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即位后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杀了魏忠贤和他的死党,任贤用能,使朝廷的污浊空气稍以澄清。之后开始殚精竭虑治理整顿,重振朝纲。
崇祯是明朝皇帝里面最敬业的一位,朱元璋都望尘莫及。他不近声色,一心扑在工作上。据说他每天平均只睡两个小时的觉,还不到20岁就已经两鬓斑白,眼角布满鱼尾纹。
只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崇祯独臂难以撑天。政治腐败、百年积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清除的。内忧外患又没有给崇祯充足的时间。
崇祯即位的第二年就爆发陕西民变。陕西因为连年大旱,农田颗粒无收,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率众揭竿而起。
屋漏偏逢连阴雨,外患未除添内忧。崇祯在应付辽东战事的同时,不得不分兵陕西。
国库空虚。为了凑齐军费,崇祯把内帑(皇家私人金库)都拿出来,变卖了宫中收藏到人参和金银器具。他自己使用的器具都是木制或铁制的。妃子陪葬都以铜铁代替金银。
崇祯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让他全权负责辽东防务,并赐尚方宝剑一把,允许他先斩后奏。
袁崇焕怀抱尚方宝剑走马上任,重赴辽东前线。
他之前因为被参在锦州之战中见死不救而被免职,一直闲赋在家。
那是在1627年,皇太极数万大军包围了锦州。锦州的告急文书如雪片飞来。袁崇焕当时坐镇宁远。他认为围城打援是金兵的惯用手法,而锦州“城中火器兵马俱备,必不能克”,所以不能去救也没必要去救。皇太极久攻不下转而攻击宁远。在援军包括锦州守军的配合下,明军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战后,袁崇焕遭到弹劾。袁崇焕为讨好魏忠贤请求建造生祠,但魏忠贤并不领情。他最终还是被免了职。
崇祯上台后重新启用袁崇焕。袁崇焕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立下军令状保证五年之内收复东北。崇祯龙心大悦,应下他提出的所有条件并赐尚方宝剑一口。
袁崇焕提着尚方宝剑赴东北,到那就先砍了大将毛文龙的头。
袁崇焕诱杀毛文龙,这是一件很有争议的事。站在袁崇焕一边的人认为毛文龙该杀,站在毛文龙一边的人认为袁崇焕这是在自毁长城。
以袁崇焕罗列(挺毛派或称之为罗织)毛文龙12条罪状来看,理由多少有些勉强。比方说毛文龙专权独断,不设监军(也就是政委),违反了党指挥枪的祖制。可是袁崇焕自己也没有监军。他向皇帝提到条件中也有不希望有人掣肘一条。比方为魏忠贤立塑像。袁崇焕也为魏忠贤建过生祠。
按《明史》的说法,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因为两人有过节。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消息传到北京,“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
毛文龙也是被赐了尚方宝剑的军中统帅。好在毛文龙乖乖受戮(他是被骗入袁崇焕的帐内杀掉的),如果发生两把尚方宝剑PK的闹剧或者说内讧,后果不堪设想。
崇祯一定在想: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袁崇焕想干什么!虽然袁崇焕有尚方宝剑,但是事关重大又非紧急情况还是应该先请示皇帝。袁崇焕为什么要先斩后奏?
不过毛文龙已经死了,并且指望袁崇焕五年收复国土,崇祯也只得承认既成事实。
毛文龙刚死不久,皇太极大举入关,越过袁崇焕在蓟州防线,长途奔袭北京。
袁崇焕大惊,急忙亲率骑兵驰援,跟在皇太极屁股后面猛追。
两军在北京广渠门展开大战。袁崇焕率领士卒往来冲杀,铠甲上中的箭象刺猬一样,并且险些死在蒙古弯刀之下。明军在袁崇焕激励下奋勇杀敌,终于打退敌人的进攻。
袁崇焕向皇帝请求进城休整部队。皇帝不准,只叫他一人进城面圣,商量兵饷的事情。
袁崇焕不敢耽搁急忙进城入宫。见到皇帝还没来得及张口,皇帝劈头盖脸地质问他为什么放金军入关,为什么不经请示擅杀毛文龙,为什么背着皇帝私自和金国讲和?
袁崇焕语塞,半晌无语。
皇帝大喝一声:来人啊,把“欺君通敌”的袁崇焕给我抓起来。
袁崇焕立即被押人锦衣卫大狱。
崇祯问袁崇焕那三个问题,袁崇焕确实不好回答。金军不是他放的,但身为前线防御体系的总负责人,他还是负有一定责任。杀毛文龙不管是对是错有理没理,擅自做主总是有些不妥。最要命的是与金国私下议和,这让人对袁崇焕的忠诚度发生了怀疑。
袁崇焕最早是在努尔哈赤死后和皇太极搭上了线,借吊唁之机派人去见皇太极。之后通过书信往来,两人讨论停战协议。朝廷开始不知道,知道后不同意,明令禁止袁崇焕再与金人接触。但袁崇焕仍然暗中和皇太极来往,用他的话讲是以议和之名拖延时间修整城墙。
果真如此也不失一个妙计,但背着朝廷总不免让人误会。
何况崇祯生性多疑。
当崇祯知道袁崇焕这边信誓旦旦要收复东北,那边却勾搭连环要握手言和,马上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加之擅杀毛文龙、放金兵入关,崇祯认为袁崇焕有鬼。
通常认为袁崇焕死于皇太极的离间计。
说有两个太监在金兵突袭京城时被逮住,虽然他们匆忙中换了老百姓的衣服,但是娘娘腔儿、光下巴还是暴露了他们的身份。金人并没有说破而是把他们关在一间房子里,然后在隔壁大谈特谈袁崇焕和皇太极如何如何。俩太监逃出后(其实是人家故意放走的)通过组织(也就是东厂西厂)汇报给皇帝。皇帝信以为真杀了袁崇焕。
离间计有没有其实并不重要。让皇帝“骇”,让皇帝“疑”,就已经离死不远了。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金”为“清”。
金国当年侵略宋朝,给宋朝留下“靖康耻”世代受到中国百姓的痛恨。皇太极希望通过改名,换个马甲,“清”除恶名,减轻汉人对他们的抵触。
1641年,清军再攻锦州。崇祯派洪承畴率领吴三桂等七镇总兵、十三万精锐前去增援。
洪承畴是在镇压陕西农民军的作战中打出名气的。因为屡战屡胜,战功卓著,洪承畴从一省的巡抚升为兵部尚书兼五省总督。
在洪承畴被调去东北前,农民起义已经被基本平息。高迎祥被杀,张献忠投降,李自成逃入陕南商洛山中,身边只剩下17骑跟随。
吴三桂是新提拔的镇守山海关的总兵。总兵相当于城防司令。
明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十几万大军向锦州平行推进。
战争开始时,清军在明军凌厉的攻势下,步步后退。正在家养病的皇太极坐不住了,抱病赶往前线督战。
他亲自侦察了明军的排兵布阵后发现明军的阵形前强后弱,优势兵力都部署在前锋线上,后防薄弱。他当即决定,边路突破,下底传中,绕过对方主力,偷袭明军的粮仓,切断明军退路。
明军本想和清军打阵地,利用自己人数、武器上的优势对付清军。没料想清军出奇兵夺了它的粮仓,断了它的后路,使军心大乱。
“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遂合谋退遁。”
洪承畴也乱了方寸,下令分头突围。此令一出,将士撒丫子就跑。清军乘机掩杀,明军死伤大半。
主帅洪承畴被俘投降。锦州守将祖大寿眼看解围无望也献城投降。吴三桂逃出重围退守宁远,收拢残兵败将,重新构筑防线。
皇太极本想乘胜追击,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宁远城让他望而却步。他派出一拨一拨的人前去招降吴三桂,寄希望于不战而胜。但是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的价码都提到“分茅裂土”的份上――允许吴三桂割据称王――吴三桂仍然不为所动。
皇太极有病在身不能久留,只好暂时收兵回营。
不久,皇太极病死,他儿子福临继位。
福临即位时只有6岁,由叔叔多尔衮摄政。
福临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攻占了西安并在那里自立为帝建立大顺国,随后向明朝发起总攻。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后来做过驿站的驿卒(也就是邮局的职工)。“善骑射,斗很(狠)无赖”。
“无赖”两字让人联想起刘邦。不过刘邦“无赖”但不“斗狠”,蹭吃蹭喝,欠人酒钱,让人嫌不遭人恨。“无赖”却又“斗狠”就有些地痞流氓的意思了。
史书说李自成“数犯法”被捕,没细说因为什么。有说法是欠钱不还被人告下。有没有“斗狠”伤人不得而知,反正是数罪并罚。
“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带着刑具游街示众,差点被弄死。哥们弟兄赶来把刑具打碎将他救出。李自成带领弟兄们投奔他的舅舅、“安塞马贼”高迎祥。
高迎祥自称“闯王”,李自成自称“闯将”。高迎祥战死后,李自成改称“闯王”。
李闯王在潼关被洪承畴击溃,带着刘宗敏等17人逃进商洛山中。最落魄时曾一度想自杀了事。
东北战事吃紧,洪承畴急率大军北上增援。洪承畴前脚刚走,李自成死灰复燃。
李自成“性猜忍,日杀人?(zhuó,砍断)足剖心为戏”。因为杀人如麻,名声太坏,所过村镇老百姓为活命拼死抵抗。
部下李岩是个知识分子,劝他收买人心,不要再搞“三光”政策。李自成听从建议稍微收敛,并将抢来财物拿出一部分赈济灾民。灾民感恩戴德,纷纷加入起义军。李自成的队伍迅速扩大,进攻时遇到的阻力也明显减少。
李岩还编了一个歌谣教给沿途的小孩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把李自成包装成“割富济贫”的大侠形象。
只是李大侠在势力渐大后又开始无节制的杀戮。他规定“攻城,迎降者不杀,守一日杀十之三,二日杀十之七,三日屠之”。很像当年的蒙古人。
屠城时,起义军如打猎一般围堵城中百姓。步兵逐渐收紧包围圈,骑兵在外围追杀落网者。待百姓都被拢到一起时,集体屠杀,“无一人得免”。
攻西安时守军投降。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
当时中国三帝并立,大明皇帝崇祯、大清皇帝皇太极和大顺皇帝李自成。
正月初八,李自成率领10万大军杀奔北京。
大顺军队真的是六六大顺,沿途几乎没有遇到抵抗。明军很长时间没开过工资了,哗变的心都有,哪里还肯替朝廷卖命?
袁崇焕当时出关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东北军因为欠饷而哗变。据说李自成在投奔舅舅之前曾应征入伍。后来因为军队欠饷领头闹事,杀了县令,劫掠而去。
朝廷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崇祯都开始变卖家产了,可想而知财政多么困难。
北京10万城防部队见到起义军杀来,阵前宣布起义,反戈一击杀向北京城。李自成的起义军眨眼间就从10万变成20万。
崇祯派去监督守城的太监一看大势已去下令开城投降,放起义军进入北京城。固若金汤的北京没废一刀一枪就宣告陷落。
崇祯登上皇宫后的煤山(现在叫景山),看见战火连天,叹息:“苦我民耳”。老百姓又要遭殃了。
回宫后,崇祯“鸣钟集百官,无至者”。百官早已弃他而去。众叛亲离的崇祯在绝望之中爬上煤山,找了个歪脖树自缢身亡。
他在衣襟上写下遗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随着崇祯皇帝这么一伸脖,宣告结束。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