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眼线的来由


本站公告

    “噗!”于言之说完,端起茶来刚喝了一口,就听到了于志宁这么劲爆的话来,嘴里的茶水瞬间就喷了出来,呛的他连连咳嗽。好不容易平静过来,顾不得难受就问道:“爷爷,你刚才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于志宁慢悠悠的张口道:“我说,这件事情我知道!”

    于言之傻眼了,他愣愣的看着于志宁,好半天才道:“爷爷,你……你说你知道?”

    “嗯!”于志宁笑眯眯的点头,见于言之一副傻傻的样子,忍不住笑道:“怎么?觉得奇怪,我怎么会知道是么?”

    于言之慢慢从惊讶中平复过来,脸色恢复了正常,道:“是,我是有些奇怪,爷爷你是怎么知道的?”

    于志宁摆摆手道:“不只我们家有,你知道么,几乎所有四品以上的京官家里,都有皇上的眼线,咱们家当然不例外。”

    “什么?”于言之又听到了一个劲爆消息。所有四品以上的京官?皇帝居然有这么多的眼线?

    于志宁笑眯眯的,似乎刚才说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一样,他笑道:“其实言儿你不必惊讶,这个说起来早就有了,因为这是我向皇上建议,然后施行的。”

    在于言之极度不解的眼光中,于志宁的脸色转为严肃,道:“这件事情说来就话长了……”接着就给于言之讲起了这件事的始末来由。

    于言之这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原来当初先皇太宗在临终之前将高宗皇帝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就造成了他们手掌大权,虽然朝中此时有侍中和中书令等一堆高官,但实际大权还是掌握在长孙无忌手里。

    此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同心辅政,李治为人比较仁弱,这几个老臣还是坚持原来贞观时的做法,所以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形式慢慢的就有了变化,褚遂良在得到这样的地位之后,也开始骄横起来。永徽元年十一月,监察御史韦思谦上奏疏弹劾宰相褚遂良,说他强行低价购买中书省职员的土地。大理寺少卿张睿册见状,自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拍褚遂良马屁的机会,跳出来为褚遂良辩解,说他是依照估定价格购买的,没有罪。

    韦思谦义正词严地驳斥他:“那种官方的估定价格,是国家需要征地时才用的,所以是很低的。私人之间的交易,怎么能够按照那种价格标准呢?张睿册利用职务之便舞弊,附和大臣,欺罔皇上,按其罪行应当处死。”当天,长孙无忌在无奈之下以朝廷的名义将褚遂良降职为同州刺史,将张睿册降为遁州刺史。褚遂良虽然被贬,但还在陕西境内任职,明显就能看出来朝廷有随时召回他的打算。

    这时高宗似乎对长孙无忌的专权有点不舒服了,外界的一些关于皇权被窃、长孙专权的传言他也不可能听不到,所以,高宗有些不满足于当个没有实权的天子。他也试图在朝中的关键位置上开始安插自己的亲信大臣了。

    永徽二年正月十一日,高宗任命黄门侍郎宇文节、中书侍郎柳?二人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实职宰相。柳?是王皇后的舅舅,自然是高宗想扶持的自己的外戚,至于宇文节,也不是长孙无忌一党。

    而自己的爷爷于志宁是当初的东宫旧人,所以永徽二年八月初八,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张行成为右仆射,都仍是同中书门下三品,高季辅为侍中。但是,这些人位高而权轻,都无法也不敢和长孙无忌抗衡,并不能起到牵制长孙无忌的作用。众大臣在议事的时候,还是要看着长孙无忌的脸色表态,那个老奸巨猾的李?,目前也不出头招惹是非,所以,朝中意见经常是一边倒。

    高宗对这种情况不会没有觉察,一次,他对宰相暗示了一些不满:“听说你们议事的时候,官员们还要互相观察脸色行事,所以大多数不能做到集思广益和完全公正。”

    长孙无忌答道:“这种情况不能说没有,但绝对不至于到徇情枉法的地步。就是陛下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也会稍稍地考虑一些人际关系因素吧。”

    以长孙无忌在权力场上几十年的阅历,不可能看不出外甥人事安排的用意,也不可能听不出来外甥的弦外之音。但估计他是太没把这个外甥放在心上了,一点也没有收敛。

    第二年春天,长孙无忌把同州刺史褚遂良调回朝中,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履行宰相职责;接着又任命自己的亲戚、兵部侍郎韩瑗代理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也是实职宰相,这样长孙无忌的势力就更加稳固。

    褚遂良回到宰相职位上之后,自然不会忘了那个弹劾自己出京的韦思谦,找了个机会,把他斥逐出京,去担任清水县令。

    连皇帝和李?都让长孙无忌三分,新任的宰相柳?当然不敢和这样的权臣叫板,同时他自知自己之所以能坐到宰相的高位,都是因为自己是皇后的舅舅。皇后的位子稳固他的位子就稳固,皇后要是失宠,他的官位就不保。

    现在的情况是,王皇后没有为高宗生儿子,这随时都可能成为皇后宝座坍塌的诱因。于是柳?建议皇后认养李治某个妃子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皇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就开始选择认养对象,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高宗的长子李忠的身上。

    李忠出生在唐高宗刚成为太子之时,因生母刘氏出身低微,根本无望成为太子。如果皇后能拉他这一把,把他立成太子,他肯定会感激和亲善皇后。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大家当然都愿意,一拍即合,然后皇后就向高宗提出立李忠为太子。

    同时韩瑗在外面向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等人频频暗示,让他们向高宗请求立李忠。柳?本来就没有和长孙无忌对着干,他不敢、也没有那个条件,所以和几个重臣的关系还不错。长孙无忌也觉得自己没必要逆着王皇后行事,也乐得上奏做个顺水人情,同时谋个拥立之功。

    高宗接到他们的上奏之后,觉得事无不妥,就依他们所奏,于永徽三年七月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同时还任命老爷子于志宁兼任太子少师,张行成兼任太子少傅,高季辅兼任太子少保。这下子,柳?和王皇后总算舒了一口气。

    这时候长孙无忌的骄狂也已经是溢于言表了:一天,他宴请朝中的一些高官,酒酣耳热之际环顾同僚说:“我本来没什么才能,但是我运气好,机缘巧合位极人臣。大家说一下,我的富贵程度和隋朝的越公杨素相比如何?”

    有的人不回答,有人拍马屁说超过杨素。长孙无忌听后徐徐说道:“我只有一点比不上杨素,就是他富贵的时候年纪大,我富贵的时候年纪比他轻!”其志满意得、富贵傲人的骄态,跃然纸上,隐隐已有侵凌主上之威。

    而此时于志宁身为太子少师,自然是和皇后一脉走的更近些,高宗皇帝就比较信任他一些,在他面前的话说的就比较没有顾忌,几次都表示出了对长孙无忌等人的不满。于志宁很明白高宗的意思,但是也不敢明着和长孙无忌等人对着干,于是就建议皇帝,在四品以上京官家中都安插一些探子,这样就可以掌握京官重臣们的动向和言谈,也就更方便控制了。

    于言之听完,长长的呼出一口气,他这才明白,原来朝廷上面的事情是这么的错综复杂,简直就是一团乱麻,听着都觉得头大了。但是他也终于明白了一点,自家老爷子其实一开始就不能算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他在朝廷上表示中立,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作为皇帝的心腹而已,自己当初给老爷子说的那一番不要站在长孙无忌一边的话,老爷子看似听得认真,实际上根本就是在偷笑吧。

    想到这儿,于言之恶狠狠的看着于志宁,问道:“爷爷,当初我在老家给你说那一番话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把这些告诉我呢?你根本就是在看我的笑话是不是。”

    “咳!咳!”于志宁没想到自家孙子会这么直接了当的问话,一下子有些措手不及,只得尴尬的干咳两声,道:“这个么,言儿你误会了,我当时也是想看看我的好孙子在朝廷政事上面的天赋啊,呵呵。”

    于言之很是直接的翻了一个白眼,拿自家这个为老不尊的爷爷一点办法也没有,干脆转移话题道:“那爷爷,你既然身为太子少师,那你现在就是要站在皇后一方么?”

    说到这里,于志宁有些无奈道:“我深受皇后和太子的隆恩,本来应该站在他这一方面的,但是言儿你上次也说了,天下是皇上的天下,这件事是皇帝的家事,我又怎么好牵涉进其中,本来我应当听皇上话的,现在却就真的要站在中间两不相帮了。”

    于言之闻言默默点头,站在于志宁的立场上,似乎也确实就这么一条路了,但是自己是知道的,现在不站在皇帝和武昭仪这一边,将来是会吃大亏的,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亭中的祖孙二人都不说话,一时间安静了下来。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会儿,于志宁突然对于言之道:“言儿,爷爷已经老了,你父亲为人太过耿直,不适合在官场上打滚,所以他现在当个五品官也就够了,我现在站在中立一方,不知道将来是不是会有个好下场,于家,可就要交给你了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