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宋朝 宋太宗


本站公告

    976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

    赵光义能够继承大统,据《宋史》记载是宋太祖“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也就是说宋太祖按照母亲杜太后的遗旨在死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

    杜太后的理由是:“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后周不就是因为立了一个小皇帝,被你夺了江山吗?你要再立个幼君不又给了别人可乘之机了吗?

    宋太祖深以为然,于是在太后面前赌咒发誓:死后一定会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见证人赵普立即把宋太祖的誓言白纸黑字记下放入金匮之中锁起来。

    宋太祖有四个儿子,年岁最大的当时只有10岁,的确岁数不大。不过,宋太祖当时才34岁,岁数也不大,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正当青壮之人郑重其事地讨论身后之事好像也忒早了些。

    自从唐太宗首开审阅《起居注》先例以来,皇朝历史都是在皇帝监视之下完成的,可信度大打折扣。“金匮之盟”有无其事令人生疑,有史书以“烛光斧影”暗示赵光义弑兄夺位。

    “金匮之盟”有三种可能:一是宋太祖出于孝心为让母亲安息,随口那么一说;一是有个前提条件,比如自己死时儿子仍然年幼;一是子虚乌有,根本就是宋太宗杜撰。当然也不能排除第四种可能,宋太祖真心要把皇位让给弟弟,恢复远古兄终弟及的古例儿,保证总是长君即位,保证政局稳定。

    总而言之,宋太宗凭着“金匮之盟”坐上了龙椅。

    当年华国锋凭着毛泽东手书“你办事,我放心”的“最高指示”灵前即位,当时就有人怀疑手书的可信度。

    华国锋下台后,真相被揭开,原来是毛泽东在答复华国锋安排川贵“批邓”一事时手书的便条――那时毛泽东口齿不清,常以笔代口。这些便条包括“你办事,我放心”,“有问题,找江青”,“慢慢来,别着急”,“按既定方针办”等。

    抛开前因后果只把“你办事,我放心”六字拿出,让人以为是毛泽东指定接班人的遗旨。)

    宋太宗上台后继承哥哥的遗志,“按既定方针办” 先南后北统一了中国。

    南方已被宋太祖基本统一,残余小国吴越和闽对宋朝服服帖帖,甘心做宋朝的附属国。宋太宗杯酒释王权,逼两国国主献出国土,去做一个富家翁。

    平定了南方,宋太宗集中精力攻打北汉。辽国援军刚露头就挨了宋军一闷棍,士气受损,全军而退,扔下北汉不管了。

    宋军三围太原,宋太宗亲临前线指挥攻城。

    数月之后北汉投降。

    宋太宗下令彻底摧毁太原城。

    五代十国彻底结束。

    灭掉北汉后,宋太宗看到部队士气正旺于是决定取消休整,一鼓作气打败辽国,收复燕云十四州。

    宋太宗的命令一下,将士们怨气冲天。大战之后人疲马乏是一方面,奖金缓发也引起将士们老大的不乐意。

    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和现在好多国家实行的强制兵役不一样,宋朝没有义务兵,都是职业兵。国家并不强迫你当兵,但是你要当兵国家会给你开工资,并且还有战时津贴、抚恤金什么的,薪金非常丰厚,灭国擒王另有重奖。

    辽国实行义务兵制,平时为民放牧打猎,战时为兵冲锋陷阵,国家不给报酬,报酬要靠自己去争取。怎么争取?去抢啊。抢着金是金,抢着银是银,空手而归算你没本事,活该,死去!

    辽人打仗用不着战斗动员,积极着呢。

    五代十国的军队通常在克城之日纵兵劫掠,作为对士兵的胜利的特别奖赏。

    宋太祖黄袍加身后要求将士不要劫掠京城,以免引起社会动荡,他自会在登基后大开府库赏赐士兵。将士依令而行,占领京城后秋毫无犯,而宋太祖也遵守诺言重赏将士。后来以奖代抢成为惯例,劫掠的恶习被遏制。

    宋太祖征伐后蜀时,猛将王全斌攻克成都后纵兵掳掠,屠城杀降,已经宣布投降的四川军民奋起反抗。惊怒的宋太祖差点砍了王全斌的头。平定后蜀后,克蜀有功的王全斌不升反降。

    宋太祖以仁义治军治国,希望给将士百姓强化一个“义”字,淡化一个“利”字。生财要有道。你要我可以给,干嘛要去抢呢?

    但是,奖的和抢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给的没有抢的香,就像俗话说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缺的是那份刺激。何况给的肯定没有抢的多。

    不偷不抢的仁义之师作战积极性就是没有恣意抢掠的虎狼之师高。

    《亮剑》里的李云龙部队两头冒尖,能打又能抢,抢敌人的也抢兄弟部队的。用李云龙的话说:打起仗来嗷嗷叫。)

    战争需要激发人的兽性,尤其是冷兵器年代,因为战争的本身就不是什么仁义之事。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宋朝将士不让偷不让抢还缓发了奖金,士气受损。苦和累倒是其次。

    虽然如此,宋军还是攻入辽国打到幽州城下。宋太宗下令“围城三匝”,把幽州团团包围起来日夜攻打。

    辽国一面死守城池一面调军增援,3万辽国铁骑半月后抵达幽州前线。

    3万辽军和30万宋军在幽州城下展开激战。幽州守军看到援军到来立即出城助阵。宋军腹背受敌,不得不两面作战。

    辽军猛将看到宋太宗的黄罗伞盖,当下率领一支军冒死前冲。宋军箭矛齐下竟然拦截不住,辽将破阵而出直扑宋太宗。

    宋太宗大惊拨马而走,辽将在后面紧追不舍。

    也不知跑了多远距离,恰逢押粮官杨业打这路过,杨业驱散辽军救下了宋太宗。

    杨业就是《杨家将》里的杨继业。他原来是北汉的大将,在北汉灭国后归降了宋朝。

    宋太宗在逃跑的过程中,屁股挨了两箭,杨业让他趴在运粮的驴车上运回京城。

    皇帝逃跑,前线将士军心大乱,败下阵来。死伤一万以上。

    鉴于皇帝生死不明,群龙无首,将军们商议拥立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帝。正在这时,京城传来消息,宋太宗还活着,众将赶紧作罢。

    宋太宗败回京城汴梁,日日闷闷不乐,奖励将士的事情也不再提起。将士多有怨言。

    赵德昭劝宋太宗补发将士奖金。宋太宗阴沉着脸道:等你做上皇帝再说吧。

    赵德昭大惊,知道宋太宗已经知道众将欲立他为帝的事情。虽然这事说起来和他无关,但被皇帝猜疑总没好果子吃。

    赵德昭惶恐不可终日。

    次日一早,家人发现赵德昭在厨房用菜刀抹了脖子。

    宋太祖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已经死在头里,赵德昭是老二,还有一个老幺赵德芳。

    赵德芳就是《杨家将》里的“八贤王”。据说他手拿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上朝不参,下朝不辞,皇帝惧他三分,大臣惧他七分。

    实际上,赵德芳在赵德昭死后不久也忧惧而死,年仅23岁。

    “八贤王”的原型可能是赵德昭,他被老爸宋太祖赐过一个“金简”,“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相当于尚方宝剑。或者是宋太宗的八儿子,他被人称作“八王爷”。)

    宋太宗的弟弟被控谋反,被流放后死去。

    自此,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剩下宋太宗的儿子。

    赵德昭死后第二年,辽军为报宋军围攻幽州之仇,遣大军南下攻宋。宋太宗急派大军前去应敌。

    临行时宋太宗交给带军主帅一张布阵图,是他呕心沥血原创的阵法,将孙膑的八卦阵和诸葛亮的八阵图改良而成。

    宋军到达前线,开始排兵布阵。

    宋将看到宋太宗的八阵图将军队分为八个方阵,方阵间有百布的间隔,认为非常不妥。辽军以轻骑兵为主,动作迅速。方阵间留有这么多空隙容易让人家穿插分割,各个击破。他认为还是分两阵为妙,互相照应,集中兵力。

    主帅深以为然,但不敢抗旨不遵。

    代表皇帝出征的监军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他发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了问题我兜着。

    宋军废弃八阵图,按前线实际情况重新排兵布阵。

    两军对阵。

    宋帅派出一支奇兵突袭辽军背后,在辽军混乱之际策动主力从正面发起强攻。前后夹击,奇正结合,宋军把辽军来犯之敌杀得大败,斩首上万。

    捷报传到京城,宋太宗大喜,下令重赏三军。

    辽军并不甘心失败,中路军失败又从西路卷土重来,进犯山西雁门关。

    扼守雁门关的守将是山西边防军区总司令潘美的部将杨业,他因救驾有功被升为山西边防军区司令、潘美的副手。

    杨业三次击退来犯之敌,并一度反攻至辽国境内。

    杨业勇猛善战令辽军望风丧胆,不敢与之接战。辽军称之为“杨无敌”,畏之如虎。

    连败辽军令宋太宗信心大振,加之辽国幼主继位人心不稳,986年,宋军再度北伐幽州。

    这次攻辽是兵分三路,三路兵马直指幽州。

    潘美、杨业率领西路军势如破竹,连下辽国四州。老将田重进率领中路军攻克涞源,距幽州300里。名将曹彬率领东路军攻下涿州,距幽州只有百里之遥。

    辽国萧太后带着小皇帝御驾亲征,倾国之兵来救幽州。

    东路军攻下涿州后粮草接济不上,曹彬一向善待士兵,率军队退回境内筹措粮草。宋太宗闻报大惊:哪有大敌当前回家取粮的道理。严令曹彬返回前线。

    萧太后这时已经到了幽州,她见当面之敌已去,转向田重进发起猛攻。异常惨烈的大战之后,宋军大败。田重进手下五员大将战死四员。

    再说曹彬,被宋太宗斥责之后匆忙带着5天的粮草返回涿州。宋军以步兵为主,行动缓慢,急行军四天才到涿州。

    萧太后早已在此恭候多时。

    大运河永济渠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失修废弃,兵力和粮食调运只能靠陆路。宋军缺马,行军靠两条腿,运粮靠俩肩膀。

    又累又饿的宋军和以逸待劳的辽军大战,宋军再败,死伤数万。

    辽军骑兵军团马不停蹄再攻潘美。

    宋太宗急令潘美撤军。为了不至于空手而归,宋太宗令潘美将所占四州的百姓迁回国内。

    监军王?(shēn)命令杨业率部前去阻击辽军。杨业认为敌军当下势头正猛应该避其锋芒,可派军引开辽军,掩护百姓撤退。

    王?讥讽杨业是贪生怕死还是另有想法。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杨业只得领军而去。

    杨业走前和潘美约定:杨业此行必败,请务必在谷口接应,或许能救回些残兵。

    潘美应允。

    潘美也认为杨业此行凶多吉少,但他默然不语,没有去反驳王?。

    潘美虽是当朝一品,职位比宦官王?高得多。但是王?是钦差大臣、皇帝的红人,有先斩后奏、临阵换将的权力,潘美心存顾忌。

    潘美在谷口设置了伏兵,但一直等到中午也没见到杨业。王?认为杨业不是全军覆没就是乘胜追击去了,下令撤军。潘美虽出言阻止,见王?不睬也只得罢了。

    杨业和辽军力战一天,终于力不能敌退到谷口。谷口不见一兵一卒,杨业“即拊(fǔ)膺(yīng)大恸”,拍着胸口大哭。

    杨业被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死。

    事后,宋太宗追认杨业为烈士,追封为名誉太尉,并把他的儿子杨延昭等升了官。

    王?被撤职流放,潘美因为负有领导责任被降级使用。

    他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也都成为抗辽名将。

    后世将他们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成“杨家将”的故事,广为传诵。

    二伐辽国失败后,宋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997年,宋太宗因一伐辽国时留下的箭伤复发感染而去世。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