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出海打渔


本站公告

    到过海边的人,很多人会看见渔民们出海打渔的情景。他们出海打渔前,都需先修补好渔船和渔网,然后到妈祖庙里上一柱香,然后扬帆启航。人生也是如此,凡是有志之青年,当要踏上征途时,必要做一番的准备,然后选定目标,勇往向前。蒋介石的人生之路向何处去呢?这要看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事造英雄么!蒋介石七岁那年,中国被日本打败。1895年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被迫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那时侯,溪口人谈论的问题大多集中于中国的动乱。蒋介石常常可以听到周围人的谈论,由清王朝带来的这一新的奇耻大辱。这种谈论本身可能并不会缔造出民族领袖来,但它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意志。就连清朝统治者此时也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倒霉的光绪帝在激进的改良派康有为的引导下,发动了“百日维新”,这使他得罪了官僚集团和令人畏惧的西太后,还没等他把事情办完,西太后就把自己的皇帝监禁起来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明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写了一本具有爆炸性的小册子《劝学篇》,该书出人意料地销售了一百万册,其主旨是要求国人勿忘中国所遭受的如土耳其一样的耻辱,勿忘要和日本一样的革新。位于东亚的中国,当**时的确和位于欧洲东端的土耳其一样----是个病夫。在溪口,识字的人不仅自己看《劝学篇》,而且还将它读给不识字的人听。眼看列强的劫掠接踵而至,义和团运动成了中国对所面临的局势的绝望的回答。蒋介石调皮捣蛋,不会潜心去阅读什么《劝学篇》,但听得多了,多少在脑海里积存些耻辱的记忆。青年时代的蒋介石,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孙子兵法》,另有蒋介石深为敬仰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学者王阳明的书,王阳明是明朝的一位学者兼政治家。后来蒋介石流落到台湾,还将一座草山重新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缅怀。对青年蒋介石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他的中学老师顾清廉,他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孙中山和即将爆发的革命情况讲述给他。这个时期蒋介石形成了一个怪癖:他每天都起得很早,起床后就在卧室前的阳台上,笔笔直直地一站就是半个小时,双唇紧闭,双臂紧抱胸前。他思想着,中国正需要有抱负的青年。现在的他需要拿出实际行动来,需要去冒险,需要去争取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他选择东京作为开始学习的首选,是因为日本首都是当时世界所公认的军事艺术中心。另有一个原因是,当时在东京有许多流落东洋的中国革命者,他有机会去结识他们。蒋介石拿定主意东渡求学。1905年,日本仍和沙俄战得不可开交,他的亲朋好友们都费尽心机劝他放弃这傻念头。可他是个既拿定主意就不轻易改变的人。他一声不响,也不以他们争辩,操起剪刀“咔嚓”一声剪掉了脑后的辨子。任何争辩在这一声里失去意义。因为在当时,任何青年只要剪了辨子,就会被别人拒之门外。蒋介石的这一举动,无声地告诉大家,他已铁了心东渡求学,不可动摇。蒋介石此举,能冷静对待的只有他母亲。这位中国农村妇女不会头发长见识短,她心里明白,子女长大成人,不能用狭隘的思想去束缚他们。她要让儿子出去闯荡,见识见识山外面的世界。蒋介石要远渡东洋求学,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他的母亲还是努力筹措了一笔路费送儿子上路。她的确是位伟大的母亲远见卓识。蒋介石乘船东渡日本,可是这首次东渡却有点虎头蛇尾。帝国军官学校没有革命的落脚之地拒绝接纳他们。这些学校和中国的军机处有个协议:中国来的学生只有属于清政府推荐的才准予注册入学。尽管如此,对蒋介石来说这次东渡并没有白费,因为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在东京结识了后来成为他革命的良师益友的陈其美----人们通常把他看作孙中山的最有才华的早期追随者。蒋介石的母亲是个开明的人,她没有因为儿子在东京求学未果而责备他----她认为既然东京五容身之地,就该早日回国,另寻他路,别误前程。于是她假借家中件不可推托的事----以此为借口催他回家。蒋介石到底是个孝子,他于当年冬天返回了家乡。蒋介石开始接受军事教育了,但却是在中国,而不是在日本。1906年,尽管有段日子他曾抱病在身,但他还是通过了竞争激烈的考试,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浙江报考者有一千多人,只考中60人,他是这60人中的一个。但是有两件事对他不利:他是汉人而非满族人;另外他留着短发。在革命前的中国,这就会被认为是对帝国的蔑视,招致叛逆的嫌疑----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危险思想的人物。学校里的教员大多是日本人。由于他们国家刚刚打败沙皇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早些时候还战胜了中国军队,所以他们个个都显得趾高气扬,毫不掩饰对中国人的蔑视。有一次上卫生课,日本教员拿出一个土块,将它比作中国,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脸上都露出迷惑不解的神色,这个教员解释道:“中国有四亿人,而他手中的那个土块正好有四亿个微生物。”讲到这,蒋介石胸中徒然升起一股怒火,他不顾军纪走上前去,把那土块一下子掰成差不多大小的八块,两眼怒视教员问道:“日本有五千万人,是否也像五千万个微生物,寄生在这土块的八分之一中?”教员被问得哑口无言,可不一会儿,他用手指着蒋介石剪去了辫子的头威胁他说道:“你是革命分子!”蒋介石答道:“先回答我说的对不对,请别把问题岔开。”在军校,是绝不允许学员这么做的。对蒋介石来说,他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他可能因此而被军校赶出来;还有可能被秘密逮捕。但蒋介石相当走运,他被召到校长办公室,校长觉得他这么干有他自己的理由,只是严厉训斥了他一顿,并不深究,这件事就这么了结了。保定军官学校是蒋介石人生路上的一个起点。到了年终,军校要选送一批学生去日本深造,蒋介石懂日语,得了便宜,顺利地被选中了。1907年春,他注册进入东京振武学堂。在这段时间,他的同学们觉得他对人虽然彬彬有礼,但很冷淡,他对同学间的友谊并不太在意,常常对别人的友好表示无动于衷,这使他不太受人欢迎,他的同学们认为他傲慢。不过他对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张群----他是蒋介石当时的同学,并赢得蒋介石的终生信赖。除了蒋夫人和蒋经国之外,张群要算蒋介石最亲密的知己了。当时的学习生活比他想象的还要艰苦,甚至超过他在母亲寡居时所受的困苦。一日三餐很是简单:每顿一碗米饭,加上几小片鱼和一小盘萝卜,他强迫自己把分到的这点东西凑合着吃下,由此他渐渐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并终身如此。这里的生活简朴,但还是有所收获。在东京,由于陈其美的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而且能够听到孙中山开会时的演讲。后来陈其美向孙中山引见了蒋介石。孙中山对蒋介石的第一印象很深。他对陈其美说:“这个人将成为革命的中坚,我们的革命运动需要这样的人。1909年11月底,蒋介石从军校毕业了,下一步是上正规的军事大学,但在此之前军校学员得去体验一下最低级的军人生活,看看能否受得住艰苦生活的考验。这种生活开始了。一个凛冽的早晨,蒋介石站到驻扎在高田的野战炮兵第十九联队队长日奉大佐面前:“啪”一个立正,打了个敬礼,他们的顶头上司是“大胡子将军”长冈外史。整个冬季,蒋介石每亮前三小时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喂自己的马,然后上早操,他整天都户外,晚上通常要干奴仆般的苦活。后来蒋介石对他在日本这几年的生活只字不提。这些活是规定死了的,非干不可,他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的中国同学往来,但一旦和他们聊起来,他总要说些“上战场比这要苦得多,没有人不可忍耐之事,习惯成自然嘛”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很奇怪,蒋介石似乎并没有给他的日本长官们留下什么印象。他们绝没想到他会干成什么大事。几年以后的1929年,这时的蒋介石已经出名了。长冈外史冥思苦想试图找到蒋介石成功的秘密,最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无奈之下,勉强下个结论:忠心耿耿和知恩必报是蒋介石成功的秘诀。蒋介石的东洋之行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这次出海打渔有无收获呢?有的,除了得到军事本领之外,最大的收获在于:他得到了同学张群,良师益友陈其美,还有领袖孙中山的赏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