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靖难之战


本站公告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继承了皇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是太子朱标的儿子。

    朱元璋称帝后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是嫡长子。

    有说朱标其实是一个姓李的妃子所生,但根据朱元璋令李妃殉葬一事来看,可能性不大。按规矩没有子女的妃子才会被要求殉葬。

    太子是一个非常仁慈的人,和父亲朱元璋完全不一样。朱元璋心狠手辣是个假和尚,朱标慈悲为怀是个真和尚。

    朱元璋动辄杀人,朱标规劝父亲:“诛夷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大怒,扔给他一根荆棘枝,让他捡起来。朱标怕刺扎手不敢拿。朱元璋冷冷地说:我这是在替你拔刺!我杀的都是些刺头。我替你除了,是你的福分。我这是在为你顺利接班铺平道路。

    这句话常被用来说明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清洗朝廷的动机:儿子过于仁慈,不够狠,朱元璋怕他镇不住功高势大的臣下,所以甘背骂名,替他预先“拔刺”。很有点慈父的意思,虽然方式方法有点太那个了。

    知父莫如子,看朱标怎么回答。朱标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上有良君,下有良民,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百姓。

    “帝怒,即移所坐榻射之”。朱元璋大怒,抄起椅子就扔了过去。太子吓得扭头就跑,朱元璋在后面追着打。

    “帝怒”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好心当成驴肝肺,怒儿子不识好歹,不领他情;一是被戳到痛处,怒被儿子?着弯骂他是桀纣之君。

    “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句话可以看做说半句留半句,后半句应该是“上有桀纣之君,下有桀纣之民。”天下有这么多刺头刁民要铲除,说明皇帝一定是个桀纣之君。

    朱元璋当然大怒,抡起椅子砸他。

    太子虽然跑掉了,但得罪了父亲――偏巧父亲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这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太子从此惶惶不可终日。虽然朱元璋并没有打主意杀他,他还是被巨大的精神压力压垮,没多久,死了。

    儿子死后,朱元璋很伤心。他立朱标为太子,把它写入党章,付出很多心血,培养朱标成为自己接班人,可儿子却反对他,自绝于人民。

    朱元璋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为太孙――这是规矩:太子有儿子应该立太子的儿子为太孙。

    1398年,朱元璋病死。

    朱元璋因为刑罚过于残酷在历史上倍受争议,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了他对历史做过的贡献,比如他是把人民从蒙古侵略者暴政下解放出来的开国皇帝。

    对于朱元璋的功过评价,人们大都不反对使用现下流行的“三七开”标准,但问题是――或者争论的焦点是――哪边是三,哪边是七。

    朱允?――即建文帝――同年登基。

    建文帝登基后只干了一件事――削藩,但就这一件事,要了他的命!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把他的儿子都封为王,让他们去各个军事要地镇守。

    疑心很重的朱元璋,虽然信不过曾经和他同生共死打天下的部将,但是他非常信任自己的儿子,相信自家人一定能够同心同德,尽心尽力保护大明江山世代相传。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刚一闭眼,百日没过,尸骨未寒,儿孙们就为争江山打了起来。

    建文帝有和他爷爷同样的毛病:疑心重、杀心重。他连叔叔们都信不过,认为他们手握重兵迟早会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

    建文帝也和他爷爷一样,总是把猜疑当事实。他认定镇藩在外的叔叔们一定会回来和他争皇位,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短短几个月时间,五个藩王先后被建文帝贬为平民、流放、下狱、甚至逼死。朱棣情知他将是下一个,不甘心束手被擒坐以待毙,决定拼死一搏。

    他反了!

    叔侄俩在战场一交手,建文帝后悔了。他爷爷的“拔刺”运动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可战之将,而四叔朱棣手下战将如云。

    朱棣镇守北方边境,常年和蒙古人作战,训练出一批能攻善守、敢打敢拼的兵将。

    他手下甚至有一支凶悍的蒙古雇佣军。

    朱棣一路打打到南京城下,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在宫中自焚而死。

    1403年,朱棣在南京做了明朝第三任皇帝,史称明成祖。

    明成祖是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的,意思是皇帝被小人包围,他是来帮皇帝“清君侧”的,所以这场战争被称做“靖难之役”。只是明成祖“清君侧”把皇帝都清了,泼脏水连孩子都倒了。

    皇帝都被清了,皇帝身边的“奸臣”更是别想有活路了。

    明成祖掀起了比朱元璋更狠更彻底的大清洗,数万人身首异处。跟建文帝跑的大臣全被作为“奸臣”灭了九族,著名的大才子方孝孺甚至被灭了十族。

    明成祖仰慕方孝儒的才华本想留他一条活路,他令方孝儒为他起草即位昭书,但是方孝儒宁死不从。明成祖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儒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

    明成祖一怒之下真的就把方孝儒灭了十族。

    从古至今只听说过灭九族,把一个人的直系、旁系亲属全杀掉,还没听说过灭十族。明成祖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发明了灭十族,把方孝儒的朋友、门生也算作一族。一共八百多人全部被处死,方孝儒本人被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

    朱元璋生前常说:“类我者,唯四子棣耳”。这几个儿子里面,朱棣最象我。的确是这样,明成祖简直就是朱元璋再生,冷酷、嗜杀一点不输给他老爹。

    他的勤政也不输给老爹。明成祖在位期间干成了几件大事,比如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郑和六下西洋等。

    1403年的大年初一,明成祖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正月十三,明成祖下旨,把他当年的封地北平升格为明朝的第二都城北京。

    古代流行“两京制”,设一主一陪两个都城。唐朝建都长安,但在洛阳又设个东京。洛阳在北宋时被称做西京,主都是东京汴梁。元朝把北京叫大都,在内蒙设了一个上都。

    北平升格为北京后,一场浩大的工程随即拉开大幕。十几万的工匠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修建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座宫殿历经明清两代保留至今,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

    在修北京的同时,明成祖雄心勃勃要编修一部包含有史以来所有科目、所有类别的大典,也就是百科全书。于是以大才子解缙(xiè jìn)为首的三千文士搜遍天下所有典籍,苦干三年,终于修成两万多册,三亿多字的《永乐大典》。不过,此书在明亡以后丢失殆尽,现在只有零散几册尚存于世。

    北京城修好后,明成祖下令迁都,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成祖听信传言,怀疑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是流亡海外。他要把他抓回来消除隐患,命令大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沿途查访,顺路显示大明王朝的国威、炫耀大明王朝的繁荣富强,吸引南洋诸国归附明朝。

    明朝所说的西洋现在叫印度洋。

    明朝的造船业和航海业非常发达,堪称世界第一。明朝工匠能造出100多米长的大帆船,相当于现在的航空母舰。郑和就是驾驶这种巨船出使西洋的。

    郑和率领几百条大船,几万名兵将,浩浩荡荡出使南海各国。挨个国家进行访问,代表大明皇帝对他们表示问候,赠送礼品,邀请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访问中国,和中国开展经贸合作。

    郑和在永乐年间六下西洋,到过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马尔代夫等一些南亚国家。在宣德年间进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到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但是不幸的是,郑和在这次回航时病死。

    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过去半个世纪以后,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舰队出发了,开始他四下西洋的壮举。

    明成祖派郑和去安抚南方各国,自己带兵去征讨北方鞑靼。

    元朝崩溃后,蒙古各族又回退到部落林立、逐草而居的游牧状态。蒙古人蔫了,生活在蒙古大草原上的另外两个部落:鞑靼(Dádá)和瓦剌(là)乘机崛起。

    鞑靼就是想当年差点被成吉思汗灭了族的塔塔儿部落。

    鞑靼和蒙古是两个仇家,但是中原人却常常把他们混为一谈。因为鞑靼人的聚集区夹在蒙古跟中原之间,和中原人接触最多。中原人误以为生活蒙古草原上的人都是鞑靼人,包括蒙古族也是鞑靼人的分支,所以笼统地把他们都称做鞑靼。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喊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而不是“驱逐蒙虏”。

    明成祖先后五次北伐鞑靼,虽然把鞑靼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窜,但是茫茫大漠人烟稀少驻军困难,不能很好地巩固战斗成果,总是给敌人留下死灰复燃的机会。

    1424年,成祖在第五次亲征大漠返回途中病死。

    明成祖死后也有30多个嫔妃殉葬。

    史料上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 。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

    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 ,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有一个妃子被白绫套住脖子后,哭喊:娘,我去了!娘,我去了……

    太监一脚踢开她脚下凳子,喊声嘎然而止。

    明成祖死后,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

    朱高炽是个大胖子。体重具体有多少,因为曹冲英年早逝没给他称过。只知道他骑马,马得跪着走。他步行,别人得帮他抬肚子。

    早年因为朱高炽体胖行动不便,都是弟弟朱高煦(xù)随父出征,朱高炽留守后方。

    明成祖立太子时曾犹豫过,朱高炽胖成那样,“三高”俱全,恐怕命不长久。朱高煦各方面跟自己很相象,是个好坯子。明成祖内心倾向于朱高煦。

    但是,朱高炽这人心地善良,在大臣里面非常有人缘。大才子解缙就力挺朱高炽,想方设法劝说皇帝改变心意。他提醒皇帝您“还有一个好圣孙!”暗示明成祖即使儿子果真短寿,您还有一个好孙子在后面等着接班呢。

    成祖最终被说动,选择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但朱高炽果然短寿,即位仅十个月就病死了,他儿子――就是明成祖的“好圣孙”朱瞻基――继位,史称明宣宗。

    明宣宗上台后也引发了一场“靖难之役”,叔叔朱高煦为争皇位和侄子兵戈相向。只不过这次叔侄大战的失败者是叔叔一方。

    朱高煦一直对明成祖立朱高炽为太子非常不满。自己在“靖难之役”中劳苦功高,大哥却坐享其成。明成祖、朱高炽先后死去,肉巴巴小皇帝登基,朱高煦于是动了争皇位的念头。

    只是,在朱高煦宣布反叛后才发现,小皇帝没有想他预想的那样惊慌失措望风而逃,而是御驾亲征主动出击。自己反倒一下子慌了手脚。

    他挑起的“靖难之役”最终“靖难”了自己。

    明宣宗还算比较仁厚,抓住朱高煦之后并没有杀掉他,而是在宫外找了一处房子把他囚禁起来。过了几年明宣宗去看他,没想到朱高煦仍然怀恨在心,手被铐住脚还不老实,一伸脚把宣宗勾了个跟头。宣宗大怒,下令把他处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