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京考,通过这一形式基本上肃清了朝内的异己势力,同时也提拔了大量的人才,他在朝廷的地位渐渐稳定了下来,忐忑不安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了许多。刘显在四川平乱成功,一举消灭所有的匪徒,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件事对张巨正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使他的政权在朝廷更稳如磐石。力主出兵也见证了他决策的正确,战争的胜利消息传来,张巨正和谭纶紧张地脸色缓和下来。平叛成功的捷报,朝野上下一片轰动,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百官的心情各异,表情不同,主战派当然欢欣鼓舞,曾经与刘显立下军令状的兵部尚书谭纶更是欣喜若狂,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连续上本启奏万历皇帝,为刘显请功讨封。主张招安的大臣们觉得脸上无光,无话可说,坚决反对出兵的礼部尚书觉得脸上挂不住,不顾张巨正的再三挽留毅然辞职而去。其他主张招安的各级官员,羞愧难当,见他也不责怪并不追究,也就不再作声,保持沉默。面对胜利,张巨正也以沉默来宣告胜利,以宽宏之心,容人之量,悄无声响地处理了这件事情。过了好长时间,大家的###之心才平静下来,京城上下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回忆着这件事情的前前后后,觉得世事艰难,当家作主真是不易啊!平定四川少数民族的叛乱固然巩固了政权,对政治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付出了巨额的成本,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一年来,为了保证刘显的成功,保证后方的粮草供应,朝廷的户部几乎就是为刘显而设立的,国库就是刘显的库房,想要什么就供应什么,想要多少就供应多少,这场平定叛乱的成功可以说是举了全国之力。因此,朝廷的其他事情都停了下了,该办的事情因为没有钱而暂时搁置下来,官员有时连俸禄都开不出来,为此,没少受大臣们的责难和非议。战争胜利了,国库却空虚了。不过!还好,艰难的日子毕竟顶了过来,好歹算熬了过去了,一切都成为过去。战争期间,全国上下都在支援前线,整个朝廷都在节衣缩食,大家的生活都很艰难,也就没有什么怨言。现在战争结束了,就不能再让大家再过苦日子了,长此以往,这个宰相就不要再当了,只有让贤好了。所以,当别人为胜利而欢呼的时候,这位丞相就在考虑下一步的工作了。
实行考成法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处于战争状态考核的效果不是那么地明显,这项改革需要长时间的实行才能发挥其作用,显示其效果。
张巨正开始讨厌那些只会游手好闲,对于朝廷的事情不是认真去做,动孰发一通不负责任的议论甚至横加攻击的人。刘显出征一事,就横加指责,战场上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上纲上线,无限夸大。他们从来不脚踏实地的工作,认认真真的干事情,只会在暗地里琢磨人。这种清议之风必须加以制止,否则朝野内外均是夸夸其谈之徒,国家大事由谁来执行,复兴大业由谁来完成。大家都不做认真工作都去夸夸其谈,谁来保家卫国,谁来为国家的事情奔忙,大量的具体工作由谁来完成。难怪朝廷上下的公文都在公费旅行,从没有人去认真落实,脚踏踏实地苦干,造成大量的废纸政令,全部来自夸夸其谈之风,来自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家。
教育为本,这些风气的形成与教育体制是密切相连的。正是这种浮夸的教学体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空想家。按照明朝的学制,南北两京均设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这些学生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学生进入国子监学习。这些在校学生被称为监生,目的是为将来的官场输送人才,培养各级官员。监生又分为官生和民生两种:官生是仕官的子弟入监或皇帝恩批的学生;民生为从各地推荐上来的学生或落第的举子。地方各州府县均设有这类的学校,都有一定的员额。这些监生国家每年要拿出一定的银两供养,并免除三人的税负徭役。南北两京的国子监均由中央财政来负担,因为人数少,还没有给财政带来太大的负担。地方的学校就不同了,由于人数众多,给本来就拮据的地方财政带来很大的包袱。各级财政不堪重负,尤其在举国为艰,财政极度困难之时,更显得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而这些生员没有定制,由地方官员来制定,由于长期的积淀,数量庞大,人数众多。生员一旦入监,国家要每月每人都要一定的米油供应,还有一定数量的肉食补助,除了要免除本人的赋税徭役,还要免除其家庭三人的赋税徭役。这些生员最终能考上进士做官的毕竟是凤毛麟角,没有考中的生员一生一世就要由国家负担起来,不用参加任何劳动。这些生员由于衣食无忧,不为俗事烦恼,生活过的非常逍遥自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是好好学习,而是无事生非,每遇国家大事就会不负责任的聚众空谈、议论,还有的生员与官僚勾结参与朝廷的###,成为地方的一大祸害。由于监生人数众多,形成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对朝廷来说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张巨正是个实干家,要实施改革,推行新政,他担负着国家兴亡的大任,最不喜欢的是空谈。大权在握的他,绝对不能容###这股势力的存在。接手首辅位置的前两年,虽对空谈之风深恶痛绝想悉数铲除,但是前方战事吃紧,政务繁多,根本腾不出手来。如今内乱已平,国事稍安,政局已稳,就想借此时机,对教育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铲除深恶痛绝的学霸。这样,既避免了空议之风,又为各级财政减轻一些负担。
从穆宗驾崩后,张居正为调教小皇帝定下的例行廷讲刚结束,便开始了例行的廷议。这既是张居正培养万历的一个举措,又是讨论、研究国家大事的一次重要会议。和大臣们同堂议事,由于张居正的长期坚持使小皇帝养成了习惯。可以借这个机会,将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者未处理完的朝政向前辈们请教。借以学习执政的经验,为将来亲政作准备,在实践中培养他的各种能力。
廷讲结束后,文武百官没有离开继续参加廷议。张居正上前一步,说道:“皇上!两年前,臣让吏部对各地的学官进行考核,对不称职者禀报皇上给予废除,如今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并无任何收效。臣请制定各省学官指数,确定监生的人数,控制学员人数,减轻财政的负担,制止生员们的空议之风,让他们好好的学习,少给朝廷制造麻烦。他们在外边经常闹事,无端的攻击朝政甚至对大臣进行人身攻击。此事关系重大,如不加以解决,空议之风就刹不住,对国家的建设,对各项改革事业都是极为不利的,此乃当务之急也,望皇帝明断。”
万历平时也十分反感这些生员,他们吃着国家的俸禄,满口孔孟之道,仁义道德,一味唱高调,空议论,处处站在个人的角度,不考虑国情民意。如今国力空虚,前方打仗,万民疲惫,还要养活这些不干正事,处处找麻烦的书生,国家财政也实在担不起呀!老百姓负担实在太重了。在国家动荡,财政空虚,民不聊生之时,这个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个别监生还凭借特权,经常胁迫官员,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甚至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们平时的日子过得十分逍遥自在,像神仙般快活潇洒;国家有事,从不替国家着想,而是聚众生事,空谈非议。监生虽然还不是官员,但人数众多,社会地位很高,参与朝廷的###,推波助澜,造谣生事,成为反对改革的急先锋和吹鼓手。经常聚众借讲学之名,对朝政品头论足,肆意攻击,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成为国家和地方的一大祸害。
“我以为是什么大事哪?不就是整顿学政吗,你们放心去做就是了!”小皇帝不在意说。
张居正:“是的!皇上。但这些生员不可小瞧,他们聚众演讲,攻击朝廷,经常给国家帮倒忙。如果裁撤,必定会聚众闹事,臣担心会被人利用。裁撤生员会给国家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农民也会因此减轻一些负担,势在必行的。臣恳请皇帝下旨,从整顿学政开始,节约一切不必要开支,已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皇帝说:“朕知道了!你就放手去干吧!就由冯公公替朕拟旨吧。”
司礼监大太监冯宝答应一声,动手拟旨。
这时,有人开口了。大家放眼望去,是吏部尚书张显。前两年,被张居正从户部侍郎的位置上提拔上来,是首辅的亲信大员。他向小皇帝叩拜后,站起来说:“汰减生员之事,臣以为不可行,奏请皇上慎重。”张居正以为张翰会站在自己一边,没想到却在这样的场合公然唱反调,大吃了一惊。张显装作没看见,继续说:“首辅大人所言,臣以为万万不可实施。大明朝自建国以来二百多年,科举取士,开设学府,赡养生员,这是祖制所定,臣以为万万改不得。如今民众愚昧,缺少教化,办学正是教化民众的很好方式,裁减生员,有背圣贤的教诲,会得罪圣贤,违背祖制的。”
张居正有点不高兴,十分伤心,对皇帝说:“臣年轻的时候,见了提学官都十分敬重。他们大都是名流,有真才实学,知道自重。现在的学府人员众多,大多是滥盂充数,有没有学问都在里面,白白耗费老百姓的血汗钱。况且圣人在世时,从未有向国家要过俸禄,让国家白养活他。“考成法”实行两年多了,吏部没有废黔一人,没有真正实施过这项改革。官员们都怕生员人数众多,言语可畏,怕坏了自己的名声,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拖着不管。养如此众多的生员,利小于弊,不除弊何以兴利,难道要除利兴敝吗!吃都吃穷了,国家何时才能兴旺起来。”
张显并不是与张居正对着干,对恩师十分的敬重,如没有恩师的提拔重用就不会走向今天位置。他一心为国,不考虑个人得失,裁减生员之事得罪的是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甚至整个统治阶级,产生的后果很严重。怕恩师遭到众人的诽谤,怕他吃亏故意唱反调,给他提个醒,也为自己少一点麻烦,因为这些事情是有吏部来完成的,作为吏部尚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
万历接话道:“先帝在世时,曾有裁减生员之命但被大臣们阻止了,都说有违祖制,怕得罪圣贤。族制是谁定的,为什么制定,是因事而定,因需而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事情的变化而变化。孔孟虽为圣贤,孔子曾为和田吏,孟子也道经役义也。孔孟之道,对朝廷没有提出过米粮要求,也没有向朝廷提出减免徭役之苦。先生提出此富国节约之策,大家都应该支持才对。你们为什么要反对呢?这几年战争不断,致使国库空虚,人民苦不堪言。这帮书生只会胡说空议论,为国家、为人民着想过一点没有?什么得罪圣贤?圣贤要是看到这些学生这副嘴脸非气过去不可。这件事就这样定下了,各位有议论,有反对意见,以后写成奏折或面奏于朕。今天就议到这里,要是没有别的事就请告退吧。”
看着大臣们山呼后,他慢慢的离开了龙椅,看着张居正日渐消瘦的背影眼圈有点湿润了。才短短的几年时间,张居正变得苍老许多了,憔悴了许多,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大明帝国每天有多少事,要他来处理啊!千头万绪,一团乱麻,理都理不清。他从内心感激这位丞相,如果没有他苦心经营,那有大明国的今天,更没有朱翎均的今天。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呀!他盼着快快长大,盼着早点亲政,那时丞相就不用这么辛苦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