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581年立国时从北周继承下来360万户人口,589年统一中国时从陈国接受了50万户,隋炀帝即位的第三年,也就是606年,隋朝人口普查结果是890万户,户数翻了一番。按每户5口估算,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大概是4500万人。
虽然考虑以前的户口有漏报(比如躲避战祸的流民)、瞒报(比如躲避赋税的黑户)可能,不能说隋朝在25年间就将人口翻了一番,但是人口大幅增长是肯定的。
不过,南方当时只剩下50万户,合250万人,这么少!?相对来讲那是血统更为纯正的汉人,虽然混杂少许以前被中原称为蛮夷的少数民族。
北方汉人在长达270年胡人统治下,或多或少受到了胡人的影响,越往北、往西影响越大,往东、往南越小。陕西、山西、河北最早受到蛮族大迁徙的影响,河南、山东等腹地地区还好些,江淮地区基本是汉人的天下。
到了隋朝,胡人在中原大概还剩下几百万的样子,还有几百万的胡汉混血儿,剩下的是汉人。)
隋朝人口增加,并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使经济大幅度增长。隋炀帝上台时“人多富庶”、“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和文景之治后汉武帝上台时的情景差不多。并且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四境平安无事。
隋文帝为儿子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隋炀帝只需顺着父亲的路子走下去就可以轻轻松松使隋朝的盛世延续下去。
隋炀帝上台伊始也的确在按隋文帝的既定方针办,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深化州县制和科举制改革。因为国库比较丰腴,他宣布免除妇女和奴婢的赋税,反馈社会。他下诏修建东京洛阳时特别强调“务从俭约”,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
但在即位的第二年,隋炀帝变了。
这年隋炀帝开始用自己的年号(年号是古时候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他立年号为“大业”。
听这年号就知道他不会安安生生过一辈子,他要甩开膀子大干,干出一番伟大事业。大展宏图创伟业,千秋万代传美名。如果加个横批,应该是“靠你大业”。
隋炀帝旋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各种大型建设项目纷纷上马。
洛阳城不但要上规模而且还要上档次,要有大国之都的气派。他在不仅在洛阳修了无数个宫殿、亭阁、楼堂馆所、标志性建筑,还修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型皇家园林。
他从全国各地搜集奇材怪石、奇异的花草树木、珍稀的飞禽走兽填充园林。为了花开不败、四季常新,他在百花凋零后用绢花装饰园林。他甚至搞过“亮化工程”,等不及爱迪生发明电灯就用成麻袋的萤火虫制造出星星闪闪的霓虹灯效果。
为了多、快、好、不省地完成洛阳建设,“官吏督役严急”。200万民工没日没夜苦干,最后累死的竟有十之四五。
在修洛阳同时,隋炀帝开挖大运河。他征发100多万人开挖通济渠以沟通黄河与淮河,征发十几万人开挖邗( hán)沟以沟通淮河与长江。之后又征发百万民工(男人不够妇女顶替)修建永济渠、江南河,将通济渠北沿到涿郡(北京附近),将邗沟南沿到余杭(浙江杭州)。最后修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连接涿郡和余杭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全长5000多里。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它与长城一起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工程奇迹。
大运河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称为世界“运河之王”的原苏联土库曼运河长一倍。)
期间他还修了两条驰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一条从洛阳到山西,一条从北京到山西。
与修宫殿相比,挖掘大运河和修筑驰道是非常有意义的。“要致富,先修路”嘛。这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
尤其是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古代,水运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商品和文化技术的交流。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都说隋朝是因为修这条大运河而灭亡的,可至今南北交通还不是靠的这条运河吗?
隋炀帝的大运河一直用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后,忽必烈重修大运河,改取道洛阳为直达杭州,缩短了航程,称京杭大运河。隋炀帝的大运河大部分遂被废弃。
现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隋朝运河大都已埋在地里。不过从河南鹤壁到天津一段因为被京杭大运河利用仍得以保存,并将在南水北调工程里再发挥作用。)
隋炀帝凭挖掘大运河本来能够成为名垂青史的有为之君,却偏偏成了臭名远扬的暴君,修大运河反倒成为他的暴行之一。
原因何在呢?
因为他过于急功近利,把百姓用得太苦了,因而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大运河的工程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三峡工程,大得无法想象。三峡工程靠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帮助需要17年才能完成,而大运河仅靠镐头铁锹只用了6年就完成了。
这背后是500万民工的血汗。
当时全国人口只有几千万,刨去老幼病残妇,全国的壮劳力也就千把万。隋炀帝动不动就以百万为单位征调民工,百姓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百姓还得承担更重的赋税。因为基建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也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这些物和财也得百姓来承担。
如果隋炀帝把步子放缓一点,悠着点劲干,百姓或许还能承受,但他忽视了百姓和国家的承受能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恨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反倒栽了跟头。
在大兴土木的同时,隋炀帝频繁出巡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隋炀帝在位14年,巡游11次,老老实实待在京城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1年左右,其余时间全都在外面漂着。其中西巡一次,北巡4次,三征高句丽,三下江南。
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去江南视察。
为了这次出巡,隋炀帝建造了巨大的龙舟。他那艘大龙舟堪称古代的泰坦尼克号,高45尺,上下四层。
隋炀帝和皇后各乘一座大龙舟,随行人员分乘几千艘小一号的船,禁卫军乘坐几千艘再小一号的船,各种船只排出200余里。
隋炀帝的庞大船队沿着大运河,浩浩荡荡向江都进发。两岸是8万纤夫和无数夹岸护送的骑兵。
沿途地方官早早侯在岸边,献吃献喝献贡品。
领导视察地方本无可厚非,但是搞这么大场面就有点劳民伤财了。
607年,他去内蒙视察突厥汗国。这次是走旱路。他让人造了一个带轱辘的、可拆卸的活动宫殿,起名叫观风行殿。观风行殿可能古代最大的房车,据说可以同时容纳几百人开会,旅行中还能正常办公。
隋炀帝坐着观风行殿在50万军队的护卫下来到内蒙。
为了迎接隋炀帝来访,突厥全体出动抢修了一条3000多里长、百步宽的御道。
突厥人见到如此大的阵容无不深感敬畏。
隋炀帝在突厥王廷接见了突厥可汗和各部首领,听取了他们的工作汇报并给予他们诸多的勉励和赏赐。突厥可汗表示要永远忠于隋朝、忠于隋炀帝。隋炀帝颌首表示赞许。
609年,隋炀帝西巡。
隋炀帝巡游实际上就是武装游行,炫耀隋朝的武力和隋朝的富强,让国内外反对派不敢小视隋朝。这和现在美国舰队总在别国边境上转悠的意思差不多。隋炀帝希望通过武力威慑使对方臣服,但是如果武力威慑不成就直接动武。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最好不战而胜,但是做不到只好战而胜之。
隋炀帝君临青海,土谷浑不肯乖乖降服,隋炀帝大怒立即出手把它灭掉,吞并了青海。
隋炀帝继续西行来到西域的张掖郡。
周边27国闻风赶到张掖,他们想实地探探隋朝的虚实。结果一看隋炀帝这排场,果然是大国的做派,顿生敬畏之心。
隋炀帝虽然已经年过不惑之年,仍然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他缓步走下观风行殿,环视四周,频频向大家挥手致意。欢迎队伍里,有边境驻军的隋朝官兵指战员、有当地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界群众,也有西域27国的使团代表。他们有的欢呼:热烈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有的欢呼:吾皇万岁!万岁、万岁、万岁!西域人则用西语欢呼:e!Come、Come、Come!场面隆重而热烈。
隋炀帝不顾旅途劳顿,在观风行殿上,满面春风地会见了前来朝见的西域二十七国首脑。宾主双方就双边关系、经贸往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二十七国君主一致表示承认隋朝的宗主国地位,并就解决双方边界领土问题达成共识。高昌王、伊吾吐屯设等献地数千里。隋炀帝愉快地接受并随即设置西海、河源、鄯(Shàn)善(今新疆若羌县)四郡设官统辖。
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在会谈中还热情地邀请西域二十七国派商贸代表团访问中国,西域二十七国对此表示感谢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隋炀帝启程返国,在路上遇到暴风雪,一行人顶着暴风雪艰苦跋涉。很多官兵被冻死,有些官兵走散,骡马损失殆尽。隋炀帝最终回到国内。
虽然此次出巡最为艰险,但收获却是最大的一次。隋朝的版图、隋朝的强盛此时到达顶峰。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