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的意思是睿德威强,开疆扩土。“炀”的意思是:残暴虐民、众叛亲离。
汉武帝也是在国家濒临崩溃边缘幡然醒悟,下“罪己诏”痛改前非,虽有匈奴余孽未除也毅然罢手休民养息,终成一代名帝。
但是隋炀帝并没有把民变看作一种危险信号,迅速调整政策安定局势而是一意孤行,继续他的“大业”。
隋炀帝回京后立即开始筹备万国博览会迎接西域商贸代表团的到来。万博会的目的,一是为了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伟大构想;二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当然用他的说法是:显示隋朝的富足强盛,令西域人不敢小瞧中原。
第二年,洛阳万国博览会如期开幕。西域27国派代表团参加。
杨广在洛阳连日举办盛大晚会,招待西域代表团。晚会规模盛大,光伴奏的人就有八千人。
城里到处灯火通明,亮如白昼。街上行人全穿着高档时装,摆地摊的都用非常名贵的龙须席铺地。
西域人到洛阳,朝廷高接远送,并提供免费食宿。接待官员说我们隋朝富饶,到饭店吃饭向来不用花钱。城里树木也都用丝帛装饰,制造出火树银花的效果。西域人吃着看着玩着,以为进了天堂,见到了共产主义。
隋炀帝“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确实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是代价太高了。为了炫耀隋朝的富足强盛,他简直是不计成本不惜血本。政府投入巨资不说,有些老百姓光为置办出门的行头就弄得倾家荡产。
隋炀帝搞定突厥、西域等国后又把目光投向其他国家。流求(台湾)不肯接受招抚,隋炀帝派兵攻占了它。高句丽也不肯前来朝贡,隋炀帝下旨征讨。
高句丽和台湾不同,高句丽的地盘包括大半个东北和大半个朝鲜半岛,是东北一带一个大国。隋炀帝要拿下高句丽,必须全国总动员。
各地的精锐部队向涿郡(北京)集结,各种作战装备和粮草也陆续运抵涿郡。在通往涿郡的路上每天都能看到几十万人来来往往,全国都在为征高句丽的事忙碌。
为赶造武器、铠甲、战车、战船、攻城设备等,各地的工匠没日没夜地工作。造船的工匠在监工的催逼下昼夜站在水里不敢停歇,腰以下都生蛆了。等船造得,工匠病累而死十之二三。
河北河南的百姓不是被征劳役就是被征粮草,造成土地荒芜,粮价飞涨。很多人实在活不下去只好去落草为寇。王薄、窦建德就是在这期间聚众造反的。
隋炀帝只关心他的“大业”,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放在心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612年,隋炀帝率领百万大军,分水陆两军进攻高句丽。
隋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路打到平壤城下。高句丽使用诈降计,哄骗隋朝撤军,在隋军撤退的过程中发动突然袭击击溃隋军。
613年,隋炀帝二度出征,他要把掉地下的脸拾回来。可是隋军刚打到东北的辽东城,突然传来留守大臣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消息。隋炀帝大惊,赶紧下令撤军回京。
614年,隋炀帝平定了叛乱,又发动了第三次###。这一次,隋军一路高歌打向平壤。高句丽降了,向隋炀帝称臣。隋炀帝的面子终于找回来了,于是下令撤军。
隋炀帝前脚走,高句丽后脚就变卦了,仍然拒绝向隋朝朝贡。隋炀帝气得火冒三丈,下令征兵(三打高句丽以及平息杨玄感叛乱把百万精兵都打光了),再伐高句丽。全国怨声鼎沸,民变更多。
连续三年大动刀兵,国内已是遍地烽火。但隋炀帝依然不以为意,他自信自己的文武全才,平陈国、败突厥、降高句丽,这些毛贼草寇哪值得放在心上。
大臣有劝谏他的,说轻了他当耳旁风,说重了他认为是恶毒攻击现政府,蓄意抹黑领导人,不是打成###,就是撤职靠边站,没人敢再去触那霉头。
隋炀帝在高句丽那里栽面以后,突厥对隋炀帝有轻视之意,隋炀帝感觉很不爽。突厥又逐渐羽翼丰满起来,隋炀帝也觉得该给它拔拔毛了。他学老爸隋文帝的样子玩起老把戏以“分其势”。他暗地向突厥可汗的弟弟频频示好,并册封他为南突厥可汗与哥哥分庭抗礼。
但是他看人看走眼了,可汗的弟弟和哥哥一条心,他拒绝了册封把隋炀帝的阴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哥哥。突厥可汗大怒,与隋朝翻脸。
615年,隋炀帝北巡,视察长城。因为只是在国内视察工作,隋炀帝没带很多兵,只有不到两万人的禁卫军随行。
突厥可汗得知后派出几十万大军突袭隋炀帝,隋炀帝狼狈逃入雁门(山西代县)据守。
突厥人日夜攻打,隋炀帝跟娘们儿似地只知道抱着儿子哭,两眼哭得跟烂桃似地。随行大臣看不过眼,建议皇帝赶紧调兵救驾,同时设法鼓舞官兵士气,拒关死守等待援军。要想鼓舞大家士气,一是许以封官厚赏,一是告诉他们不再征伐高句丽。隋炀帝答应了。
士兵果然士气高涨,他们以一当十挡住了30万突厥人的轮番进攻。各地勤王军队也陆续赶来。突厥可汗见势不妙,只得撤围而去。
隋炀帝死里逃生回到京城。等他惊魂稍定,气喘匀了,开始后悔自己在雁门的表现,并且后悔自己的许诺。他绝口不提封官厚赏一事,反倒重提征伐高句丽的事,禁卫军官兵无不愤怒怨恨。
隋炀帝问起反贼的事,大将宇文述说:“渐少”。隋炀帝说渐少是多少,宇文述说,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隋炀帝放下心来。
实际上,叛乱的百姓越来越多,比以前多十倍不止。瓦岗军、窦建德、杜伏威等起义军声势日见浩大,隋朝的江山社稷已经岌岌可危。
616年,隋炀帝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
一路上如何扰民暂且不说,单说隋炀帝到了江都,传旨召见各地省一级的军政干部。这些人来见隋炀帝时都照老规矩带着一个礼单。隋炀帝根据礼物的多少判断官员的能力高低,决定官员的升迁。
隋炀帝并不一定是财迷,象现在贪官似地见钱眼开,谁给的(礼物/贿赂)多就提拔谁,他是根据礼物的多寡推算这个官员辖地的经济状况,跟现在某些地方单以GDP高低论英雄一样。
隋炀帝自以为聪明的考核办法,使得各省市搜刮成风,砸锅卖铁也要放卫星。当然了,砸的是百姓的锅,卖的是百姓的铁。百姓为了这些贡品被迫预交了3年的租赋。
单纯追求GDP而忽视环境、资源等方面,可以说是在拿百姓的命、子孙的福给自己脸上贴金。
我们呼吸的空气被污染了,我们喝的水被污染了,我们吃的东西被污染了……我们五脏六腑、从里到外都充满了化学的东西。
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在烈火中永生的时候,会变成一堆五彩斑斓的舍利。
呸!呸!呸!)
“民外为盗贼所掠,内为郡县所贼”。官匪双管齐下,搜刮百姓。俗话说:官如梳,匪如篦。当梳子梳过,箅子箅过之后,百姓连个虱子都剩不下了。“民始采树皮叶,或捣藁(gǎo,禾秆)为末,或煮土而食之,诸物皆尽,乃自相食”。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只好铤而走险加入“盗贼”行列。
隋炀帝一直不知道“盗贼”的实际情况,或者装作不知道,自欺欺人,或者不敢面对事实,他以为坚如磐石的大帝国竟被他不屑一顾的毛贼冲击得千疮百孔。
他的近臣知道他听不得坏消息也刻意地隐瞒实际情况,各地的告急文书被扣了下来,告捷文书被传上去,只报喜不报忧。但是告捷文书也被隋炀帝看出问题。他吃惊地问:杀敌几十万!这么多!臣下回答:虽然人数众多,无非是乌合之众,不必放在心上。隋炀帝信以为真。
其实隋炀帝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臣下的这些小把戏按理说都瞒不过他去,但他近来工作热情锐减,对朝政已经了无兴趣。
一直自信满满的隋炀帝近来连连受挫,离间突厥弄巧成拙,雁门一役差点玩完,三打高丽劳民伤财,最终胜利竟成笑谈,挖掘运河造福后代,没人领情公然造反。隋炀帝非常郁闷和灰心,对国事也没有以前那么上心了。
隋炀帝到江南之后开始沉溺于酒色。
618年,隋炀帝已经知道“渐少”的“盗贼”其实已经遍布中原,许多朝廷官员也裹挟其中,中原的局势已经无法控制。
此时的隋炀帝已经了无当年的雄心与自信,他没有振奋起精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是破罐子破摔,随它去吧。
挫折打击了他的自信,酒色消磨了他的意志。
隋炀帝决定迁都江南,放弃中原,与叛军划江而治,做半壁江山的皇帝。
但是随他南巡的禁卫军官兵可不干,他们是北方人,家在北方,老婆孩子也在北方,他们可不愿意留在南方。有的士兵思乡心切就开了小差。隋炀帝大怒,命人骑快马追回逃兵,在军前斩首示众。但逃跑的士兵依然络绎不绝。
禁卫军将军宇文化及于是利用禁卫军的思乡情绪,暗地策划兵变。他带兵冲入宫内杀了隋炀帝。
隋炀帝的最后时刻很象条汉子。他面对刀剑毫无惧色,当叛军的屠刀就要落下的时候,隋炀帝大声喝止,道:诸侯的血溅到地上尚且大旱三年,何况帝王!帝王有帝王的死法。隋炀帝把自己的丝带解下交给叛军士兵,引颈就戮。两个士兵用丝带勒死了他。
隋朝灭亡。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