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嬴渠梁是在收到基本收复河西地方的捷报的同时得知景监“不幸死于乱军”的。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他相信两点:一,如果景监出手,决不会反而被对方杀死,哪怕对方是领着千军万马的卫鞅;二,即便以死相逼,景监也决不会泄漏半个字。可是,这两点并不足以推断出哪怕只是大概的真像,这两点也远不足以让他对卫鞅做出有充分把握的应对。他曾因为卫鞅的机敏精干而自感愚顿,也曾因为卫鞅的激进孟浪而尴尬无措,更无数次因为卫鞅的狂傲残暴而心惊胆寒,可那一切都不能让他生出真正的忌惮。而这回,他平生第一次打心眼儿里怕见到卫鞅,打心眼儿里希望卫鞅能糊涂一点儿,迟钝一点儿,宽容一点儿。
其实,卫鞅的心里比秦伯更不安--如果配合作战,景监会一开始就跟来。如果不是配合作战,那么他又来干什么呢?骨子里,他隐约觉得秦伯已经开始不信任自己,已经开始另做打算了。那样的话,“愿以国赠”的话就是致命的试探,就是秦伯向他发出的宣战!他这样告诉被俘后明确表示愿意做他的门客的魏公子?。对方告诉他:似他这样不则手段,任谁都不敢完完全全予以信任和依托。今日才疑,已是大大的宽厚了。他又在私底下祭奠景监时对着灵位倾诉:景公啊,卫鞅对不起您。您能给我些启示吗,就像多年前在魏国公叔痤门下时那样……您到底干什么来了,是来杀卫鞅的吗?您舍得杀卫鞅吗??你可曾想过会死在卫鞅手里吗???
魏国来乞和了。割让了秦军此役占领的所有土地,把国都都迁到大梁去了。嬴渠梁卫鞅君臣为此欢喜,也为此忙碌开来。他们一直没单独见面。直到忙得告一段落,秦伯在朝会上正式将商地、於地等十五邑分封给卫鞅,并授号“商君”之后,才再次单独召见了已经可以称为“商鞅”的大良造。
他说:卿与秦有齐天之功,屈踞商、於,寡人实在不忍,然碍于宗室臣工之谏,也只得暂时如此,望卿体谅。
商鞅:臣曾语景公灵前,区区卫鞅,萦萦一身,何德以入政,何能以相国,何功于君上,何劳于万民。今枉得封赏,已不堪承受,安有他想。
秦伯:爱卿言过矣。寡人说过,愿以国赠卿,不可食言啊,只是时机尚未到矣。
商鞅:君上切莫再言此!臣入秦为政,变法图新,征城掠地,只为遂毕生所志,报知遇之恩,绝无贪功沽名之心,更无望财谋权之意。但求上报君上,下慰志愿,则纵死无悔。本欲再助君上成就称霸大业,却实不敢受君上之言。今即请辞一切封赏及官职,允臣闲游天下,安渡余生。肺腑昭昭,神鬼可鉴,盼君上明察……
话说到这份儿上,真心也好,试探也好,都只能打住了。秦伯嬴渠梁自此没再提过禅位的话。当然,也像所有正常人一样没有公开宣称“寡人撤消禅位予商鞅的动议”。在他心里,这件事结束了。一切又都恢复正常了。
想必在商鞅的心里,禅位的事其实也就此结束了。所以,他依然丝帛加身,美女在抱,高车骏马,暴土扬烟;也依然坚决地、不讲情面地执行新法,依然不停地签署征地征兵令、连坐制裁令、砍头腰斩令。再次征伐魏国、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战役主帅被指定为别人之后,他不但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避讳消沉,倒反而更加骄奢狂傲、目中无人。历历可数的几个还算有走动的臣僚私下提醒说:君上已经不信任商君了,该自察进退啊。又劝谏说:您于国家的作为,不管怎么说都还可以算是为君上着想;可视百官如无物,行骄嗜奢,总是一付舍我其谁的架势,会令人心生怨恨,万一君上真的是不信任您了,又或是一旦死去,您就危险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