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八这人比较开明,复位后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保留拿破仑时代的各种制度。他的和解姿态让他坐稳了王位,寿终正寝。
但是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不甘心受制于人,还想回到当年国王金口玉言的时代。他上台后颁布法令限制民众的权利。
百姓不干,在法令下达的当天就上街游行。查理大怒派兵驱散。警察和群众爆发冲突,冲突激化成暴动,百姓拔出枪造反了。8万持枪群众冲入王宫,军队也不能抵挡(有的甚至阵前反水),查理仓皇逃往英国。巴黎市民夺取了政权。
和上次法国革命一样,市民夺取政权之后又开始陷入争吵。一部分要共和,一部分要君主立宪。支持君主立宪的推选了一个新国王,支持共和的不服闹个不休。
既然暴力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人们更倾向于武斗而不是文斗。巴黎街头枪声不断,巴黎城成了战场。最后共和派如愿以偿取得了胜利,宣布成立共和国。
拿破仑三世靠着伯父拿破仑一世的威名被推选为法国第一任总统。但他对总统的名位并不感兴趣,想和伯父一样做皇帝。他在总统任期届满人们等他发表告别演说时,突然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宣布恢复帝制。
巴黎市民对拿破仑三世称帝反应平淡,甚至不忧反喜。毕竟神话一般的拿破仑皇帝和法兰西大帝国给人印象深刻。民主也好、独裁也好,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才是硬道理。百姓对拿破仑三世充满了期待。
但此拿破仑非彼拿破仑也。他有伯父的雄心壮志,却没有伯父的雄才伟略。
他上台后极力扩###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和英国争风。凡是有英国出现的地方必能看到法国的影子,法国像跟屁虫一样随时准备分一杯羹。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法国立即跟风而进并且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中国签下不平等条约。
为阻止俄国向欧洲扩张势力,英法联合对俄宣战,最终打败俄国。法国从此自诩为天主教世界的护法,因为俄国是东正教。
俄国在女沙皇叶卡杰琳娜时期打败奥斯曼帝国夺去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实现了彼得大帝通过黑海通航地中海的梦想。现在他们继续向东南欧发展,甚至想染指圣地耶路撒冷。
曾经强盛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现在和清朝境遇相似,弓箭长矛在长枪大炮面前一败涂地。
英法等国组成十字军帮奥斯曼击退了俄国。奥斯曼得以苟延残喘,继续充当东正教和天主教的缓冲区。这大概也是它存在的意义。
拿破仑三世在打赢俄国以后,感觉自己已经不含糊了,开始随意干涉别国事务,充当世界警察。
他支持意大利统一,帮助撒丁王国打败了奥地利,让撒丁收复奥地利控制的意大利北部地区。
意大利几百年来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一堆独立的小国各自为政。进入近代,这些小国先后成了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小弟,只有撒丁王国除外。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实力最强的王国,也是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相加富尔梦想统一意大利,让自己的国王戴上意大利国王的王冠。他去找拿破仑三世,以割让土地为条件换取法国的支持。
法国和撒丁组成联军打败了奥地利,收复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小国。其他小国见状纷纷起义,纷纷独立,纷纷投入撒丁王国麾下,其中包括意大利传奇人物加里波第率军攻下的西西里王国。
1861年,意大利王国隆重开张,撒丁国王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奥地利战败后势衰,德意志掌门人的位子受到普鲁士的挑战。德意志是斯巴达式的国家,崇尚武力,强者为王。德意志联邦就像一群狼组成的狼群,奥地利是现任狼王,普鲁士是狼王挑战者。
新老狼王的交替必定伴随着一场激烈的撕咬。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爆发大战。
普鲁士的首相叫俾斯麦,人称“铁血宰相”。他认为政治问题不是靠嘴皮子解决的,是靠铁和血。普鲁士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他力主镇压。上台伊始就着手改组军队、装备最先进的武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普鲁士军队是最早配备后装枪的军队。后装枪在当时来说是最先进的火枪,是普鲁士枪械师德雷泽发明的,因此又叫“德雷泽步枪”。
后装枪顾名思义是从枪管后面装弹,把纸壳子弹(将弹丸和火药用纸封装在一起)塞入枪膛,一扣扳机,弹簧带动一根长针猛然插入纸壳子弹中,引爆火药,射出弹丸。因为使用撞针引爆子弹,德雷泽称自己发明的步枪为“针枪”。
后装枪最大的优势是子弹装填速度比前装枪(从枪管前面塞入火药和弹丸)快了三倍。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装弹速度快三倍就相当于人数多了三倍,火力猛了三倍。
普奥交战时,普军人数通常少于奥军,可奥军总认为普军比自己多的多,火力密集得压着自己抬不起头来。
普军使用后装枪,站着、蹲着、躺着、爬着甚至跑着都能装弹射击。奥军使用前装枪就比较费劲了,尤其是冲锋时射击,打完一枪后停下来躲到一个掩体后面装弹,如果无处可躲,那只有等死了。
奥地利输掉战争在情理之中。
奥地利像斗败的老狼王,被新狼王普鲁士踢出狼群成为一匹孤狼。
祸不单行,早先被奥地利兼并的匈牙利要求独立。讨价还价之后,奥地利和匈牙利达成协议,成立奥匈帝国,也就是一个皇帝两个国家,匈牙利获得极大的自主权。
普鲁士成为德意志联邦的新主人。它踌躇满志想一举统一德意志。
普鲁士在打败奥地利后本想痛打落水狗彻底把它打沉,但法国出面干涉,普鲁士自感惹不起法国,不得不给法国一个面子。
在普奥战争之前,俾斯麦密访过拿破仑三世,以割让比利时、卢森堡等地为条件换取法国保持中立。俾斯麦很清楚地知道,如果法国站在奥地利一边,普鲁士绝无胜算。
普奥战争结束后,法国前来索要“酬劳”并提出追加邻近法国的几个德意志邦国。俾斯麦不肯答应又不敢拒绝,于是把法国的企图透露给英、俄。
英、俄第一反应就是拿破仑阴魂不散,借拿破仑三世之体复活了。为了防止法国继续做大,他们联手向法国施压。拿破仑三世火冒三丈,对俾斯麦恨之入骨。
普鲁士和法国的梁子算是结下了,普鲁士恨法国阻碍德国统一,法国恨普鲁士阻碍它扩张势力。谁都想干上一仗,就差一根导火索。
西班牙革命适时地为他们提供了这么一条导火索。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
那段时期欧洲到处爆发革命,资产阶级要求拥有和他们经济地位相当的政治地位,工人阶级也要求有更多说话的权利。
女王伊莎贝拉二世战败流亡法国。新政府宣布废黜女王,邀请普鲁士的一个亲王接任西班牙国王。这个亲王和伊莎贝拉是姨表亲,和普鲁士国王是堂兄弟。
普鲁士当然欢迎,认为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从此普鲁士和西班牙结盟,打架有了帮手。
法国不干,如果普鲁士和西班牙结盟,打起仗来法国腹背受敌。法国拼命阻挠普鲁士人任西班牙国王,胡搅蛮缠横加干涉甚至不惜一战。
那年代没有什么公理可言,也没什么联合国安理会。强权即公理。法国认为自己是老大,可以对普鲁士发号施令,普鲁士不服,于是两家开打。
拿破仑三世以为自己不含糊,御驾亲征,希望续写拿破仑一世的辉煌。普鲁士当年屡次败在拿破仑一世的手下,输得心服口服。但是此一时彼一时,此拿破仑也不是彼拿破仑,两人的军事才能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两军一交手,拿破仑三世马上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人家对手,被杀得大败。
拿破仑一世用兵讲究一个“快”字,兵贵神速,神出鬼没,力图出奇制胜。拿破仑三世带兵组织混乱,行动缓慢,意图明显,让人家以逸待劳抓个正着。
法军一触即溃逃回国内,普军乘胜追杀在色当城将法军包围。普军700门大炮齐轰,拿破仑三世魂飞魄散,举白旗投降。
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签下割地赔款的城下之盟。消息传到巴黎,群情激愤。政变随即发生,法国又宣布共和。这是法国的第三个共和国。新政府同时宣布废黜拿破仑三世,不承认城下之盟。
俾斯麦大怒,立刻驱兵攻向巴黎。法国已无兵可战,巴黎很快被普军包围。新政府无奈也只能宣布投降,再签城下之盟。
法国的帝国和共和国都宣布投降,巴黎市民还不服。他们打跑现政府成立了“巴黎公社”继续与普军为敌。
“公社”是指群众自发组织。“巴黎公社”也可以叫做巴黎市民自治联合会,或叫巴黎工人自治联合会,简称“工自联”,因为其中工人占绝大多数。“巴黎公社”被视作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但仅仅存在了两个月。
共和政府跑到城外向普军求援。普军释放了十万法军俘虏。共和政府带领这十万俘虏兵,杀回巴黎。
激烈的巷战之后,巴黎公社社员悉数被歼。
欧洲工人运动的精神领袖、思想家、普鲁士人马克思之前反对巴黎工人起义。他说“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权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兵临城下,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你们搞什么搞?可惜没人听他的。
马克思在工人阶层很有影响力。他毕生研究工人、工厂(捎带手也研究资本家),非常同情工人的遭遇,支持并且参与工人运动。
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不能调和的时候,工人就会起来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进而是共产主义。
以前是贵族掌权(封建社会),如今是资本家掌权(资本主义社会),将来是无产阶级掌权(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马大叔心目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他相信工人会在将来取得政权,但不是现在。
资本主义刚从萌芽阶段进入上升阶段,还没达到“垄断的、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阶段,正是“早晨###点钟的太阳”,工人应该避其锋芒潜龙勿用。
巴黎公社没听他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也没听他的。巴黎公社失败了,“十月革命”成功了。列宁领导工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那是正处于农奴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或者说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俄国跳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受“十月革命”的鼓舞,毛泽东带领农民夺取了政权,在中国也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那是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资本主义也是刚刚萌芽。
马克思的那个“三步曲”遭到普遍怀疑――省掉资本主义阶段不也没什么事嘛。
毛泽东成功后进而带领人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索性再来一次跨越式发展,可是碰壁了。之后退回到社会主义阶段,再之后退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之后退到“不要再讨论姓资姓社”阶段……
社会主义老大俄罗斯也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彻底失去抵抗。普鲁士国王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举行加冕仪式,自立为德意志皇帝。德国宣布统一。
意大利见法国威风不在,立即占领了法国之前控制的教皇国。教皇退居罗马城内西北角梵蒂冈。梵蒂冈是教皇在“丕平献土”前的故居,只是一个城堡,面积不到半个平方公里。
罗马教皇在“文艺复兴”之后日益势衰,失去影响力,权力也随之减少,人们越来越不再在乎他。
意大利国王在赶跑教皇之后统一了意大利半岛,也统一了意大利。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