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大宋盛世


本站公告

    宋朝的盛世和汉唐不同,“汉武盛世”强而不富,“开元盛世”又富又强,而大宋盛世富而不强。宋朝在文化、科技、经济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但军事实力实在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在和周边国家尤其是辽国、金国战争中,宋朝总是落于下风。

    这都是宋朝皇帝崇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宋太宗在世时多次下诏求书,建造藏书馆予以收藏。藏书馆的设计图纸是宋太宗亲手所画,山水楼阁比皇宫还精美,建筑规模要比皇宫还壮观。宋太宗欲“蓄天下图籍,延四方贤俊”,如阿拉伯哈里发马蒙一样建造一个中国的“智慧宫”。

    藏书馆建好之后被宋太宗赐名“崇文院”,收藏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八万册。

    朝廷不遗余力收集图书、推崇知识分子,带动全国读书风气盛行。读书风又带动修书、编书、印书蔚然成风。

    宋太宗去世后,儿子宋真宗继位。

    有一次,宋真宗视察国子监(国立大学),问祭酒(校长)国子监有多少书版。祭酒回答说,建国初不到4千,现在已经十多万了。如今知识分子吃香,不光是有身份地位的人家,就是平民百姓家也都拥有书籍。

    书版是指印书的刻版。当时还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术,印书的母版都使用木板,一页书刻一块板。

    付印的书越来越多,刻版师傅越来越忙。

    早先书坊使用雕版印刷术工作效率非常低,非常麻烦不说,刻错一个字整块刻板就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杭州一家印书作坊的刻字师傅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毕升把字分别刻在一个个小胶泥块上然后用火烧硬,做成活字。印书时,把活字依次排在一块铁板上面,用蜡粘牢、压平,之后刷墨、铺纸、印刷。因为活字可以重复使用,所以比雕版效率高了、先进多了。

    毕升的活字印刷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后来泥字被改进为金属字,比如铅字。活字印刷术一直被使用了上千年,直到激光照拍制版印刷出现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宋朝人的另一大杰作是指南针,指南针与活字印刷术一起被列入“四大发明”。

    宋朝人发现“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用磁石去摩擦针尖,就能使针带上磁性指向南方。利用这个原理,宋朝人发明了指南针。指南针后来应用到航海上就出现了罗盘,有了罗盘的航船在茫茫大海上再也不会迷失方向。

    宋仁宗(宋真宗的儿子)时期的进士沈括写过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丛书叫《梦溪笔谈》,里面记载了北宋时期的各种科技成就,其中就包括了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四大发明”有两大出于宋人之手足以说明宋朝科技的发达程度。

    同是“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宋朝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唐人无意的发明在宋人手里有了实用价值。

    火药应用到军事上,出现了原始的枪、炮、导弹。只是那时侯火器的威力还不够大,火炮只能算个火药抛石机,利用火药的爆炸力代替兽筋的弹力把石头崩出去。枪――那时叫火铳――比炮小不了多少,用火药把铁砂、石屑崩出去。火铳打鸟合适,打人的话,5米开外可以要他命,10米开外可以破他相,30米开外能吓他一大跳。火箭其实就是现在过年节时放的起火,主要是用来放火或做信号弹。

    宋朝制瓷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宋瓷的工艺水平即使现代都难达到,有些制瓷技术失传了。

    宋朝有著名的“五大名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由于宋瓷制作精美,在现在的收藏界有“黄金有价,均窑无价”、“家有钱财万贯,不如宋瓷一件”的说法。

    文化艺术在宋朝也进入一个颠峰时代。

    宋朝最著名的是词,“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占着崇高的地位。宋朝著名词人有很多,代表人物有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

    其次是散文。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在宋朝的有六位,即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欧阳修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的朝中都做过官,是三朝###。虽然他在官场上是保守派,曾经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在文坛上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三苏、王安石和曾巩都受到他的推荐和指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他《醉翁亭记》一文中的名句。

    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历史上和汉朝末年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其中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苏轼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在官场上起起伏伏很不得意,但在文坛上成就显赫。他的名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

    书法、绘画、哲学等方面也是人才辈出,无法一一细表。

    除去文化和科技方面,宋朝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也非常高。

    宋朝的工商业非常发达,在GDP中的比重比农业还高。

    工厂门类齐全,造船、造纸、印刷、纺织、制瓷、制糖、采矿、炼钢、茶盐……应有尽有;商铺遍布大街小巷,商业街即使到了晚上也是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出现专职的工人和商人,出现交子和交子务――也就是现在纸币和银行的雏形。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画家张择端画的,描绘了当年宋朝首都汴梁的繁荣景象。街道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商铺悬挂招牌旗帜,招揽生意。

    在宋朝的商业经营中还出现了商标、广告。

    大学士苏东坡曾为炸焦圈、做油食的老妇人写过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剪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偏佳人缠臂金”。依仗苏东坡的名气,老妇人的焦圈生意一下火了。

    这可能是史载最早的名人代言广告。

    另外,纺织、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方方面面的水平也达到一个新高度。

    总之,宋朝在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绝对是当时世界上一等一的超级大国。据说宋朝时的GDP(全国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宋朝时期的钢铁产量达到十五万吨,是整个欧洲的六倍。宋朝的国都汴(biàn)梁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

    稍有缺憾的是,大宋盛世只有文化经济在蓬勃发展,军事实力却日渐疲软,是一个跛脚的盛世。

    宋朝从宋真宗开始全面转入防守,一味地被动挨打。与之相反的是,辽国转入全面进攻,不断骚扰宋朝边境。

    宋真宗上台以来,辽国数度侵扰中原都被宋军击退。

    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小皇帝亲率辽军南下,来势汹汹。

    辽军距开封还有千里之遥,朝中就开始有人劝皇帝南巡――实际上就是逃跑。宋真宗心里也在打鼓,与宰相寇准商议“巡”哪比较合适。

    寇准就是评书《杨家将》里说的“寇老西儿”,其实人家是陕西人。宋太宗时代的老臣,因为敢于直言而被宋太宗赞为当代魏征。

    寇准坚决不同意皇帝南巡,相反他力主皇帝北巡鼓舞全军士气。宋真宗被他说动,动身北巡300里外的韦城(河南滑县)。

    这时辽军已经攻到清河(河北清河县)距韦城只有500里。

    宋真宗慌了手脚,急召寇准再议“南巡”一事。寇准仍然反对南巡,再劝皇帝北巡,并且一步到位到前线御驾亲征,和他们兵对兵、将对将、皇上对皇上,来个硬碰硬。

    宋真宗暗恨寇准:你当是玩军棋兑子呢?我一提南巡你就说北巡,把我往老虎嘴边一步步地推。你小子安的什么心?

    不过宋真宗还是同意了御驾亲征,跨过黄河赶到澶州(河南濮阳)前线。

    当皇帝的黄罗伞盖出现在澶州城头,城下将士欢声雷动。蟠龙皇旗迎风飘扬,大宋将士斗志高昂,鼓声激扬喊杀震天,杀得敌人哭爹喊娘。

    辽军的进攻被击退,辽国第一猛将也被一箭穿颅,军心开始动摇。萧太后估计再打下去也捞不着什么便宜,不如就此罢兵议和。

    宋真宗也巴不得赶紧罢兵息战。虽然战场态势开始转为宋朝有利,但他仍然对辽军心有余悸。

    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宋朝以每年给辽国纳贡30万两白银的条件换取辽国撤兵。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从此百年无战事。

    宋真宗这事办得引起后世争议,有说窝囊的,有说合适的。

    说合适的算经济帐:30万两白银对于大宋来讲只是九牛一毛,“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是最费钱的事情,何况还不一定能打赢。区区30万两白银能换来宋朝100年的和平发展,划算。

    说窝囊的算政治帐:两军势均力敌,为什么要答应纳贡求和?宋向辽纳贡,别说30万两白银就是一个铜板也代表着宋朝向侵略者屈膝。

    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先不去管它。

    总之,宋真宗化干戈为白银,使宋朝和辽国脱离战争状态,集中精力搞生产,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稳定发展,步入所谓的盛世。

    1022年,宋真宗在位25年后去世,儿子宋仁宗接班。宋仁宗即位时只有13岁,由太后垂帘听政。十年后,宋仁宗长大了,更重要的是太后死了,宋仁宗开始亲政。

    宋仁宗亲政后不久就遇到党项人称帝的烦心事。

    党项是大西北的一支胡人,有说羌人后裔,有说鲜卑人的后裔,谁知道呢?爱谁谁。

    西北地区在安史之乱后一度被吐蕃吞并。唐僖宗年间,汉人张议潮领导沙州汉人起义,一举攻下西北十一州,宣布归唐。唐朝灭亡后,张议潮的孙子认贼作父,把西北地区拱手让给了回鹘人。后来回鹘人逐渐势弱而党项人逐渐势强,此消彼长,党项人取代回鹘人控制了西北建立了西夏国。

    成为西北一霸的西夏起先并不敢向大宋叫板,而是诚惶诚恐地俯首称臣。随着宋朝日渐疲软,西夏的腰板渐渐直了起来,不仅脱离宋朝称帝并且大举进犯中原。胡人一般都是这德行,软的欺,硬得怕。

    边官频频告急,宋仁宗派韩琦和范仲淹前去应敌。

    这俩人都是文官,进士出身,饱读诗书之士。

    宋朝皇帝重文轻武,“满朝朱紫贵,全是读书人”,穿红袍、紫袍的高官都是熟读圣贤书、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文人,连带兵的统帅都使用文官,武官只是充当鹰犬的角色。

    不过隔行如隔山,文官毕竟不是干这行的,有些东西也不是书本上能学来的。

    韩琦出门就栽了,被西夏牵着鼻子引进了口袋阵。范仲淹坚守不出,和西夏形成对峙。

    战事久拖不绝陷入僵局,徒费钱粮而已。

    仁宗无奈与西夏讲和,仿辽国的先例用钱来摆平了冲突,再签一个“澶渊之盟”。

    从此,宋朝和辽国、西夏三国鼎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