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果真有天差地别吗?
我们把两人放一块,对比一下先。
先,两人都出身于前朝高干家庭,根红苗正,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隋炀帝的妈和唐太宗的奶奶是亲姊妹、突厥独孤氏,论起来隋炀帝是唐太宗的表叔,他们都有鲜卑血统,或者说是混血儿。
两人能诗能文,文坛上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论文才隋炀帝略胜一筹,隋炀帝的诗更有意境,而唐太宗的诗用词华丽、四平八稳,但缺少那么点韵味。
两人都是年纪青青就统领大军南征北战,为父亲打下一片江山。论武功唐太宗略胜一筹,他身经百战、百战百胜并且总是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而隋炀帝属于运筹帷幄式的统帅,也就是坐在大帐里拍板,冲锋陷阵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
唐太宗十六岁参军。时值隋炀帝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关,唐太宗作为一名下级军官随队去救隋炀帝。他向带队将军献计用疑兵扰乱突厥,令突厥以为隋军大部队已经抵达。突厥终于撤围而去,虽然不是因为唐太宗的疑兵计,但疑兵计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隋炀帝因为父亲做了皇帝十三就当上大将军,但是真正领军打仗是在他20岁的时候,率军攻占了南朝陈国,后来还参加了抗击突厥的战争。唐太宗在20岁的时候已经身经百战,他平定了北方,为父亲打下半壁江山,期间参加过的战斗不计其数,战死的六匹坐骑就是唐太宗出生入死的最好证明。
做了皇帝后唐太宗很少率队出征,只在即位之初计退突厥,临死之前攻打高句丽。隋炀帝倒是频繁出征或出巡,吐谷浑、西域、突厥、高句丽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曾使周边邻国臣服于中国,隋炀帝被蛮族尊为“圣人可汗”,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中国的国际地位极高。
对于不肯顺服中国的番邦他们坚决予以武力征伐,不给后代留下祸患。但在高句丽那里,隋炀帝和唐太宗双双无功而返。
两人在排行都是老二,大哥因为排行靠前得到皇位继承权,但隋炀帝和唐太宗靠不正当手段把皇位争了过来。
隋炀帝是巧取,唐太宗是豪夺,唐太宗在这方面受到的褒贬更多一些。
唐太宗亲手杀了自己哥哥和弟弟,为了斩草除根将他们的子女包括刚出生的婴儿也一并杀死,他们妻妾有姿色的被唐太宗占为己有。
据说父亲唐高祖被唐太宗囚禁,在枪口指着后脑勺的情况下宣布禅位。
正史对唐太宗弑兄篡位一事多有隐晦,比如唐太宗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带队入宫,正史说是护驾,另有说法是逼宫,稍加分析后,逼宫的说法更为合理。
唐太宗杀死了李建民,尉迟敬德杀死了李元吉。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民、李元吉的头颅示众,李建民、李元吉的部下看到主公已死,再打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于是放弃抵抗一哄而散。
尉迟敬德在战斗结束后入宫“护驾”――战斗已经结束了还用得着护驾吗?无非是武力逼宫罢了。在军队团团包围之下,唐高祖宣布立唐太宗为太子,一个月后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唐太宗。
唐太宗是史上第一个亲阅起居注的皇帝。起居注记载着皇帝每天的一言一行,是修史的重要素材。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唐太宗指使史官篡改历史,但是皇帝亲阅一定会对记载起居注的史官造成压力。在皇帝的监视下记录的皇帝言行,其可信度大打折扣。就像孩子如果知道家长会翻阅他的日记,很难再指望他能毫无保留地实话实说。
隋炀帝也夺了大哥的皇位继承权,他通过包装自己彰显大哥的短处,影响父母的判断。他在夺位之后登极之时,为防哥哥东山再起和他争夺皇位,下狠手杀了大哥。
有野史说隋炀帝杀死了病中的父亲,霸占了父亲的一个妃子,但正史没有相关旁证只能存疑。
两人即位后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隋炀帝致力于建设国家,唐太宗致力于治理国家。
隋炀帝在工程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最大的建设项目是修建大运河。修大运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但他急于求成、役民过重引起民怨。加之轻易发动战争、无节制地巡游更加重了百姓负担,民变开始频繁发生。
隋炀帝在历史上最受非议的地方,大概就要属三次巡游江都了。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乘龙舟南巡那些虚头巴脑的事,隋炀帝单凭开凿大运河这件功劳,能和大禹治水有一比。
隋炀帝三次巡游江南,有深入地方考察工作的意思,显示朝廷对江南的重视和关心,同时也难免有公款旅游的嫌疑,借出差的机会游山玩水、吟诗作赋。
不管是“巡”也好,“游”也好,老百姓的负担是跑不了。
隋文帝当年看中杨广,就是看中他的节俭,节俭的皇帝知道爱惜民力。可他哪里知道,那只不过是杨广为争太子包装出来的形象。杨广即位后,只关心自己的“大业”和气派,根本不在意百姓的死活。他大兴土木、频频出访,搞得民怨沸腾。
唐太宗在位前期几乎没建任何东西,充分地与民休息。他有气疾(呼吸道疾病),住处不宜潮湿,而旧宫殿地势低、潮湿,夏天闷热,冬天阴冷,群臣建议他修个新宫殿,被唐太宗拒绝。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以史为鉴。
唐太宗在位后期开始不停地修宫殿,不过还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
唐太宗把主要精力放到治理国家上,宽仁节俭、注重民生的施政方针使他获得很高的民众支持率,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使国家从天下大乱转到天下大治,为唐朝由治世转入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百官,唐太宗任用贤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房谋杜断”说的是唐太宗的左右丞相房玄龄、杜如晦的故事,房玄龄善策划,杜如晦善判断,唐太宗把两人长处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成为自己得力的左右手。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说的是直言敢谏的魏征,唐太宗大力提倡监督,自觉接受监督,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唐太宗对帮他安邦定国的部下充满感激之情,他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二十四人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尊奉为唐朝功臣,时常前往瞻仰。
对百姓,唐太宗施仁政、存百姓,“以百姓之心为心”,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唐太宗构建的和谐社会被后世向往。有一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说明政府和法律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尊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成为治国的至理名言,
隋炀帝在治国方面是弱项。他恃才自负,不太容易听进臣下的意见,他急功近利,不太关心百姓的感受,结果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两人的私生活都没有特别值得褒贬的地方,古代帝王大致都是这个样子。
隋炀帝14、5岁结婚,娶妻萧氏,也就是后来的萧后。野史说隋炀帝是个花心大萝卜,见一个爱一个,结婚后就把萧后抛在脑后。实际上萧后始终个伴随在隋炀帝左右,夫妻感情很好。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是萧后冒死为他收尸、送终。
唐太宗16岁结婚,娶妻长孙氏,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史上有名的贤后,贤淑温俭,恪守妇道。唐太宗夫妻感情也很好,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在宫内专门修了一个高台,时常登台远眺皇后的陵墓。
除皇后外,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有很多嫔妃,和其他帝王一样。
唐太宗子女众多,为他生养儿女的嫔妃也众多。隋炀帝只有三男两女,其中两男一女是萧后所生,其他一儿一女分别由两妃包办。
隋亡于唐,唐亡于周,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女儿是隋炀帝的一个妃子,周朝的开国皇帝武则天是唐太宗的一个妃子。
隋炀帝死于政变,唐太宗死于“仙丹”中毒,都是刚过50岁正当壮年时非正常死亡,都死得不太名誉。
通过对比唐太宗和隋炀帝的一生,发现一代明君也有很多减分的地方,一代暴君也有很多加分的地方,虽然此增彼减并不足以使唐太宗丢掉明君的头衔、隋炀帝摘掉暴君的帽子,但也没有传统舆论中的天差地别。唐太宗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隋炀帝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坏。
传统舆论的始作俑者是唐朝。
隋炀帝的谥号“炀”,是他表哥唐高祖李渊定的,唐太宗的谥号是唐文帝,是他儿子唐高宗李治定的。谥号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唐朝把隋炀帝定义为暴君,把唐太宗定义为明君。《隋史》和《唐书》为这个定义提供了论据。
不过唐朝的论点和论据让人怀疑它们的公正性。
隋唐是仇家,根据回避制度,李渊不适合给杨广下评语。李世民和李治是父子,同样根据回避制度,李治也不适合给李世民下评语。
《隋史》的主编是唐朝的魏征,因为隋朝灭亡了,隋朝的历史只得任由唐朝评说。《唐书》的前唐部分由唐朝史官根据起居注等实录材料编写而成,五代时晋朝补足后唐部分。前唐历史由唐朝自己编写,并且他们所依据的实录被唐太宗阅览过。
《隋史》和《唐书》是后人了解隋唐的主要依据,这两本书的公正性遭到质疑,无形中把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差距又拉近了一些。人们有理由怀疑,隋炀帝的缺点和唐太宗的优点都被夸大。
隋炀帝倒霉在亡国亡身上。汉武帝也曾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横征暴敛、激起民变,但是在国家频临崩溃之际汉武帝幡然醒悟、悬崖勒马,使汉朝起死回生。他的谥号是个“武”字,是自己亲儿子给的。
隋炀帝如果没有亡国亡身这一条,在民变纷起时及时调整政策,他可能会凭借大运河、开疆扩土、扬武威于四方成为超过汉武帝、唐太宗的千古名帝。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