“阿胡拉·马兹达,当我把你看作生命产生的根本时,我认识到你的慷慨;当我用我的眼睛领悟到,你,阿胡拉·马兹达,是秩序的真正创造者,是生命业绩之主时,我在思想上就把你看作是开端与结果。” “伟大的智慧的主,向他显现他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主。”这里所说的用先知的眼睛看到阿胡拉·马兹达,并不是说这位太一是有形体的人,而是说他用自己的心与太一神交。所谓先知的眼睛不是指普通人的眼睛,而是指内心的眼睛。

    这种直接交流不是毫无限度的,因为琐罗斯德毕竟是人。尽管他是传送马兹达思想的先知,但是,他不是神。《阿维斯塔》的一些段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琐罗斯德对阿胡拉·马兹达说:“我看得见你的手,你的脚,你的头发,你的脸,你的舌头,就象我能看到我自己的一样,你穿着常人的衣服。把你的手伸给我,我就可以握住它。” 阿胡拉·马兹达则对他说:“我是不可触的精神;你不可能握着我的手。” 这里的意思不知是说琐罗斯德与阿胡拉·马兹达的交流仅限于可见,但不可触,还是说阿胡拉·马兹达是精神实体,本无形体,形体只是佛家所说的“着相”。不论是哪种意思,琐罗斯德与阿胡拉·马兹达之间的交往主要是精神的,琐罗斯德能够获得阿胡拉·马兹达的思想和启示,阿胡拉·马兹达通过琐罗斯德向人类昭示真、善、美。

    选择的意志

    琐罗斯德教强调善恶是12000年内的定数,似乎整个世界生来就分为善恶两部分,每一部分都会统治世界。面对善恶,琐罗斯德教号召人们选择善的生活。选择似乎并不是别无选择,而是可以选择善,当然也可以选择恶。选择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未来的命运和来世的幸福。由于琐罗斯德教坚信阿胡拉·马兹达最终会取胜,因此,他们乐观地认为,当12000年结束时,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善,所有的人都会得救。因此,选择的最终结果是每个人都选择善。通常认为,选择似乎是琐罗斯德教信仰的关键。对于12000年后能否得救,选择确实至关重要。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意志行为。问题在于,选择的意志是个人的,还是神的,即,是信徒的,还是阿胡拉·马兹达的?

    笔者以为,自由选择的意志不是个人的,而是光明之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因为人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创造物,他生来属于光明世界。阿胡拉·马兹达在创造人时,赋予人一个最根本的权利,那便是自由选择。他同时赋予人三个相关的道德礼物:肉体(body)、灵魂(soul)、心灵(mind)。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心灵,因为唯有心灵能够区分善与恶。阿胡拉·马兹达赠给人这三个礼物的同时,也就对“自由选择”做出了自己的限定,即尽管你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但是,由于选择善恶的能力是光明的善神赋予的,因此,人真正的选择是唯一的。尽管人可以选择恶,但是,在世界末日到来之际,每个人最终还会选择善。这一切都是光明的善神的意志。

    然而,毕竟存在着黑暗界,恶神阿里曼毕竟要统治世界三千年,而且善恶混合的世界也要存在三千年。在黑暗的三千年和混合的三千年,阿里曼将进犯天地万物。人也不可避免地受侵害。因此,尽管人们愿意选择善,但是,善的道路究竟在何方,似乎并不十分清楚。要知道,恶神虽然恶,但也是神。琐罗斯德的使命就是让人们相信光明的善神阿胡拉·马兹达,依据他的教诲行事,这样,便可以澄清人们观念上、行为上的模糊之处,使人根据神的意志,根据神赋予的心灵正确地选择善之路。可以说,意志的选择本质上是以信仰为中心的,因此,人根据意志选择善,只不过是神的意志得到贯彻而已。而神赋予人区分善的心灵,只有在选择了善之时才实现了神赠予人的这份礼物的真正价值。如果自由选择的意志是人自己的意志,那还要琐罗斯德干什么呢?正确的意志选择最终取决于人对阿胡拉·马兹达的信仰,琐罗斯德的使命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遵循光明的教诲去选择善。

    琐罗斯德教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把他们信奉的神,阿胡拉·马兹达,作为道德至善的化身,并且强调世界虽然从一开始就有善有恶,但是,人可以,而且应该选择善。对于善的选择只能通过信奉琐罗斯德教。由此开始,宗教肩负起净化人类道德的义务。这应该是一个进步。当人意识到自己不仅要活,而且要活得有道德,不仅要关注肉体的娱乐,而且要关注灵魂的安宁时,人已经大大地进步了。从琐罗斯德教开始,宗教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保护人类的物质生存,而是成为赋予人类道德和信仰,灵魂与精神的力量,成为维系人类特征的重要内容。中世纪把宗教信仰制度化,使人类历史进入最黑暗的时期。但是,制度化并不是宗教信仰所必需的。宗教的基本作用应该是,而且必然是发自内心的信仰和道德。宗教一旦摆脱了制度化的桎梏,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发自内心的深信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三、琐罗斯德教对基督教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最初发现琐罗斯德教经典时,基督教世界为之一振。琐罗斯德教教义与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惊人的相似,曾经引起《圣经》学者、犹太文化学者和古波斯研究者的暇想。他们纷纷猜测,基督教不仅与犹太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恐怕与琐罗斯德教也有某种深刻的渊源。否则,根本无法解释它们之间何以如此相似。1947年,《死海古卷》的发现,再次引发西方世界对犹太教、基督教、琐罗斯德教之间关系的研究。加斯特先生在其《死海古卷》英译者总序中指出:“死海古卷所表达的思想与教义和伊朗民间传说之间相互平行的地方,也很有意义,值得注意。” 所谓“伊朗民间传说”,就是指琐罗斯德教。至少加斯特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平行之处。“平行”是西方研究琐罗斯德教的著作和论文中,常常见到的说法。每逢这种说法出现,大多是研究者认为,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者相互影响。但是,为了谨慎起见,他们不用“影响”或者“相互影响”这样的字眼,而用平行这一比较委婉的说法。笔者认为,教义的平行表明存在着这种影响或相互影响。

    历史的证据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攻克巴比伦。随手占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公元前525年,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征服埃及。公元前493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进行了近20年。公元前479年,战争以波斯战败而告终。虽然波斯征服欧洲的目的没有实现,但是,它依然建立起庞大的波斯帝国。它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北到咸海、里海和黑海;西经叙利亚到地中海,并经小亚细亚到爱琴海;南下非洲囊括埃及、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这些地区都成为波斯的行省。波斯人对行省的统治相对宽容。他们允许这些地区保留自己的习俗、宗教和法律。正是波斯帝国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融合。这种融合有波斯人的文化向相关地区的渗透,也有其他文化对波斯文化的影响。然而,更多的是其他文化受波斯文化的影响。阿弗南指出:“当时的东方,总体上受波斯统治,东方文化以琐罗斯德的教诲为基础。” 他认为,马拉松之役是关键一战,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希腊人取得胜利,而且阻止了琐罗斯德教向西方的扩展。在西方人眼中,当时的希腊,特别是雅典,代表了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制,而波斯帝国是一个集神权、王权、军权于一身的统治。因此,希腊人为马拉松战役欢呼,至少这一战役使政教合一的政权统治世界延迟了近千年。

    马拉松战役无疑阻止了琐罗斯德教西扩,但是,能否阻止它进入希腊呢?当然,所谓进入希腊,并不是指它作为统治者的主流文化,堂而皇之地统治希腊。而是说,在双方交战近20年时间,彼此的军队都在对方的领土留下足迹,与之相应,是否有文化方面的相互冲击。西方人大多欢呼希腊的胜利,并且认为,成功地阻止波斯文化西扩,就是使西方不至于过早地遭受专制制度的侵袭。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不过,笔者以为,雅典的胜利虽然阻止了波斯文化西扩,但是,并不能阻止波斯文化影响希腊。事实证明,在希波战争前后,大约几十年的时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波斯文化对于希腊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南意大利学派创始人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就深受波斯影响。毕达哥拉斯在埃及期间,正好赶上埃及被波斯国王冈比西斯(525B.C.)的军队击败,毕达哥拉斯作为战俘,被带到波斯,他在那里接受了希伯莱文明和波斯文明。不过,据笔者所知,当时的希伯莱文明,还没有灵魂不灭的思想。如果他是在巴比伦获得灵魂不灭的思想,那么他应该得自琐罗斯德教。根据波费利记载,毕达哥拉斯在波斯与一个琐罗斯德教信徒查拉塔(Zaratas)学习琐罗斯德教学说。他从这个琐罗斯德教信徒那里学会了三件事,“(1)如何使自己摆脱以前堕落的生活,得到净化;(2)一个聪明的人如何成为纯洁的;(3)他听过一次讲道,得知如何在宇宙论中考察形而上学原则的性质”。 这里所说的“纯洁”和“净化”,都是指灵魂问题。在琐罗斯德教信条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净化自己的灵魂,而且,有一系列净化的方式。毕达哥拉斯只从其中汲取了一点,即净化自己的灵魂是一种意志的自由选择,是自觉自愿的事情。除此之外,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净化灵魂方式,却是地道的希腊式的。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开创了古代希腊哲学的南意大利学派。柏拉图等人便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经过希腊式的改造,灵魂问题成为希腊哲学普遍关注的问题。灵魂问题进入希腊,使希腊人对人的理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在他们心目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不是公民身份,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灵魂。亚里斯多德对于灵魂就有这样的定义,“灵魂是使人成为人的东西”。希腊特有的人道主义思想也由此生发更深刻的内涵。到了罗马帝国时期,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把南意大利学派的灵魂学说进一步神秘主义化,并将其与神秘的太一(柏罗丁)或者逻各斯(菲洛)相结合,为基督教的上帝学说和末世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常认为,从智者开始,希腊哲学把目光由自然界转向人和社会。使这一转变达到鼎盛时期的当属苏格拉底。一些东方文化研究者认为,这一转变起始于波斯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冲击。而达到鼎盛同样是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由于这样的影响,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的结合才是可能的。

    即使是策勒尔这样的怀疑主义,也不否定毕达哥拉斯深受奥菲斯教的影响。策勒尔甚至认为,毕达哥拉斯灵魂肉体二元论最可靠的来源,当首推奥菲斯教。然而,奥菲斯教所主张的灵魂不灭,也不是希腊本土的思想,它同样是从东方移植过来的。大约在公元前7-5世纪(也有人说6-5世纪,不论怎么说,总是与希腊新移民建立的城邦相关),随着希腊与东方交往日趋发达,东方的思想、文化和宗教进入希腊。在这种情况下,希腊兴起了奥菲斯教。因此,奥菲斯教的源泉来自东方,深受波斯的琐罗斯德教的影响。它通过色雷斯和吕底亚地进入希腊。

    多尔森(Dawson)描述:“据记载,苏格拉底的同时代人,普罗蒂库斯(Prodicus)的信徒,已经抄写了琐罗斯德的经书Gathas。希腊罗马的作家对他高度尊重,有关于他的大量论述,在古代的书中,可以找到他的思想。” 柏拉图也到过埃及和波斯。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这样描述波斯人:“在波斯,道德很早就受到重视……希腊人常常对谁都不相信,可就是相信波斯人。事实上,和波斯人订约的确比较可靠。波斯人常常自夸:‘我们从未食言而肥’。波斯人的民族意识,也较其他民族为重,你可以出钱令希腊人打希腊人,但你要雇佣波斯人打波斯人,则非易事。” 这一切都给希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自居鲁士以来,波斯人持一种宽容的政策,因此,“激励许多希腊思想家(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国家)逃到波斯宫庭。再者,波斯人雇佣外国雇佣兵,许多希腊人都想以私人身份,或者以官方身份,甚至以大众的身份应征入伍。换句话说,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在继续,而且这种交往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状况至少引起对双方所持的文化价值和原则的理解。” 涂尔康(Turcan)先生形象地描述说:“希腊文化是东方的女儿,而罗马文明则是希腊教育的产物。” 琐罗斯德教影响希腊,已经证明它对基督教至少有间接影响。

    波斯的琐罗斯德教对犹太人也有深刻的影响,犹太人在历史上,除了有大卫王和所罗门王这一段黄金时代以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某个强大帝国的属民。巴勒斯坦是一个狭长地带,位于尼罗河各大都市和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各大都市之间。换句话说,它位于当时强盛的埃及帝国、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以及后来的波斯帝国的夹缝中,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位置与第二世界大战前后的波兰非常相似。波兰人把自己说成是德国人和俄国人的擦脚垫,无论他们谁打谁,都会殃及波兰。巴勒斯坦在当时的位置也恰好如此。因此,战祸连绵不断。弱小的巴勒斯坦不得不周旋于诸大帝国之间。时而向这个称臣,时而向那个纳贡,时而被这个占领,时而被那个征服。犹太人仅做波斯人的属民就达200多年时间。巴比伦与埃及的争斗中,犹太人成为牺牲品,沦为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尔后,波斯人攻克巴比伦,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人,犹太人作为战利品,又转而成为波斯人的属民。犹太人的宗教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成文经典是在波斯帝国的控制下编撰的,大约成书在公元前5-3世纪。Leaney先生指出:“在放逐期和放逐后时期,不仅记载了近期的经验,而且对旧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编撰。许多内容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也许它们第一次被写下来,开始了作为口述传统和成文传统的双重存在。这些内容的大多数都根据放逐来解释,被视为神的惩戒。关于这些作品和编辑何时开始,并没有绝对确定的日期,但是,许多人认为,实际上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旧约全书的很多内容最终的形成是在巴比伦。” 举例而言,在波斯人统治犹太人之前,犹太人一直寻找主降临的日子,他们期待着有一天,耶和华将降临地球成为犹太人的统治者。在与波斯人接触以后,他们的观点有所修正。耶和华在后来的经文中,不再是一个人间的王,而是人的神主,居高临下站于云端,率领诸天使与魔鬼交战,对人类施以最后的审判。这些都是早期犹太教经典不具有的。

    正当希腊文明在世界盛行之际,罗马人迅速崛起,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公元前350-265年,罗马控制了整个意大利。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征服了欧洲,随后,又征服了希腊、埃及、波斯。罗马人是蛮族,并没有什么文化传统。他们不像希腊那样,有文化优越感。因此,他们的统治,似乎不太注重文化和宗教层面。自罗马共和国以来,罗马统治者对宗教和文化一直采取宽容态度。他们允许进入罗马的外邦人有自己的信仰。罗马帝国早期,至少是公元4世纪以前,他们并没有立什么教为国教。期间,埃及人的大母神,希腊人的酒神,犹太人的耶和华,波斯人的密特拉,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神,一时间都涌入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出现了多神时期。密特拉教是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以后,琐罗斯德教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转型。至少在公元4世纪以前,琐罗斯德教或者说密特拉教是罗马帝国内最大的宗教团体之一。这种宗教基本上是在下层民众中流行,而基督教在成为国教以前,特别是在罗马敕令发布以前,基本上也是在下层流行。甚至有些西方学者大惑不解地问,依密特拉教在罗马帝国的气势,不知道它为什么没有成为罗马帝国的宗教。西方学者通常认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由于各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许可而在罗马帝国广泛传播,因此,人类历史上出现了最大的一次东西方文化和宗教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密特拉教作为罗马帝国最大的宗教之一,对在挤压中迅速发展的基督教产生影响,或者相互影响,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学说惊人的相似

    杰克森(Jackson)先生是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著名的波斯宗教研究权威。他坚持认为,琐罗斯德教与犹太-基督教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琐罗斯德教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他指出:“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之外,我们只能在古代伊朗的经文中找到如此真实、如此高尚、如此理想的信仰,它涉及肉体的拯救、来世、救主降临、不朽灵魂的奖惩等,这些伊朗经文受到伟大的导师琐罗斯德――东方早期的宗教领袖之一――的精神的启发。” “即使只是粗知伊朗宗教知识的人,也不可能对犹太教和基督教与伊朗宗教的平行无动于衷。在他们之中发现的天使、大天使、邪恶、魔鬼、撒旦等观念,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对两类宗教的天使与恶现象的比较在所难免。” 关于琐罗斯德教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他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笔者以为,对这种影响关系感兴趣的学者,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如下几个问题:

    创世说

    《创世纪》中说,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看光是好的,便把光暗分开。在上帝创世之前,既没有世界,也没有时间,更没有万物。有限的、有死的存在都是上帝创世以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琐罗斯德教也认为,阿胡拉·马兹达在创造天地万物之前,整个世界由光明、混沌和黑暗组成,它们存在于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内。为了对抗黑暗的进犯,阿胡拉·马兹达从无限时间中拨出了12000年,作为光明与黑暗对抗的期限。说法虽然有差别,但是意思十分相近,因为他们都认为,上帝和大神阿胡拉·马兹达都是无限存在,既不属于有限空间,也不属于有限时间。上帝创世的同时,也创造了时间与空间。只有上帝创造的东西才存在于有限时间和有限空间内。

    基督教传统认为,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让他们居住在伊甸园内,夏娃受到蛇的引诱,唆使亚当偷吃禁果,从而被逐出伊甸园,到人间受苦。在琐罗斯德教经典中,人是阿胡拉·马兹达创造的。被创造的人本来纯真诚实,牢记阿胡拉·马兹达的教诲。但是,恶魔阿里曼破坏了他们的纯真,唆使他们说谎,违背善的意愿,因此,他们的灵魂将堕入地狱受难。两种经典都提到了神创造人,而人都在邪恶的教唆下背离神的旨意,从而受到惩罚。不过,琐罗斯德教并不认为这是人的原罪,而犹太-基督教传统则认为,这些是人的原罪。

    琐罗斯德和耶稣

    琐罗斯德的诞生是守护神与天光的天作之合,最后在一个贵族处女腹中受孕,是为圣子。耶稣的诞生也是圣母玛丽亚从圣灵受孕。这种诞生方式显然不是来自犹太教,因为在犹太教传统中,非婚受孕属不贞行为,此妇人必须用石头砸死。耶稣诞生的方式显然受到琐罗斯德教影响。耶稣和琐罗斯德教都是上帝派到人间拯救人类的人子。耶稣屡屡受到魔鬼的试探,如,《马太福音》指出,耶稣被带到旷野,受魔鬼试探。他禁食40昼夜,后来饿了。试探者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回答说,经上说,“人活着,不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4:1-11)。琐罗斯德也屡屡受到魔鬼的试探。有些试探十分残酷,如在他胸前插上一把刀,或在他七窍内灌铅,企图让他放弃对阿胡拉·马兹达的信仰。但是,他一直坚信,阿胡拉·马兹达是唯一的真神。

    在琐罗斯德教信仰中,任何人都不能直接接触阿胡拉·马兹达,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信徒认识大神的信条,必须经过中介――圣子琐罗斯德。圣子与大神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精神和信仰的特征。在基督教中,耶稣则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他也是圣子。他的使命也是替父来到人间,传达人类获得拯救的道路,为迷途的羔羊指点迷津。琐罗斯德和耶稣具有相同的身份,即大神或者上帝派遣的牧羊人。

    二元神

    琐罗斯德教以二元神为特征。善神光明之神阿胡拉·马兹达与恶神阿里曼。他们分别代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两界。人人都知道,人世间有许多丑恶现象,早期犹太教无法解释犹太人的种种不道德、不虔诚行为,把它归结为人的堕落。但是,他们确实没有办法解释,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并且人已经偷吃了智慧果,人为什么还会堕落,是上帝的笔误吗?如果是这样,上帝何以称得上全知全能,至善至美。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人就不应该堕落,否则有损于上帝自己的形象。而恶神则可以使信条自圆其说,世间一切都有善恶,善与光明之神司善与光明,而恶与黑暗之神司恶与黑暗。恶神的存在,并不影响善的全知全能,至善至美,反而会更加衬托出善的种种属性。旧约全书后面的章节,特别是自巴比伦之囚返回以后,或者在公元前3-2世纪创作的部分,似乎逐渐把撒旦作为与上帝相对抗的魔鬼。到了新约,撒旦与上帝的对抗地位,似乎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东西。例如《约翰福音》13:27说:“他吃了以后,撒旦就进了他的心。”《马太福音》13:19说:“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心里的夺了去。”

    学者们所以认为,善恶二元神是受琐罗斯德教的影响,是因为在巴比伦之囚以前,犹太人并不相信有魔鬼存在,《旧约全书》的前面几章,撒旦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神,是耶和华的仆人,并不是恶魔。《约伯记》(约创作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曾经谈到过撒但,但是,当时的撒但是被视为上帝天庭的成员。他的工作是在上帝面前指控或者惩罚人。例如,他考察约伯,企图弄明白他对上帝的忠诚是出于信,还是出于利益。《约伯记》1:6-12描述说:“神的众子来侍立在耶和华面前,撒但也在其中。耶和华问撒但说:‘你从哪里来?’撒但回答说:‘我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耶和华问撒但:‘你曾用心观察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象他完全正直、敬畏、远离恶事。’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并他所有的一切吗?他的手所作的都蒙你赐福;他的家产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在此之后,撒但又出了好多主意,让耶和华试探约伯,以证明约伯在受到极端痛苦之时,一定会弃约耶和华的。约伯记中的撒但,虽然尽出很阴损的主意,使约伯因他的主意而蒙受很大的痛苦,但是,他依然是“神的众子”之一,而且他所出的主意不过是为了替耶和华试探约伯的忠心,虽然刻薄,却并非完全出于恶意。这时的撒但,还不是恶魔。然而,在旧约之末,新约之交,或者圣经学者称作“新旧约之内的文献”部分,撒但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恶魔。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都没有系统地阐明恶势力的起源。撒但从神的众子之一,如何成为恶魔,似乎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西方学者通常认为,撒但的恶魔形象是从琐罗斯德教舶来的。有了恶,世间的丑行才有了负责的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帝问题上的悖论。同时也为宗教的道德化开辟了道路。而且,善与恶的交战,是两支军队的交战,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都要做出选择。虽然基督教不象琐罗斯德教那样,把个人对善恶的选择作为来世命运的主宰,但是,新约的确更强调个人的选择。

    末世学说

    犹太教与基督教都承认天堂与地狱之说。但是,在巴比伦之囚以前,犹太人并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狱。在《但以理书》以前,旧约几乎没有提到过天堂和地狱。即使是摩西,这位耶和华选定的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先知,依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尽管他活了120岁,用今天的观点看也算长寿。《但以理书》12:10说:“必有许多人使自己清净洁白,且被熬炼,但恶人仍必行恶。”12:13说:“你且去等候结局,因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份。”这两段话至少告诉我们有末日审判,有炼狱,有享受福报。通常认为,地狱与天堂并非犹太教教义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琐罗斯德教影响下发生的一次改变。如果犹太教能够从自身的逻辑引申出天堂与地狱之说,那么耶和华根本不需要一次次地向犹太人发怒,遣责他们不忠诚,只需像基督教那样告诉他们,如果不虔诚,将来会下地狱的。这样,犹太人从一开始就不会做种种违背耶和华意愿的事情了。

    福音书记载了耶稣死后三天复活的奇迹。《马太福音》17:22载:“耶稣对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他,第三日他要复活。’”《路加福音》24:7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鲍依斯认为,“耶稣死后三天复活,直接与琐罗斯德教的学说相关,琐罗斯德教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在地球上徘徊三天”, 然后在类似于奈何桥的桥上经受生前善恶的检验,以决定升天堂还是下地狱。这个说法用在耶稣身上虽然有些不敬之嫌,不过,在犹太教经典中,确实没有某人死后复活的说法,我们也可以把耶稣受难三天后复活,看作是受到琐罗斯德教的启发而形成的想法。

    关于拯救,琐罗斯德教与基督教和犹太教非常相似。琐罗斯德教的拯救包括灵魂,也包括肉体,而且主要是灵魂的拯救。琐罗斯德教认为,在12000年结束时,阿胡拉·马兹达已经率领诸天使击败了全部邪恶的军队,只剩下阿里曼一人,在阿胡拉·马兹达亲自与阿里曼决战之前,琐罗斯德的第三子将唱起复活的赞歌,当他唱出第五声时,所有死去的人都活过来,从他们的坟墓中站起来,寻找自己的亲人,亲人将团聚。鳏寡孤独都将找到自己所向往的归宿。那时,人们将组成一个审判团,每个人都在审判团中看到自己的善与恶,有罪者要再进入地狱三天,作为最后的惩罚,这些罪人最终必然会皈依善。群山所有的金属将被天使熔炼成铁水,浩浩荡荡。地上所有的人,不分贵贱等级,都要从铁水中走过。纯洁的人转向于其中毫无痛苦,有罪者的感受将是经受炼狱的烧灼无比痛苦,炼狱将再度洗净罪者的罪孽。经过铁水的洗礼,每个人都会变得纯洁无暇。这时,阿胡拉·马兹达将亲自迎战阿里曼。阿里曼战败,他和他所创造的一切罪恶都将被铁火所融化,世界从此没有黑暗与光明之分。那时,地面将向上升,天空将向下降,天地合一,人神共享欢乐与幸福。

    基督教从琐罗斯德教的拯救理论中汲取了一些思想。第一,主必降临,必以烈火进行审判。《以赛亚书》66:15-16中说:“看哪,耶和华必在火中降临。他的车辇象旋风,以列怒施行报应,以火焰施行责罚。因为耶和华在一切有血气的人身上,必以火与刀施行审判,被耶和华所杀的必多。”所不同的是,琐罗斯德教的烈火审判,不带有那种铭心刻骨的仇恨。它虽然说有罪者在铁水中感到无比痛苦,但是,他们的罪孽终究会被烈火洗净,罪人最终还会得救。犹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受奴役的地位,基督教在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也一直受到迫害。因此,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仇恨心态在末日审判中有所显现。波斯人却不同,他们曾经在历史为王称霸,琐罗斯德教从一开始就是帝王维护的宗教,它的境遇与犹太教和基督教不可同日而语。波斯人的性格中,似乎不具有那种有仇必报的特点。因此,他们的末世学,似乎更温和些,也更乐观些。

    犹太教认为,对于那些有幸成为上帝选民的人来说,拯救是非常甜蜜的事情。《但以理书》12:2中说:“睡在尘埃中的,必多有人复醒,其中有的得永生的”。12:13中说:“到了末期,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份。”这似乎有十分浓重的物质色彩。相比之下,基督教似乎既注重肉体得救,也注重灵魂得救。因为在末日审判时,炼狱之火既烧灼人的肉体,也烧灼人的灵魂。上帝对人的灵魂进行审判,是基督教末世学的重要内容,关注灵魂问题,是希腊哲学的南意大利学派从波斯人那里舶来的。这一传统本来就是琐罗斯德教的。应该说,基督教是间接地从希腊人,直接地从琐罗斯德教那里汲取了灵魂学说,构成末世学的重要内容。

    第二,世界将改变形式。琐罗斯德教以天人合一为基础,表明未来的世界,不是今天看到的世界,随着12000年结束,这个世界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审判后的世界将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地上升,天下降,合为一体。基督教认为,最后审判到来之际,上帝的天国将降临。《哥林多前书》7:29,31都描述说,“这个世界的样子将过去了。”鲍依斯教授指出,奥古斯丁在保罗那时发现了一些学说,“物质世界奇迹般变化的延长首先发生在灵魂中,然后发生在肉体中。宇宙将走出时间,进入永恒,它将享有绝对真理的永恒。……上帝、人、世界,一切都是永恒的。”鲍依斯教授断言:“事实上,这些都是琐罗斯德所教诲的,也是它的信徒直至今日依然信仰的学说。”

    基督教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起着重要作用,基督教神学就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众所周知,最大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是柏罗丁。柏罗丁的老师是s,曾经是个基督徒,有良好的希腊哲学素养,而且对波斯的琐罗斯德教颇有研究。受s影响,柏罗丁也“渴望结识波斯哲学的信徒,”为了近距离地接触波斯宗教,柏罗丁加入了罗马皇帝哥狄阿努(Gordianus三世出征波斯的军队。可以说,柏罗丁的思想除了承袭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以外,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琐罗斯德教学说。柏罗丁与柏拉图主义最大的差别在于他提出太一(One)的思想。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大神阿胡拉·马兹达有20个名称,表明他的属性。其中便有一些涉及太一。而且,凡涉及太一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指它的精神属性。在柏罗丁思想中,太一也是一种绝对精神,全知全能的智慧。并且是超感觉世界和现象的创造者。柏罗丁的太一思想被基督教神学所吸收,成为他们论证上帝的重要依据。

    柏罗丁的世界由如下部分组成:特立独行的太一和由它流溢出的超感觉世界,这是绝对光明的、至善的世界;由灵魂流溢出的现象世界,是善恶参半的世界,质料――绝对的恶和绝对的黑暗。这种世界结构,与琐罗斯德教的世界有异曲同功的效果。柏罗丁也强调意志的选择作用,而且他像琐罗斯德教一样,认为意志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由人决定的,因为意志是理智向下流溢的结果,是太一的肖像。因此,灵魂的意志作用,最终必将选择善。柏罗丁的这些思想,都被基督教所吸收,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柏罗丁虽然不是基督徒,却被基督教世界认作是伟大的先驱者。柏罗丁思想被基督教所吸收的内容,有相当的部分来自琐罗斯德教。

    圣·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曾经是摩尼教(西罗马帝国时期的琐罗斯德教)的听道徒。奥古斯丁看到,所到之处,充满了奢迷和堕落,人被邪恶的阴影所笼罩。此时,他被一个哲学问题所困扰:“为什么人要作恶?”他认为,摩尼教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摩尼教清楚地告诉人们,世界是二元的,世界发生于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之中。人的灵魂原为光明的,后为黑暗所困扰才堕落。奥古斯丁作摩尼教听道徒达9年之久。他皈依基督教,也是从对摩尼教反思开始:上帝既然是至善的,他为什么还要创造一个二元的世界。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忏悔录》(第3卷,6-12)清楚地表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琐罗斯德教对基督教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波斯帝国时期,他首先影响了犹太教和希腊文化,也影响了地中海沿岸的文化,我们可以把这种影响看作是间接的。在罗马帝国时期,琐罗斯德教是罗马帝国内最大的宗教派别之一,信徒众多,颇有影响,而且它们也活动于帝国的下民众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对基督教 生影响的可能性。不令如此,两教在学说上的相似,特别是在重要的学说上的相似(如末世学)至少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有许多平行之处。这种平行表明,琐罗斯德教至少有可能影响基督教。因此,我们断定,琐罗斯德教是基督教的另一个异教来源。

    拜火教资料e/?BoardID=4&ID=21855

    /edu/Article_?ArticleID=579

    我的拜火教

    马克思说,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寻找真理之火,而且他认为自己已

    经找到了。

    马克思是哲人,他有为人类寻找真理的智力,享受发现真理的乐趣,进而迸发出为真理

    献身的美德。后世人愚蠢,能够知道马克思找到的真理就不错了。尽管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

    真理,他们就已经宣誓要为"真理"献身了。

    原始部族有拜火教,以火为神。因为火可以驱除寒冷与猛兽,带来熟食和光明。

    第一个猿人因为看到自然中的火焰,被它的美迷惑得神魂颠倒,决心要把这种美永久地

    保存下来--这种经历就是一种乐趣,当人们开始崇拜火,敬畏火,这种乐趣也就消失了。

    拜火教把族人联成一体,却使他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地乐趣。

    我小时侯也入教,不过拜的不是火神,是一条红领巾。在我还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的

    时候,我就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了。这种虔诚也可谓空前绝后了!后来我想:既然不

    知道,那为什么要宣誓?这就是信仰,不过信仰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象信仰母亲一样,信

    仰我们的教育对于儿童的良知。

    后世人愚蠢,要认识真理就需要信仰,这是一种宗教--拜真理教。信仰真理乃是一种幸

    福,但他们也失去了自己去探索真理的乐趣,这种乐趣发生在你思考的过程之中,而不在于

    你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能够依乎天性去思考一些问题难道不也是一种快乐吗?这种快乐起源于怀疑,而这一点

    为信仰所不容,但有一点无可否认:哲学史上每一次怀疑都导致一次思想上的进步。

    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它告诉你什么,而在于它促使你去怀疑,进而反思。

    我想许多人本来都是天才,但他活了一辈子后还认为自己是凡人。他不知道:他有能力知道

    自己有奇思妙想的权利之前,他的权利就已经被剥夺了。因为不去反思,也就认为自己 天

    生就没有这种权利,因而不再好奇,沦为俗人。

    但是,在中国,一个人在达到能够独立反思的年龄之前可能已经被教育成一个与自己的

    天性相去甚远的人。所以反思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工作,即使你反思了,结论往往是这样:

    我向来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的教育打着爱护儿童的旗号,为他们设计许多框架,成立一个拜火教的组织,实质

    上是在扼杀儿童们自由想象、自由阅读的乐趣。教育要给予儿童美德与真理,但他们给得过

    多,使儿童失去了探索美德与真理得好奇,也泯灭了许多有奇思妙想的天才。

    拜火教简说(转贴)

    拜火教简说

    拜火教为世界最古老宗教之一。

    一、拜火教之名称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仪礼特征而名。又称琐罗亚斯德教,以其创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3世纪中叶,东传入中国,4世纪中叶,传入中原,其神被名之为“胡天”。至唐代,被名之为“祆”,其音属于外来音,是唐人据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陈垣先生曾考证:“不称外国天神而称祆,明其为外国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国文化对拜火教文化内涵高度概括。

    总之,无论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皆为外人以其教派特征而称呼之。至于教内自称为何,资料阙如,今已难考。

    二、拜火教流传范围与时间

    拜火教发生于中亚,后随古代波斯及后来萨珊王朝的扩张,而影响于欧亚各地。其势力最盛时,东达中国,西至希腊,南入印度,北渐近高加索一带。

    拜火教起源争论较多,根据现有经典《圣特阿维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发掘的文物与文献中,专家考证:祆教大概源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于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

    拜火教在阿黑门尼德时期既被尊为国教,实际上阿黑门尼德诸王长期奉行宗教宽容政策,祆教地位虽尊,但没有对国家政治起着影响。继古代波斯后起的安息,本为波斯帝国行省,后脱离亚历山大部将塞琉西独立,信奉祆教已成固习。然此两朝,皆实行宗教宽容,政教分立之政策,祆教仅为其多宗教之一种。

    萨珊王朝,其王朝先世历来为法尔斯省伊斯泰赫尔城阿娜希袒水神祆寺的主持。故祆教步入将世俗权利与精神权利结合阶段,即政教合一之阶段,发展到后来,其最高职位只僧侣大穆贝德(mobed)尽然可随意废立诸王。是为祆教权力之最高峰。

    公元651年,伊斯兰阿拉伯人杀伊嗣侯三世(632-651年),萨珊朝灭亡。因受伊斯兰教影响与压力,祆教大批信徒改宗,不复拥有既往之权势,渐趋于势微。今全世界仍有10余万名左右祆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东部边境与印度西北部边境一带。

    三、祆教之典籍

    祆教最初并无经典,仅由祭司口传心授。后来渐渐形成文字,名为《圣特-阿维斯陀》(Zent-Avesta),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据。阿维斯陀之意与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识之谓,圣特为注释之义。圣特语,即波斯古圣语。但此注释书圣特却是用帕拉维(Pahlavi)语言写成,即波斯语。

    阿维斯陀与基督教之圣经一样,其全卷并非成于同一时代,及同一场所,其成书的时地甚至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阿维斯陀应该是一个古代波斯宗教、习俗、神话等资料的结集。原有二十一卷,后被征服波斯之亚历山大烧毁,仅余一卷,即传至今日之阿维斯陀。现存的阿维斯陀为记录宗教仪礼的典籍,包括传说法规赞歌三部,分别为《亚斯那》(Yasna)与伽他(Gatha)合集、威斯帕拉德(Visperad)、温的大得(Vendidad)。除以上几部外,还有小阿维斯陀,一名科尔他阿维斯陀(Khorta Avesta),这是允许僧侣之外信徒翻阅的宗教书。

    而伽他为琐罗亚斯德本人所著之手记,表述琐氏思想最为鲜明。

    据《黄金草原》作者古代阿拉伯人马苏第记述,祆教经书繁杂,竟须分为上百段由上百人分别记诵。

    四、祆教之教义

    1、善恶绝对对立的二元观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种独特的二元论宗教。其宗教认为善与恶不断斗争,结局是善取的最后胜利。据《创世纪》(Bundahis、Bundahishn)所载,开辟之初,有精神事物两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协力而成世界,这二大原因也规定了我们人类的命运。善人即被赐与快乐心并进入天堂,恶人即被赐予痛苦心而堕入地狱。世界创造之后,此二大原因尽责退职,善恶二大原理随后出现,各分治其领域,世界遂化为善恶正邪不断争斗的场所,世事实际成为善神阿胡拉·米兹达(欧尔米兹德)与恶神安哥拉·曼纽特(阿里曼)之战斗。这一过程总共历时12000年。

    在第一个3000年中,阿胡拉的光明世界与安哥拉的黑暗世界并存,当中有虚空隔开。及至后者向光明世界进攻,于是创世过程开始。在第二个3000年中,阿胡拉预知未来,约定双方持续斗争9000年;安哥拉只能知过去,同意这一约定。阿胡拉又预言斗争的结局是黑暗世界的消灭,安哥拉惊慌失措,堕入暗界,一直瘫痪。阿胡拉于是创造天空、星辰、月、日等,最后是原牛和原人迦约玛特(Gayomart)。安哥拉再一次进攻。它创造出毒蛇和各种害虫。它杀死原牛。原牛的骨髓在地上生出植物;原牛的种子生出各种有益的动物。它杀死原人。原人的种子藏在地下,40年后生出大黄,从大黄中生出一对伴侣——玛什耶(Mashya)和玛什耶那(Mashyana),就是人类的祖先,于是与黑暗开始混战。在这善与恶的斗争中,人有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或是以善念、善行、善言参加善的王国,或者相反,假如恶的王国,死后各有报应。善者死后很容易走过裁判之桥(Chinvat),进入无限光明的天堂。恶者过桥时,桥面变得如同利刃,使他们堕入地狱受与罪恶相当的苦。那些善行与恶行相抵消的人留在“中间地带”(Hamestaghan),无痛苦亦无快乐。在这人的世界开始后的3000年,琐罗亚斯德出现,以善的宗教教导人类。这时余下3000年,每一个1000年末有一个救世主,即索什扬(Soshyan),他是从琐罗亚斯德藏在湖中的精液里生出来的。三个索什扬最后一个出现并进行战斗时,历史传说里的英雄和妖魔都复生参战。最后所有死者都复活了。彗星戈契希尔hihr)降落在大地上,燃起大火,一切金属熔化为浆液,形成滚滚灼热洪流。所有的人,生者死者都要度过洪流,善者如同浴于温暖的乳中,经过考验和净化入天堂。诸神和妖魔进行最后的战斗,结果是后者的失败和消灭,恶魔永久堕入黑暗深渊;大地平衍广阔,净化了的世界安逸宁静,是为弗拉什卡德(frashkard),伟大的更新。

    因此,祆教以火为光明之神阿胡拉的化身,故其俗以拜火为崇尚神之表现。

    2、祖尔宛(Zurvan)

    依照上述的宇宙起源说,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二元并存,而无二者起源之说明,也就是说,并未真正解决起源问题。因此,早在阿黑门尼德时期就产生了一种理论,即祖尔宛理论,祖尔宛(帕勒维文)即“无限时间”或者“命运”之波斯音译。其派别认为阿胡拉和安哥拉都是祖尔宛所生的一对孪生弟兄。但若依照祖尔宛派的说教,一切只有任凭前定的命运的安排,这和原始的琐罗亚斯德教并不相容。当伊斯兰征服伊朗后,祆教为防止本教解体,才放弃了祖尔宛派的说法。另一说认为,早在阿黑门尼德时期该理论即被视为异端。

    3、七位一体的善神崇拜宗教观

    基于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祆教提出“七位一体”善神崇拜的宗教观。阿胡拉预见到安哥拉将破坏他创造的宇宙,就事先创造了6位天神,充当他创造并保护宇宙的助手。这6位天神分别是:1巴赫曼,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智慧和善良,后被奉为动物神。2、阿尔迪贝赫什特,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至诚和圣洁,被奉为火神,是宇宙和人类秩序的保护神。3、沙赫里瓦尔,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威严和仁政,乃天空之主,守卫大地,负责救助穷苦百姓。4、斯潘达尔马兹,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谦恭和慈爱,被奉为土地女神。5、莫尔达德,在天国代表阿胡拉的永恒和不朽,被奉为植物女神。这6位天神为阿胡拉所创造,但又参与了宇宙的创造和保护。尽管名称和职司各异,但各神性质相同。也就是说,尽管他们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共一个主体阿胡拉·马兹达,因而称为“七位一体”神。6位天神分别代表阿胡拉的各种优良品质,共同组成了体现所有美德的善界至上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善界神,如牛精古尔苏万、遵命天使斯鲁什和幸福女神阿希等。

    4、善行与厚生

    祆教强调善行,善行的目的是为了厚生,即要使生活富足。而要生活富足,就必须努力农耕和畜牧,这是高尚的职业,宗教上的功德。《破邪篇》提出的理想生活是“成家立业,牲畜、妻室、子女都兴旺。旱地灌溉,洼地排水。”它反对斋戒禁食,理由是“吃不饱就不能完成宗教的艰巨任务;吃不饱就不能拼命劳动…..宇宙以食而生,以不食而死。”这些要求,主要为达到发展伊朗高原当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之目的。

    为此,祆教还创制出三善救赎说:“善思”、“善言”、“善行”、

    “善思”是指要笃信和崇敬阿胡拉马兹达,不允许妄自尊大,不可亵渎神明,不得心怀邪念。

    “善言”是指要歌颂和赞美神主阿胡拉马兹达及其六大从神,严守口戒,不得撒谎、行骗、争吵、漫骂,不可妄行污蔑和诽谤。

    “善行”是指要虔敬诸神,严守教规,不犯戒律,勤事耕作和养蓄,力行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三善不仅是宗教信条,而且是道德规范,久而久之,乃成为波斯民族的优良传统。

    善恶对立的宇宙观,弃恶取善的社会观,善必胜恶的来世观,“三善”救赎的道德观共同构成了祆教完整的哲学体系。

    五、祆教之主要仪式

    祆教仪轨尽载于《阿维斯陀》,非常反复庞杂,本问所记仅为其中主要部分。

    (一)祭祀。祆教祭祀既有公共场合的祆祠,也有单个家庭的礼拜。所拜诸神以阿胡拉马兹达为主,其次为水神阿娜希妲。因此二神与伊朗人生活密切相关,其余则是其他神祗。

    1、祭火:火为光明神阿胡拉马兹达之化身,故为祆教信徒最重要之祭祀。祆教建有专门之火祆祠,遍布各地。而祆教徒每日必祭火三次,于自家炉膛献祭,祭品由清洁的木柴、香料和一小块脂肪组成。

    2、祭水:公元前5000年,伊朗雅利安人居住地就开始沙漠化,水源变得异常珍贵。人们认为水是诸神的创造,所以定期向水献祭。祭品由牛乳和两种代表水的滋养的动植物组成。

    3、诸神祭:伊朗人也向诸神献祭,以求得今生来世的各种幸福。祭品有植物和动物。动物以牛、马为主,特定的动物献给特定的神祗。植物最主要的是豪麻(一称胡姆)。据《阿维斯陀》所记,豪麻是一种绿色植物,肉厚多汁,芬芳四溢,酿酒功效尤好。但豪麻为今何物,却难以考证了。

    (二)节日:祆教有七大节日,起源于伊朗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由琐罗亚斯德将其发展同阿胡拉马兹达与六大从婶联系起来。分别为:

    1、元旦节。最重要节日,因为它标志着寒冬已去,暖春来临,象征着正义的最终胜利和永生的来临。

    2、仲春节。献给大地之神。

    3、仲夏节。献给水神。

    4、收谷节。献给大地之神。

    5、返家节。献给植物之神。

    6、仲冬节。献给动物之神。

    7、万灵节。献给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

    每逢节日,祆教徒必盛装,会聚于各地祆祠,献祭礼拜。节日祭也是祆教徒必尽之两大基本义务之一。

    (三)祈祷

    1、时辰:祆教将一天分为五个时辰,分由五位神祗保护。每一时辰都须祈祷,一日共五次,称之为“班达吉”(意为“服侍”)。此为必尽之两大基本义务之一

    早期的祈祷辞可能取自《迦他》或者用迦他语写成的“真言”“咒语”之类。自琐罗亚斯德死后,祆教祭司创作了一本专门用于每月祈祷的经书,称为《七章书》

    2、信经:早期祆教徒还以“信经”形式表达基本信仰和宗教义务。《信经》共九节,迦他语写成,当信徒入教时,都要作为誓词整段念诵。每天祈祷也要念诵。

    (四)洁净:祆教教义曰宇宙初生本位清净无垢,自被恶魔入侵,破坏后污染。因此每一教徒,应尊阿胡拉马兹达召唤,奉行洁净律法,以还宇宙本来面目。

    祆教徒将事物严格甄别为洁净和不洁净两类,信守奉行。对水、火之洁净,尤为严格。在其眼中,用水清洗污秽是不能接受的,用火焚烧垃圾是不可想象的。

    祆教徒强调肉体洁净,每日每次祈祷前必先清洗脸、手、脚。如遇重大仪式,必大净洗,并全身换上新衣。

    祆教徒将食物分为可食与不可食两大类,入口食物,要保持清洁。食器不可混用,食品分而处置。

    尸体为不洁净物,故人死后,会被送至“天葬台”,任由飞禽走兽啄食。余下骨殖被收入石壶,另外埋葬。

    万一被不洁之物污染,一定要举行特殊仪式除去。

    总之,祆教徒洁净之礼异常繁复严格,多者尽有“九天之濯”的洁净礼。

    (五)成年礼:儿童15岁视为成年,举行成年礼。届时,祆教社团全体成员参加。在祭司的指导下,成年少年腰间系上长带,共绕三匝,前后各扎一个四重结。祈祷前自行解开,礼毕系上。此圣带为祆教徒标志。绕腰三匝意为善思、善言、善行等三善之礼,当常记信徒之心。

    六、祆教之组织结构

    最早的祆教祭司仅负责信徒之宗教生活。随着时间推移,渐形成一特殊阶层。当萨珊王朝崛起,祆教僧侣遂成其第一等级(另三等级分为战士贵族阶级、仕官或文官阶级、庶民阶级)。僧侣也分为不同等级,主持中央和地方大小教区的教务和岁入,与国家的各级行政机构平行,自成一独立的系统,所以德国诺尔德克(deke)称之为“国中之国”。其内部等级划分为:

    1、祆教僧侣最下层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层是穆格或穆护(mogh、mogus)。

    2、其上为穆贝德(mobed),主持一个教区的教务。

    与穆贝德品位相当的是叶尔勃(ehrpat、herbad),意思是“火的奉祀者”,有专门知识,熟悉仪轨,主持祆祠事务。

    3、穆贝德之上为穆贝德之穆贝德(mobedbed)或大穆贝德,相当祆教教王,他决定神学和教义问题,组织异端审判会议,参加王家御前会议,在重大国事问题上备顾问,为诸王之王的精神导师。

    叶尔勃之叶尔勃(ehrpehrpat)或大叶尔勃,地位仅次于大穆贝德。他以法官身份裁判案件。

    此外还有些高级神职人员,如瓦尔达伯(Vardabadh,“仪轨师”)和达斯特瓦尔(dastvar,“戒律师”),前者负责礼仪咨询,后者大概精通神学和法律,专门解决疑难问题。

    七、各地祆祠

    自波斯兴起以前,祆教已遍布伊朗高原。随后几经王朝兴废,今所存极稀。萨珊王朝时期祆祠,自本世纪30年代屡有发现,大多深埋在伊斯兰时期废墟的下面。这类建筑一般是中央部分为祀火的圆顶方室,四周围以拱顶走廊。另外有些附属的建筑物和花园。

    (一)御火。从安息王朝起,至萨珊王朝亡,每一新王即位,既燃起象征权力之圣火,并保持永远不熄灭,且以此纪年。此火称为御火,祭祠为专祠,其地多在王朝之都城。

    (二)三大祠。除御火外,又有全国性圣火三处,分别属于三个等级或阶级。此三股圣火为自古所传。

    1、阿杜尔·法恩贝格(Adhur Farnbagh)是僧侣的圣火。在法尔斯卡里扬(Kariyan)城,地处波斯湾的西拉夫(Siraf)东去达拉布基尔德(Darabgird)的大路中途,今日尚存废墟。第10世纪仍有人从卡里扬火祠取火携往他出祆祠。以三大祆祠之火点燃他处较小祆祠的圣火,是一种相沿已久的习俗。

    2、阿杜尔·居什乃斯波(Adhur Gushnasp)是战士的圣火,亦即国王之火。在今阿塞拜疆的甘扎克k)或西兹(Shiz),今太赫特·伊·苏莱曼即西兹城祆祠的废墟。麦思欧迪在《指要与校订》(Tabih)中描写第10世纪其废墟的情况说:“时至今日还可看到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和彩色绚烂的图画,上面画着日月星辰、陆地海洋、那里有波斯诸王祀火之室,历来受尊敬。它的名称是阿杜尔·赫瓦什(Adhur Khwash)。阿杜尔是波斯语“火”的意思,赫瓦什意云“善”。每一波斯王在即位时都虔诚步行来此,祈福许愿,布施财物。”

    3、阿杜尔·布尔岑·米希尔(Adhur Burzen-mihr)是农夫的圣火。在帝国东部,位于尼沙卜尔西北利宛特山(Revand)中。近代学者称利宛特村为穆护村。

    以上三处祆祠最受尊敬,所受捐献布施最多,因此最富足。

    (三)各省祆祠,韦尔赫兰祆祠,尤其是相传为神话时代英雄或琐罗亚斯德本人所创建的祆祠尤受重视。这类祆祠有徒思(Tus)的祆祠、尼沙卜尔的祆祠、法尔斯省阿拉章(Arradjan)、西斯丹省卡尔可依(Karkoy)等地的祆祠。

    八、祆教与中国

    公元3世纪中叶,祆教即经丝绸之路,先是从沙州、伊州、凉州逐渐传入中国,4世纪中叶传入中原。北魏、北周、北齐的宫廷都奉祀“胡天”。隋唐之世,宫廷虽不祭祀胡天,仍承前朝旧制,于各州置司理祆教之萨宝(萨宝何意,今学界无定论,或为穆护之别称。),祆正等官。

    但祆教信徒中华人极其有限,绝大部分为西域胡人,故祆教典籍无汉译本。

    又,从伊朗前后传入华夏之三教,各有区别。据陈垣先生考证,祆教与摩尼教为两种性质不同之宗教,而景教则为基督教在伊朗之聂斯脱利派转化而来。

    九、总论

    祆教起源甚古,为伊朗雅利安人与印度雅利安人共同信仰宗教之嬗变,后又因哲人琐罗亚斯德改革,遂衍化为独特之二元神论宗教。其宗教尚存有多神论种种教派之杂糅。又于长期发展历程中,渐渐形成某种极端排他性,二元混杂,也是其衰落的原因。总之,祆教是一种过渡型之原始宗教。

    祆教之产生,也是从畜牧转化为农耕的伊朗雅利安民族之迫切需要。过去作为游牧民族的伊朗人信奉的善神安哥拉·阿里曼竟转化为恶神,而阿胡拉马兹达竟然由恶魔一变为光明神祗即是一证。祆教之诸神信仰,说教,仪礼,尽为当时生产力发展需求之反映。虽然趋于灭亡,但其优点已为四周亚欧各民族宗教逐渐吸收,此为祆教不可磨灭之功绩。

    参考书籍:《萨珊朝伊朗史》孙陪良、杨群章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波斯》 于卫吉 三秦出版社

    《世界宗教史》埃利西斯 商务印书馆

    (5)寂静之塔 (海纳百川 )

    (海纳百川 )

    拜火教的殡葬仪式,和西藏的天葬在形式上类似,但出发点完全不同。拜火教认为,人死时,灵魂迅速和肉体分离,邪灵“腐败”在人死後三小时内进入遗蜕,尸体从此变得非常肮脏。任何人,包括死者亲属,再不能触摸它。尸体的全部後处理由专职的掮尸者负责。掮尸者是一个特殊的种姓,和印度的贱民相似,住宅自成聚落,与其他居民严格分开。掮尸者把死者衣着除去,将尸体浸入白色公牛的尿液里清洗净化。公牛尿液在拜火教里是圣洁的液体,许多宗教仪式都要用到公牛尿液。在圣火神庙里,有专用的大厅饲养公牛,有专人收集尿液,以备不时之需。掮尸者接着为死者穿上新制的“正道之衫”(sudreh),腰上围绕新制的“圣腰带”(kusti),再用旧的正道之衫包裹全身,只露出面孔。正道之衫是白色棉布裁成九块後缝制而成的有袖及膝长袍;圣腰带是由144股白色羊绒细线编织而成的中空管状腰带。圣腰带绕腰三转,打四个结,系在正道之衫外面。按拜火教的传统,穿上正道之衫,系上圣腰带,才能和上帝阿胡拉马兹达、上帝属下的诸神、以及先知琐罗亚斯德沟通。正道之衫和圣腰带有如拜火教徒的正式制服,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必须穿着。包裹好的尸体被移置到一块石板上,旁边点燃一座以檀香木为燃料的圣火和一盏尸灯。此时,教士为死者朗诵经文。第二天,教士在尸体旁边举行名叫Geh-Sarna的仪式。按拜火教的神话,人死後三天内,灵魂都在尸体周围徘徊,依恋不去。教士在仪式中朗诵经文,可以帮助死者的灵魂坚强起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天桥(Chinvat Bridge)前天使Meher的初次审判,或进天堂,或下地狱,见本文(3)神话故事。然後,亲属和朋友向死者做最後的道别。道别时,只能遥祝,不可接近尸体。仪式之後,掮尸者把尸体搬运到墓地外的石板上,让狗凝视死者的面孔。拜火教相信,狗能看到邪神,狗的凝视,具有驱邪的神力(附注6)。最後,由掮尸者把尸体放置在墓地内部无盖的石棺中。在全部殡葬过程中,无论是搬运或放置尸体,都要使用铁制的或石制的器具,而不能使用木制的。拜火教认为,木头接触尸体时,会被污染,而石制的或铁制的不会。拜火教信徒的墓地称寂静之塔(Dakhma),是以石块砌成的环形无顶建筑,通常建造在山顶上。寂静之塔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依需要和有关拜火教社区的富裕程度而定。在伊朗本土一些仍然信仰拜火教的贫困村庄里,寂静之塔仅是一圈石砌的围墙,中间有一口放置尸体的浅井。浅井底部和四壁砌有石块,以免尸体直接接触土地。印度孟买帕尔西人富裕社区的寂静之塔结构就复杂得多。1673年,占领孟买不久的英国殖民者为了吸引原来居住在Gujarat地区的帕尔西人向新殖民地移民,把孟买一座小山划给帕尔西人建筑寂静之塔。现在这座小山上已经长满了几百年的大树,在树林中是六座寂静之塔。其中最大的一座,直径达九十米。周围有二道六米高的环形石砌围墙,仅有两扇铁门和外界相通。内墙里面有一口石砌的浅井,底部填满活性炭和石灰。寂静之塔和陈放尸体的无盖石棺的设计,使得丌鹰和其他食肉的猛禽能自由地接近尸体,尽快吃完尸肉。去尽尸肉的遗骨再收集在一起,堆放在寂静之塔中心的浅井里。这也是掮尸者的工作,因为只有掮尸者才能进入寂静之塔。遗骨在阳光照射下,风化成为粉末尘土。雨季来临时,浸泡遗骨粉未的雨水,经过活性炭和石灰层的过泸,从地底埋设的排水管道流入大海。 (海纳百川 )

    (海纳百川 )

    拜火教不用其它方法处理尸体的原因,是认为尸体太肮脏,火葬会污染火,水葬会污染水,土葬会污染大地。但用寂静之塔为中心处理尸体的方法,在今天已经变得愈来愈不可行,主要原因是印度次大陆丌鹰数目的急剧减少。从1985年到1999年间,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两种主要丌鹰,白背丌鹰和长咀丌鹰,总数锐减90%以上。孟买每座寂静之塔的围墙上,从前通常栖息着数以百计的丌鹰。一具尸体送进去,不到半个小时,全部尸肉就被吃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丌鹰的数目渐见减少。到上世纪未,已看不到丌鹰。代替丌鹰的是体型和食量都小了许多的鸢,清除尸肉的效率大打折扣。1999年底,孟买拜火教会向英国国家猛禽中心求助,要求代为繁殖和训练二百只丌鹰。鸟类学家评估後,认为至少需要三百只丌鹰,才能满足孟买一地的需要。但在印度次大陆数以百万计的丌鹰死亡的原因找到之前,投入区区几百只丌鹰有如在大海中倒进一杯水,效果短暂而有限。拜火教内部也出现了改革殡葬仪式的要求,并已设计出利用现代科技,又不违背拜火教教义的处理尸体的办法,只是教会和虔诚的信徒们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而已。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变异,使寂静之塔的废除已经是大势所趋,拜火教的特殊殡葬仪式不久将会进入历史的博物馆。 (海纳百川 )

    (海纳百川 )

    附注6:狗在拜火教中的特殊地位 (海纳百川 )

    拜火教认为狗是最神圣的动物,和人的地位几乎相等。其原因是古代游牧部落的生计依赖於放牧牛群和羊群,狗是牧人放牧时最忠心的助手。在圣典《阿维斯塔》Vendidad(律法)卷里有专门一章论述虐待和伤害狗,不给狗吃好的食物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依狗的品种,虐待程度的轻重,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另一章论述了殡葬时的各项细则,狗的尸体的处理和人的尸体的处理是放在一起讨论的。拜火教认为,狗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保护者,有驱赶邪恶精灵的能力。眼上有黑斑的四眼狗又比没有黑斑的狗神力更强。除了处理尸体时要求助於狗外,在其他一些宗教仪式中,也要用到狗。如信徒要成为一个教士,不仅要血统纯正,必须是世袭教士家族不出五代的父系成员,还要通过一系列宗教仪式,开始时是二次最高级别的净身仪式(bareshnum)。这种净身仪式每次长达九天九夜,每次都要有狗参予。被净化的人用手触摸狗的左耳,并为狗眼所凝视,是仪式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掮尸者家族的成员在初次参与和年老时不再参与掮尸工作时,也要通过这种高阶净身仪式。在现今的西方社会里,狗是超级宠物,是否和拜火教爱狗的古老传统有关,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海纳百川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