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重视“三农”问题。有一次外出,看到农民正在耕田。他立刻下车,亲自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交谈,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倾听农民的意见和需求,并接过农民手中的犁把推了三下。
他语重心长地对随从诸臣说:朕只推了三下,就觉得呼哧带喘。老百姓一年到头劳作不休,那辛苦就更可想而知了!
在古代,修宫殿、修陵墓是个大工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仁、宣两帝爱惜民力,他们一不修宫殿,二不营建奢华的陵墓,厉行节俭,与民休息。
皇宫前三殿曾被雷击中、烧毁,紫禁城中央地带变成一片焦黑的废墟。皇帝移地办公,并没有急于修复。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才重修了紫禁城。
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陵墓,通常是一即位就开始修,修到死也不一定能修完,能搞多大搞多大。而仁、宣两帝的陵墓3个月就修完了,能多简单就多简单。
仁宗、宣宗父子,都是比较仁慈的皇帝。宣宗常说,“安民为福”,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福气。
河南有一个知县在当地发生灾荒时,未经请示擅自做主把驿站公粮发放给灾民。擅动国家储备粮是杀头的大罪,大臣弹劾了这个知县。但明宣宗却对他加以表扬。他说:如果这个知县非常刻板地遵守程序,层层申报,那老百姓早就饿死了。
杭州地铁坍塌,死伤多人。施工方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早就发现有裂缝,已经上报了,正在等批复呢。)
仁、宣两帝采取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仁宣时期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并与“文景之治”相比。
两“治”也的确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刘邦、吕后两个阴狠角色之后跟着两个厚道的大好人――汉文帝和汉景帝,朱元璋、朱棣两个暴虐嗜杀的皇帝之后跟着两个仁德的君主――明仁宗、明宣宗。
只是――“文景”之后有一个“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让人荡气回肠的汉武帝,而“仁宣”之后却是一个“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但一去就输输得一塌糊涂让人扼腕叹息的明英宗。
明宣宗英年早逝,7岁的小毛孩朱祁镇登极坐殿,史称明英宗。
在明英宗成人之前,一直是太后和辅政大臣帮他打理朝政,直到他成年后亲政。但是天生没主见的明英宗习惯了附和别人的意见,把亲政看做苦差事。好在他有一个信得过的贴身大太监王振做帮手,朝政就转交给王振代劳。
明英宗从小就和王大叔朝夕相处,可以说是王大叔一手带大的。明英宗信得过王大叔,对他也是言听计从。一来二去王振成了朝廷不挂名的宰相,而英宗变成一个“橡皮图章”。
朱元璋在宫门口立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王大叔认为这是对太监的歧视,太监身残智不残,凭什么就不能参与政事。王大叔私自做主叫人把铁牌子扔了去。明英宗知道后竟然也没说什么,默认了。
1449年,蒙古瓦剌部侵扰边境。
瓦剌和鞑靼一样都属蒙古系。瓦剌在蒙古西部,鞑靼在蒙古东部。蒙古人被朱元璋赶出中国后,鞑靼人趁蒙古人背运攫取了北元政权。但是鞑靼人挑衅中原被朱棣打残,瓦剌人落井下石把蒙古汗位抢了过来。
瓦剌继蒙古、鞑靼之后骚扰中国,不断跑到中原“打秋风”。
明朝虽不断征剿也无法根除,只得答应和他们贸易,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阻止他们抢掠中国。中原缺马而蒙古除了马和马粪以外什么都缺,明朝让他们用马来换中原的丝绸、茶叶、盐、粮等等生活必需品。
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政治挂帅而不是经济挂帅,是招抚夷族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恩赐,不是现在所说的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单算经济账,明朝是赔钱的,赔大发了。他们送来的东西叫“贡”,明朝给他们的东西叫“赐”,“赐”通常是“贡”的一倍。
不过,明朝也不是以做“冤大头”为乐,他们会要求“贡”方提供一个“表”。这个表可不是海关申报表,而是一个降表,表示向明朝称臣,承认明朝是老大。也就是说,你要想纳“贡”必须先称臣,没有“表”就没有“贡”,更没有“赐”。
小日本大老远跑来纳贡,因为“无表”被明朝“却之”,不收。想回去补,来不及了,这种“朝贡”,一年一次,定时定点,过这村没这店。
小日本“纳贡”无门,哭着就回去了。来年带着“表”再次朝贡,明朝收了。
得到甜头的小日本逐年加大“纳贡”的数量,并且增加朝贡的人数。因为明朝照例会给每个参加朝贡的人一个丰厚的赏赐、一个大红包,这对小日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外快,值得他们大老远跑一趟。
现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农村――还保留着一种习俗,结婚娶媳妇时婆家人要给娘家送亲、送嫁妆的人每人一个红包。
有想讨这彩头的人就加入到送亲的队伍中,假装帮忙抬嫁妆。有时候嫁妆太少而抬嫁妆的人太多,只好把嫁妆拆开拿,比如把一套茶具拆成茶壶和茶碗。赶巧嫁妆里有一摞盘子一摞碗就热闹了,送亲队伍一大溜,知道的是送亲的,不知道还以为洪七公的队伍到了。
送亲的越多,婆家负担越大。有时候婆家不得不事先和娘家商量好限制送亲的人数。)
随着朝贡人数的日益增多,明朝不得不做出限制,规定各国的朝贡人数(也规定了贡品的数量),这令夷族各国非常不满。
比如小日本,他们来中国朝贡,不单是希图朝廷的红包,还想沿途做点买卖,个人再多捞一把。
日本的武士刀在中国很有销路,因为日本的钢好。
中国的冶铁炼钢技术在明朝以前一直是世界领先。不过这是没法子的事,逼出来的。中国的铁矿石不行,杂质太多,很难炼出好铁好钢来,这就逼着中国工匠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工艺。
中国各大钢厂直到现在还得依赖国外进口铁矿石,无论人家如何要价,哪怕狮子大开口,中国也只能认头、认宰。
书上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地大”不假,“物博”可不敢当。我们的资源很匮乏,挥霍不起。)
国外有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再掌握了先进的冶炼技术,钢的质量自然超过中国。
小日本想通过明朝政府合法贸易不成,转而走私,通过中国沿海的商人进行地下贸易,后来演变成中国沿海的倭患。
扯的远啦,回到瓦剌之乱。
瓦剌来中国朝贡,不仅多送马还多带人,更可气的是马瘦毛长以次充好并且虚报朝贡人数,企图得到更多的赏赐和红包。他们一贯如此,中国一直睁只眼闭只眼而已。
王振知道后决定治治他们这个毛病,令人按质论价,按人头发红包。
其实这有什么不对的?但瓦剌人就不干了,马上翻脸。你不是不给吗?那我就抢。中国边境因之战火又起。
消息传到京城,群臣议论纷纷,希望皇帝能宁人息事。但王振力排众议要求明英宗立即御驾亲征。
王大叔用明成祖朱棣五次远征的光荣事迹激励明英宗,说得明英宗热血沸腾。
太祖打败蒙古,成祖打败鞑靼,我要是能打败瓦剌就能和两位先祖并肩齐名,成为第三位名垂青史的武功皇帝。
明英宗当即同意,即日出发。五十万大军跟随明英宗浩浩荡荡出发了。
虽然说救兵如救火,兵贵神速,但是打仗毕竟不是打群架,拎起一块板砖就能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必须首先考虑后勤保障问题。“后勤保障是军队战斗力、凝聚力的保证”。兵马的吃喝拉撒睡,武器装备的供应……要考虑的事情多了去了。
久居深宫明英宗和太监王振从来没带过兵,“目不辨旌旗,耳不谙(ān,熟悉)鼙(pí,战鼓)角”,他哪懂这些。王大叔吩咐多带些银子,穷家富路,路上缺嘛买嘛。
这俩把问题想得也太简单了。五十万大军,只多不少的民夫,一顿能吃穷一个县。沿路州县都是穷山僻壤,他们的接待能力能支持的了吗?
果不其然,“不到十日,军中已绝粮”,刚出门就出现了饿死士兵的现象。
一路艰难不提,大军勉勉强强开到了前线。
先锋军对和瓦剌军一交手,被人家打得大败。
――人家以逸待劳,这边可饿着肚子呢,能走到那已属不易了。还记得唐玄宗的禁卫军吗?少吃一顿饭还在马嵬坡闹出哗变来。相比之下,明军还算不错呢?
明军出师不利,败军之将狼狈逃回。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他们向皇帝添油加醋地白话瓦剌军多么多么凶悍。明英宗吓得目瞪口呆,立即下令撤军。
轻率地他走了,正如他轻率地来。
大军如潮水般“哗”一下涌上来了,又“哗”一下退下去了。
要撤好好撤也算。赶紧回家,准备充分了来年再战。
王振请求皇帝绕道他的家乡,让他体会一把衣锦还乡的感觉。皇帝自然如他所愿,令大军奔他家乡而去。
走到半道,王振突然改主意了。大军所过之处,农田尽毁。不说别的,五十万人一人一脚就把农田变成宅基地――瓷实得都不用打地基了。
王振担心扰民,请求皇帝折回原路。皇帝又答应了。
这一绕一折,时间就耽误了。
明军走到离县城只有20里的土木堡(河北境内,离北京不远),王大叔发现拉银子的车队没跟上来,立即命令大军就地止步,等待辎重车队。
等啊等,车队没等来,马队来了。也先率领数万瓦剌骑兵追了上来。
两军对峙。
也先怵对方人多势众,明英宗怵对方马快刀狠,谁也没敢先动手,就那么僵着。
也先提议:咱们别相面了,讲和吧。
明英宗说:好哇,你们先撤围,条件好商量。
也先真的就撤了。
明英宗长舒一口气,有惊无险。
明军的阵型开始松动,士兵四处走动找水。大伙走了一天路,渴坏了,嗓子都冒烟了。离阵营3,4里远处有一条小河,士兵大都奔过去取水。将官也没人出面制止。
突然,佯装撤退的也先杀了一个回马枪。
明军促不及防被也先的马队冲得七零八落。瓦剌铁骑左冲右突,大肆砍杀,明军很快死伤过半。
明英宗吓傻了,木呆呆地坐在原地发愣,被也先俘虏。王振则被愤怒的士兵一锤砸死。
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也先以明英宗为人质,挟持明英宗杀奔北京。
朝廷惶恐。
明朝五十万精锐丧失,朝廷已无兵可战。再说皇帝在人家手里,投鼠忌器,战无可战。朝廷主降、主逃的声音喧嚣尘上。
大臣于谦坚决主战。
他认为“国为重,君为轻”。
这句话已经被朱元璋删了,于谦哪里看到?想必是团处级以上干部享受借阅禁书的权力?比如原版的《四书》、足本的《金瓶梅》,没事研究西门大官人……错了,错了,此于谦不是彼于谦,两人同名同姓。明朝的于谦研究《四书》,说相声的于谦才研究西门大官人和金莲的纯洁的爱情。)
于谦说:皇上被逮去了,我们再立一个不就结了。这样他们就没办法要挟得到我们。
于谦和众大臣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yù)为新皇帝,稳定住局势,随即四处调兵守卫京师。
也先初攻北京受挫,又见各路援军源源不断向京师汇聚,担心后路被断,于是撤回北方。
也先知道明朝又立了一个皇帝,明英宗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索性把他送回换了一笔赎金。
朱祁钰赎回哥哥,担心他复辟,将他软禁起来。几年后,朱祁钰病重将死,几个拥护明英宗的大臣趁机救出明英宗,宣布复辟,使明英宗重登皇位。
明英宗复辟后立即把朱祁钰降为王,把当年挑头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给杀了。
于谦在大明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挺身而出,保住了北京也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可最终却落得弃尸街头的下场。
于谦死的那年,是拯救了法国的贞德姑娘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第四年。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