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地球带着月亮在转,同样的,月亮被地球带着围着太阳在转,太阳又带着地球和月亮在银河系转。
寻常百姓不会知道皇帝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也不会知道皇帝在想什么,皇帝的烦恼是什么,他们连这种意识都不会有,所以根本无从去想象那些东西。
有些人则不同,他们或跟在皇帝身边在庙堂之上,这些人被称为大臣,还有一些他们散在地方处江湖之远,他们被称为有识之士。
靖难之后,整个国家机器一方面按着惯性推动着大明朝在往前走,另一方面加入了永乐这个能力精力都很强的皇帝之后,大明朝前行的步伐更大更快了。
开国之初,新国气象,整个国家社会都是一番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的样子。永乐上位后也有这种契机,国家的计划性很强,新皇帝的命令能很好的被贯彻下去,毕竟个个都需要向新主子表忠心。这会站错队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些年死的人着实不少。
永乐帝还是燕王的时候,燕王妃徐氏,中山靖王之女,共有三个儿子,起兵靖难,当时的世子朱高炽留在北京负责守卫,老二朱高煦因为勇武,随燕王征战。
在白沟、东昌二战,朱高煦立下大功。尤其蒲子口之战,燕王战败差点被杀,而高煦力战,才取得胜利。相对于朱高煦,世子朱高炽也有不俗表现,在留守北京的时候,他也是亲自在城头指挥作战,据说也射了几箭。世子长的矮胖矮,还是个瘸子,平时走路都要两人扶,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了。而且后来建文帝还写信给他让他主动与燕王划清界线,朱高炽在第一时间把这信交给了燕王表明了立场。所以说,整个靖难之役他也有功劳。
燕王喜欢老二朱高煦有自己的原因,朱高煦长象英武,像自己,平时也很宠爱。坐定南京之后,面临着立嫡的问题。
永乐二(1403)年正月时,三位皇子都被招到了南京,议立太子之事俞来俞紧。本来这事在东王上位之时就应该一起定下,到了第二年才有所动作,好象皇上有点犹豫,他这一犹豫,大家马上看出端倪。
好象皇上对老二朱高煦有点意思,没错,皇上是这么个意思。永乐帝曾经召邱福、王宁、解缙等密秘商议。邱福,淇国公,武将代表,王宁,附马都尉,王室代表,解缙,大学士,文臣代表。
解缙说:“世于高敬仁孝,天下共知。夺长为乱道之行径。”不用多说,这代表了文臣的态度,事实上,姚广孝也是这个意思,但燕王仍犹豫不决。
邱福,这位在张玉死后靖难首功的武将,他与朱高煦关系一直不错,他支持的是老二,这也可以说是大多数武将的态度。这从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燕王的立太子的困惑,真的要立燕王世子为太子,一定要搞定这些武将才行。
王宁尊重自己的老丈人,在这事上,不发表意见。他知道水深,不敢轻易伸脚进去。
永乐二年初,太子问题成了秘而不宣国家大事,两位当事人,老大默然不作声,他以为道义自在人心,废长立幼造成的动乱成本太大。老二却积极活动了起来,可惜的是,正当他想努力的时候,这才发现,朝庭里主要的大臣,特别是与皇上走的近的大臣们,居然都是建文帝留下的人,而且大多不大看得起他这个以武功作资本老二。
燕王身边的人文臣都是些什么人呢,除了道衍大师以外,还有以解缙为首的七人(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这七人是永乐帝的侍读学士。什么意思呢,就是没事的时候,给皇帝说书。当然说书,不是茶楼解闷那种说志异,解缙讲《尚书》,杨士奇说《周易》,胡广《诗经》,金幼孜解《春秋》。他们一起时还会谈谈政事,因这七人都入职文渊阁,这才有阁臣和内阁一说。朱高煦没有办法搞定这些文臣,那这些文臣与皇上在一起时说什么,那就非常关键了,特别是在太子未定的情况下。
这天永乐帝听完解缙的讲课之后,又提了太子一事,而且是主动提的。解缙自然知道这事的重要性:“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永乐帝马上得天下,若是仁孝,那他早就应顺从建文帝削藩,而不是自己抢了皇帝来坐。永乐帝不作声。
看到皇上不出声,解缙停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好圣孙。”帝颔之,点头微笑,他是喜欢那个长孙的。
两人的对话,不久被传到了老二朱高煦的耳朵中,朱高煦把解缙恨的一个洞。此后还有一个插曲。一日,朝堂之上,群臣应制题《虎彪图》,图上画一老虎领一群小老虎,作父子相亲状。解缙挥笔题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这是在回点那日皇上问立太子之意,别人没看懂,皇上深受感动。
永乐二(1404)年,就在姚广孝和袁拱买完眼镜后不久。
四月初一,皇帝诏书,置东宫官属淇国公邱福兼太子太师,成国公朱能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蹇义兼詹事,工部右侍郎金忠为兵部尚书兼詹事,兵部右侍郎墨麟、工部左侍郎赵毅兼少詹事。
四月初四日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并诏告天下。
至此世子朱高炽依惯例被立为太子,老二朱高煦,封国云南,老三负守北京。
宋德福这些天在找李明,诏告天下之事,他并不太在意。定了太子也好,可这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他并不清楚。至于汉王,他觉得离的更远,不会去关心。大明朝的藩王要就藩,封在哪里,就要到那里去做王。云南离的远,那都是蛮人,日子不好过噢。
李明并不知道这些国家大事,他偏居在镇江府丹徒县高资镇某处的一小山之上,离他最近的一户人家是山脚下的那个茶博士。
乡民出资建了茶亭,他负责这个茶亭的维护。在那卖酒卖茶所得,一方面自己补贴生活,一方面用在这个亭子上。其实,说是卖茶,却从不说主动说价的,有人愿给,他才收钱。
离山脚那个茶博士家离最近的村子牛家村也有两里地,平日里赋役之事也轮不到这个茶博士,也没啥国是政事好说于他听。
李明这段时节根本不下山,不是在弄木头,便是玩竹子。不折腾不知道,一动手才发现,竹木的镜框也不大好制作。这日拿个炭条作笔,画了些图,总是觉得没怎么画到位,二萧则是在一边看稀奇。
没定诏之前,老二朱高煦就已经蠢蠢欲动了,这会得了这消息,更暴跳如雷,恨不得把这那些阁臣个个都咬上一遍。老三朱高燧本是根本与这立嫡之事没有半点关系的,可永乐帝那一犹豫,两位哥哥一离开北京城之后,他马上心思又大了。燕王就是在北京做大的,现在他这个小三子守着北京城。
朱家这两人这会想的都是,只要朱高炽没有真正坐上龙椅,那就不算是皇帝,他们还有机会。汉王忙着在京城里拉拢文臣武将的时候,赵王也不甘寂寞,他也需要眼线。赵王学的是他老爹朱棣在燕京玩的那一手,从内侍开始入手。中官、宦官离皇上最近,能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在必要的时候还能影响到皇上的决策。
阴历四月,已经是开春多时了,这时节是江南风景最好的季节。李明在忙他的镜框,在萧老英雄家里,他和二萧已经弄出不少镜框,或竹或木,细微之处都用砂石好好打磨过,蛮象回事。南京城里宋德福正耐心的等待消息散出去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人来买眼镜,这生意能做到多大。徐府里,小红还在骂着李虎,李虎是又气又恼。说句实在话,若不是李虎对着丫头有点意思,哪里会任由她口水的。还有一帮文臣,正领了皇上的任务,要去编很多书。又有一帮太监被委以重任,出使东洋的去东洋,去关东的去关东,更远的往西域而去,此去经年,不知有没有命回来。
老百姓们不会关心这些国家大事,比如刘老实,他就在家里想那麻将席是怎么回事。宋德福店里的王诚和阿三都在想那眼镜,按着份量来说,可算是贵过黄金了。丹徒县衙里的金班头正就着萧老英雄送的腊味喝酒,老爷可能会升,要抓紧,他这个典吏还要再使点力才能到手,近来县治境内倒是无事,需有些功劳才可。
永乐上位后,对江南,特别是苏淞一带的税赋要求的很高,老百姓在这春天都在忙田里的事。二萧每过些日子便会去打猎一下,平时都是跟着李明在家里治所谓的眼镜。
萧老英雄委托那些个媒婆把消息放下去之后,没事就到山脚下那茶博士那喝茶。这方圆几十里,茶博士这里的消息是最为灵通的。
开春雨水多,山路不是很好走,老人家身子骨硬朗,倒也没什么事,只是家里三个小的有点不放心。按着李明的意思,还是多出去走走好,二萧倒觉得在家安神些。
清虚道长回茅山之前,又来过一次。李明说了进京城的事,道长也是笑了笑,“那和尚如今是忙的很。”李明也没继续问。道长多少也是懂医的,李明这会老实向他请教。说句实话,李明活在后世,再怎么没用,他这二十多年的生活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其实放到大明朝,从某种意义上讲,都能算的是上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特别是李明的那套眼保健操,让老道士受益非浅,这睛明穴四白穴不用李明说,老道都知道是有助眼力的,平时自己也会揉捏一番,到了李小哥这里编成了手操,倒也实用。老道士则是对李明说了不少有助目明的草药,可惜的是,李明不大明白,后世之人有哪几个懂这些东西。这弄的李明不大好意思,都在劝着他去开个定性为医馆的眼镜店,这居然不识草药,在大明朝不识草药的医生怕是没有。
李明也有李明的长处,至少,他知道什么是生理盐水。知道这东西可以用来洗眼睛,别以为什么山泉洗眼睛好,那是臆想,指不定有什么微生物对眼睛有害呢。李明也知道眼睛的结构,可以虹膜角膜说上一大堆。老道士想不明白没关系,反正萧家是找猎的,随意切开一头生牲口的眼睛,就能说上一大通。中医是很少有开刀这一说的,当然,剜个疮的除外。人体的结构道长那可就不懂了。这下子,又能让李明好好表现一下。这可不只是老道士,连连萧家的一老两小都听的目瞪口呆。
猎户、屠夫和厨子,这些动过刀的人最熟悉动物的结构,李明这会由动物说到人,说的头头是道,弄的道长佩服不已。这见识,开医馆足够了,又是一通鼓励。若不是时候到了,还真要好好与李小哥切磋一番。这说的李明心里又光亮了很多,没错噢,随便说个三百六十五行那都是又发展过六百年的,一定要比你们懂的杂些。老子身上的血放出来都能救人的,那有多少抗生素疫苗在里头呀。
(继续拉票,)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