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幕后苏美


本站公告

    蒋介石和的决策往往依据美苏的变化而变化的。赫尔利作为总统私人代表的时候,罗斯福的扶蒋倾向还不明显,他仍然希望调动中国的一切力量结束对日战争,然而史迪威不久回国,在史蒋斗争中惨败,赫尔利开始致力于国共调停。罗斯福总统对国共态度的变化是相当微妙的。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国民党,正如斯诺在会见罗斯福后说:“罗斯福显然无意抛弃蒋介石政权----罗斯福可能想把中共当作对蒋介石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以促使他走向革新他的政权,成为统一、进步的中国的核心。”罗斯福对华政策长期以来比较灵活,尤其对中共方面,因为美国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约束中共,因而他自己对扶蒋反共也表现得较为谨慎。也认为:“罗斯福总统在当时,----为了美国的利益,他没有采取帮助国民党以武力进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赫尔利在其中的个人作用是相当大的。他在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说:“我接受的指示是要阻止国民党崩溃,扶持蒋介石的领导,统一中国的军队,并尽可能地协助政府实现开明化,创造有利于建立一个自由、统一、民主的中国的条件。”从言辞中可清晰看出赫尔利的立场,究竟有几分是罗斯福的本意,又有几分是他的发挥,确乎很难分辨。谢伟恩认为:“他(赫尔利)是一个既有魄力,又妄自尊大的人,他对其使命设想的极为广泛,声称拥有总统授予的最彻底的全权,并在那一极为微妙的对美国利益生死攸关的严峻形势中,撇开国务院而完全独立行事。”由于赫尔利的个人的主观倾向,他在向总统的汇报中存在不实之处,比如他将谈判失败推到中共的身上,他说:“它(国民党)给了共产党想要的东西,但却没有要求共产党听从国民政府的指挥,这一点我在五点协议中提出过,因此在政府改革期间和之后,都仍然存在共产党武装发动内战的威胁。”中共在他的眼里成了阻碍统一,挑起内战的一方。这样混淆是非的言论对罗斯福的决策起到了一些消极作用。另有很重要的一点,罗斯福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对赫尔利的干涉很少,存在客观的原因,二战胜利后,罗斯福忙于欧洲战场,无暇顾及赫尔利,而且体力疲惫的罗斯福做出的判断很值得怀疑。《病夫治国》中就十分尖锐地指出“他那是在对外政治方面已经忙于看法了,只有几条模糊的建立在幻觉之上的行动原则。”而美国在华代表赫尔利个人,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压制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赫尔利只是让中共单方面的让步,不肯向蒋介石施加压力,劝其退步,所以谈判失败也是意料中的事。共产党主张的意识形态也成为中共与美合作的障碍,互相都不够信任。自从苏联十月革命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一直被美国政府看作是苏共在中国的代理人,受到美国的排斥,而国民党往往以反对共产主义博得美国的支持。赫尔利政策带来的客观效果是中国内战的爆发。虽然美国和苏联一样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范宣德曾直言不讳的说:“干涉中国内战蒋得不偿失,卷入中国内战给我们造成严重困难,而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罗斯福在世时极力地调解国共,就是为了避免内战。戴维斯说:“是赫尔利使自己和美国政府越来越深入地卷入蒋和共产党之间的生死斗争。”赫尔利助长了蒋介石的内战倾向,美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由“友邦”变为“内战凶手”。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非常明白,假如没有美国的运输机和军舰,替中国政府把军队运到华北和东北,即使中共要打内战,也是没有对手的。假如没有美国庞大的剩余军火接济中国政府,既是中国内战发生,也不会象今天这样残酷。假如没有美国一面倒的所谓调停,则中国内战的双方,也会找到和平方法的。”美国选择了错误的路线,适得其反地卷入了中国内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美国一向以天赋使命而自居,向全球推广它的民主和自由。虽然美国采取种种方式力促“中国政府开明化”,加强民主程序,规定个人基本权利,建立一个自由、统一、民主的中国。但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扶蒋反共政策只能使蒋介石在独裁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国的理想主义目标变得遥遥无期。“美国对华关系往往是混乱和自相矛盾的。政策方面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利益的迥异和两国之间肤浅的相互理解。”“从中美之间的交往之初,彼此之间就有误解,这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根本的差异。彼此之间都用自己的标准和价值来看待对方的道德和进步。”国共是战是和,美国和苏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出兵,但它出了飞机、大炮、武器弹药;而苏联却没有象美国那样表露,但所起的作用也不能说是次要。蒋介石和多多少少都要看苏美两国的脸色行事,否则都下不了决心,决策也难以一贯到底。苏联的统帅斯大林起初希望看到以蒋介石为核心的“联合政府”。他两次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谈话,称蒋介石是“无私的”,是“爱国者”,但应在政治上对中共让步,以求得军令的统一。斯大林还表示,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苏联人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帮助中国共产党人。显然,斯大林认为在中国出现的应该是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联合政府。不过,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中共相信“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一定要来的”,不相信莫斯科会“承认蒋介石是中国唯一的领袖”。显然,中共的战略是利用苏联出兵和日本投降造成的权力真空,控制广大的原日伪占领区,准备夺取中国的半壁河山。远在大后方的蒋介石对突变的形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然而,就在中共积极部署,准备夺取华东、华北、西北、东北大部分地方政权的关键时刻,莫斯科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指出:中国不能打内战,否则中华民族就有被毁灭的危险,应赴重庆进行和谈。在斯大林看来,倘若中共拒不和谈而坚持武装夺取的方针,必将导致远东局势的紧张。斯大林不相信中共的军事实力,也不了解中共的最终目标,但他知道一点:无论中国内战结局如何,都会破坏业已签订且为莫斯科得意的中苏同盟条约及苏美共同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从而给苏联在远东的安全和利益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中共必须象西欧各国共产党一样,在蒋介石领导的“联合政府”框架内寻求和平与稳定。对于来自莫斯科的“国际援助”,中共固然没有抱多大希望,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斯大林会下一道:“不准革命”的禁令,这不啻向头上泼了一盆冷冰冰的冰水,中共不得不改弦更张。战略方针出现如此急转弯,是需要给全党和全军一个交代的,原因主要是苏联表明了态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枣园召开扩大会议,分析了战后进入和平阶段的两种情况后指出,由于得不到苏联的帮助,只能在得不到大城市的情况下进入和平阶段。至于苏联为什么不能帮助中共,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解释说,美苏需要实现国际和平,“苏如助我,美必助蒋,大战即爆发。”已经看出,中国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并断定苏联进军中国的区域大概会限定在东北三省。所以,中共在关内的一切军事行动都不会得到苏联的帮助,出路只有一条:在全国范围内大体要走法国的路,即资产阶级领导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而在中国,联合政府的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目前“我们还是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要砍头”,将来再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看来,中共不得不走这条弯路了。幸而,斯大林并不想强迫中共接受某种具体做法,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留下了充分的回旋余地。毕竟,提出“联合政府”政策只是一种手段,就目的而言,有一点莫斯科与延安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保证对中国东北的控制。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消灭日本关东军,其主要目的是使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和东方安全屏障。作为签署中苏条约的对应条件,斯大林向美国人和蒋介石许诺,东北的行政权将交给国民政府,而苏军在三个月内撤离中国,希望以此换取中国政府的对苏友好立场。但是,无论从意识形态出发还是着眼于地缘政治,斯大林对蒋介石及其支持者美国,既不放心也不信任。所以,苏联不能把对东北的控制完全寄托在已经公开表明的既定政策上,而要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掌握东北,唯一的办法就是借中共的力量来控制国民党行政当局对东北的接管进程和实际结果。就苏联对中国以及东北采取的政策而言,国民政府的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可算一语中的:“苏联只要看见中国有联合政府,一切便好谈。”最初,斯大林在国共之间所采取的左右逢源的立场,与中共逐步确立的独占东北的战略实有些不合拍,以致一度引起的失望和不满。不过,国际局势的变化最终还是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由于得知东北的行政权将交给国民党,中共中央还在犹豫是否派大部队抢占东北。但中共中央很快就想出了对策,中苏条约中明确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中共军队突然大量出现在东北,一时搞得苏军不知所措。问题的症结在于,由于莫斯科采取的模糊政策,苏联军人和中共领导人最初都没有搞清楚,而他们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在公开场面上,苏联明确表示:苏联撤离中国前,国共军队均不得进入东北;但私下应允,如果不用八路军名义,不公开与苏军接洽,苏军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控制东北问题上,斯大林最大的担忧在于美国渗透到苏联的势力范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援助下不断接近和开进东北,莫斯科的担忧越来越加重,态度也越来越明朗。中国政府的第一批军队将在数日内乘坐美国军舰抵达大连。这如何不让斯大林心急?他既然认定国民党是美国人的傀儡,那么,要遏制第三国势力进入东北,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斯大林对华政策的根本目标是确保苏联在东北的独占地位,这就是说,是否援助中共,如何援助中共,完全取决于形势是否对苏联实现其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有利。莫斯科在撤军的最后时刻采取了两面手法。这边是苏联政府答复国民政府,可先行通知各地撤兵日期,并协助中国接防部队;那边是苏军代表接连通知中共东北局,请中共军队立即前进到近郊待机,并入市侦察,以便届时就近占领。二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确实是多变的,不确定的。这就取决于美苏之间本质上的不信任状态,影响了苏联对国共两方的立场,而国共之间的生死对立又反过来制约着美苏关系的发展。一方面,如果战后美苏之间存在真诚的合作,那么它们是有能力制止中国内战爆发的。另一方面,中国内战的爆发及其延续,无疑成为美苏之间进行全面冷战的奠基石,也是冷战亚洲的预演。和蒋介石都相信,同两个大国中的一个结盟,并不意味一定要同另一个对抗。中国内战的战火就这样若隐若现地燃烧起来!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