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谋士李善长建议他学习刘邦成就帝业。别看刘邦是个大老粗,不懂军事,不懂政治,但是会用人能容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政治合格我不如张良,保障有力我不如萧何,军事过硬我不如韩信,但是我知人善用,所以我能得天下。
朱元璋从此处处以刘邦为榜样,把刘邦的先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揽了一帮能人为他卖命。李善长是他的萧何,刘伯温是他的张良,徐达是他的韩信,三驾马车载着他一路顺风顺水。
朱元璋攻打集庆(南京。朱元璋占领后改名应天)前歼灭了一支起义军的判军,俘获了数万判军将士。这支叛军曾经杀死了郭子兴的儿子,他们都以为必死无疑。但是朱元璋不但没有杀他们还下令在他们中间挑选500名壮士担任自己的警卫。
当晚,朱元璋和往常一样解下盔甲,上床安睡。他的警卫――也就是那五百降卒――“环榻而寝”,睡在朱元璋睡榻四周。
朱元璋对这些降卒毫不设防,感动得他们一塌糊涂。降卒疑惧顿消,死心塌地要为朱元璋卖命。在攻打南京的作战中,这些降卒如敢死队般第一批冲进城去。
占领南京后,朱元璋听取谋士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刻意保持低调,暗地积蓄实力。
“高筑墙”就是要巩固根据地,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壮大;“广积粮”是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储备充足的兵、马、钱、粮;“缓称王”就是别去做那出头鸟,为图个虚名惹来一身骚,过早地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这九字真经后来被毛泽东搬了去,改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原子弹时代,高筑墙的意义已经不大了,要想防住飞机、大炮甚至原子弹的进攻就得深挖防空洞。那年代挖的防空洞到处都是,几乎每个人在地面上有一套房子,在地面下还有一个kup。
韩林儿称帝、徐寿辉称帝、张士诚称王,看上去很美,滋味很爽,但是有了快感你就喊,肯定会引起别人的注目。蒙古人把火力集中在这几个称王称帝的人身上,枪打出头鸟,朱元璋趁机在元朝的眼皮底下扩张实力。
朱元璋的地盘夹在徐寿辉(后来他被手下陈友谅杀掉,取而代之)和张士诚中间,前面是韩林儿。他想要扩张地盘避免不了和义军弟兄发生摩擦。
朱元璋攻占了陈友谅一个城池,活埋了3000降卒。陈友谅大怒,亲率大军杀向应天。
朱元璋光惦记打人家,却没做好挨打的准备。陈友谅连下朱元璋数个城池,直逼应天城下。
应天城内慌作一团,众将也是惊慌失措。有说赶紧跑吧,有说赶紧降吧,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朱元璋也麻了爪,没了主意。这时,谋士刘基刘伯温站出来,对朱元璋及众人喝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这节骨眼儿除了拼死一搏,任何选择都是死路一条。
当头断喝惊醒了朱元璋。他冷静下来一琢磨,是这个道理。他活埋了人家3000降卒,他再去投降就等于自己往坑里跳。躲也不是个办法,躲的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最终还得面对战与降的抉择。并且,大战当前不战而逃,士气涣散再战更难,不如现在就和陈友谅打一仗尚有一线生机。
朱元璋当即拍板:就在应天和陈友谅决一死战。
刘伯温是被后人神话为仙的人物,料事如神,文韬武略,和诸葛亮、张良齐名。诗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听起来比诸葛亮还牛。
事实上,刘伯温的确为朱元璋出过不少奇谋、划过不少妙策,朱元璋曾亲切地称之为“吾之子房也”,但是朱元璋并不是真的很重视他,他只是朱元璋众谋士之一。
朱元璋坐天下论功行赏,刘伯温勉强排在长长的功臣榜的末尾。排在第一位的是李善长,之后是朱元璋的五虎将,他们都被封为公爵,刘伯温只是被封了个小小的伯爵。李善长年薪4000石,刘伯温只有区区240石。
刘伯温被后人拔高,可能和其他功臣大都被“肃反”不适宜再宣传有关。)
众将见老板已经决定打,转而对怎么打出谋划策。有说这么打的,有说那么打的,又是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朱元璋一敲作战地图,道:在这里打伏击,一举歼灭!
做一个成功的老板要有这么一门功夫:当属下都有主意的时候要能辨别谁是好主意谁是馊主意,当别人都没主意或者都是馊主意的时候要自己有主意,并且还是好主意。
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成功的老板。
两个成功的决策带来一场痛快淋漓的胜利。朱元璋派“无间道”将敌军引入埋伏圈,伏兵四起聚而歼之,将来犯之敌全部歼灭。陈友谅侥幸逃回,此后好长时间不敢再去招惹朱元璋。
张士诚也不敢招惹朱元璋,但他老太太吃柿子去欺负小明王。小明王在与元军作战中实力大损,今非昔比。
小明王向朱元璋求救。刘伯温劝朱元璋别管闲事,让小明王死去,他死了你正好取而代之做皇帝。朱元璋不肯。他很仗义。
朱元璋带兵前去救援。混战中,红巾军创始人之一的刘福通战死,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
这时,陈友谅趁虚而入,进攻朱元璋的重镇洪都(南昌)。朱元璋只得放下张士诚回军自救。
好在朱元璋的军队配备了火器,其中最尖端的武器是火铳――十五公分口径的小炮。虽然杀伤力不大,但一炮出去撂倒一大片也够吓人的。
火铳在元末就已经出现,朱元璋把它和火炮、火箭等一起装备到部队,建立起一支火器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火器部队。
在洪都守军拼死抵抗和火器营的配合下,陈友谅无法近身,只得改强攻为围困。
这时,朱元璋到了。他的舰队截断了陈友谅的退路。
陈友谅急忙率军突围,两军舰队在鄱阳湖展开大战。
陈友谅舰大船坚,长十五丈,高三丈,和当年隋炀帝南巡时乘坐的龙舟一般大小。朱元璋的舰船和陈友谅的比起来,就像驱逐舰和航母站到了一块。不过有一样,朱元璋的舰船配备了舰炮!――这可是古代舰队的头一份。
两军水陆两栖大战了一个月不分胜负。命中该绝的陈友谅在船上探头出来观战,正好被一支流箭正中脑门,一命呜呼。
陈友谅一死,他的王国就宣告亡国了,地盘和军队都归了朱元璋。
拿掉陈友谅后,在南方他只剩下一个对手――张士诚。拿下张士诚他将称霸江南、半统江山――北方还在蒙古人手上。
兵强马壮的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他连战连胜,包围了张士诚的老巢。
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他派人去接小明王,好让他来亲眼目睹最终胜利的一幕。但是没福气的小明王在半道落水而死。
明史说小明王“覆舟”而死,元史说朱元璋“中道杀之”。现代人大都认同朱元璋派人在半道凿沉了小明王的船使小明王“覆舟”溺水而亡的说法。
朱元璋杀人动机是为自己称帝扫清障碍。朱元璋之前一直奉小明王为主,那么朱元璋就是小明王的臣下,称帝会被人责为僭越。
朱元璋“缓称王”是因为实力不济,现在灭陈友谅败张士诚,实力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他称王都嫌小,想称帝。)
朱元璋灭了张士诚后称霸南方,伸手一划拉,其他义军也被收入麾下。之后,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正式拉开统一之战的大幕。
朱元璋在讨元檄(xí)文里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这个口号的前两句后来被孙中山用做推翻清王朝的誓词。
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移兵河南,破其藩篱”,顺利拿下山东和河南,令元朝大都门户大开。
经过红巾军的十几年的冲击,元朝的江山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根本无法抵挡朱元璋军队的猛力一击。
胜利在望。蒙古人被赶出中国只是时间问题。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有人说朱元璋以“明”为国号和他的明教出身有关,以示没有忘本。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说朱元璋是明教凤阳分坛坛主,腰挎屠龙刀背背倚天剑的张无忌是明教教主。但在史书里并没提过朱元璋入教的事。或是红巾军令旗下的全体将士都火线入党也未可知。
朱元璋是不是明教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一定知道明教的号召力。他以“明”为国号可以拉住明教FANS的心。早已深入人心的“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口号,也能让人把他和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弥勒”“明王”联系在一起。
明教早已和白莲教合二为一,明教就是白莲教,白莲教就是明教。因此明教教主是红巾军的发起人韩山童,而不是张无忌。)
明军突破天险潼关后直取大都。
元顺帝惊慌失措,开始盘算是不是“顺应天意”的时候要到了。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他这个“顺”谥号是朱元璋给他的,表彰他“顺应天意”。)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是个宋徽宗式人物,提起闲白儿样样精通,提起朝政样样稀松。
他最擅长做宫漏。他做的宫漏,奇巧无比,被人誉为再世鲁班。
宫漏是古代的计时器,相当于后来的钟表,通过控制水或沙流动的速度来计量时间。
妥欢帖睦尔做过一个宫漏,跟自鸣钟一样,到点就有木偶出来敲锣打鼓、翩翩起舞。
他对设计宫漏简直着了魔。但他不知道他在为宫殿设计时器的同时也为他们蒙古人设计了一个计时器――能提示回家时刻的计时器。
明军攻到大都城下,触发了妥欢帖睦尔(To home-Timer)这个“回家计时器”。这个计时器的木偶不是出来敲锣打鼓而是撩蹶子狂奔。妥欢帖睦尔知道不是明军的对手,立刻打铺盖卷逃回蒙古大草原。
明军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了大都,随即扩大战果,攻占中原。
中国在沦陷近百年后终于重新回到中国人怀抱。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