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孙吴两家虽然互结同盟,约定“戮力一心,同讨魏贼”,但实际上在伐魏战争中仍是各自为战,诸葛亮北伐时孙吴坐壁上观,孙权北伐时蜀汉坐壁上观,静观成败再定行止。
孙权的三次北伐中有两次是诸葛氏领衔,一次是诸葛瑾,一次是诸葛恪(kè)。
诸葛瑾和诸葛恪是父子俩,诸葛瑾和诸葛亮是兄弟俩。
当年诸葛瑾被孙权请去,诸葛亮被刘备请去,兄弟俩从此天各一方,各为其主,只在赤壁之战时见过一面。
诸葛亮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怀疑自己得了不孕不育之症,写信请求大哥过继自己一个儿子。诸葛瑾便把自己的二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后来诸葛亮虽然有了自己亲生儿子,仍然视诸葛乔为长子。
诸葛恪败于官场争斗后被夷了三族,多亏有诸葛乔的存在才使诸葛瑾不至于绝后。
诸葛恪小时候非常聪明,是和曹冲齐名的神童之一。
有一次在酒桌上,孙权拿他爹诸葛瑾找乐,牵来一头驴,在驴脸上贴一条,上写:诸葛瑾。大伙哄堂大笑,知道孙权是取笑诸葛瑾脸长。诸葛瑾非常不悦,脸拉得比驴脸还长,可当着孙权面也不好发作。诸葛恪还是丁点小孩呢,马上拿笔在纸条上添了俩字:之驴。大伙一看乐了,都夸这孩子聪明。孙权也乐了,当场就把这头驴送给了诸葛瑾。
诸葛恪继诸葛瑾之后成为东吴的重臣。
孙权死时将太子孙亮托付给诸葛恪,于是诸葛恪作为和诸葛亮一样顾命大臣掌握了东吴大权。
253年,魏军进攻吴国――领军是诸葛恪的堂叔诸葛诞――被诸葛恪挫败。
诸葛恪乘胜反攻,北伐曹魏,大军包围了合肥。
这时,蜀国的征西大将军姜维也兵出汉中与之东西呼应,魏国一时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魏国大将军司马师为避其锋芒固守不出,孙刘两家攻城不克,先后退兵。
诸葛恪性格孤傲,在朝里没什么没人缘,也不听劝,一意孤行,树敌颇多。他落败而回,他的政敌幸灾乐祸并乘机发难。太尉孙峻以谋逆罪诬告诸葛恪并设计诱杀了他。
孙亮由此又处于新的权臣的控制之下。
与吴主孙亮同病相怜的是,魏国皇帝也处于权臣的控制之下。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轮流控制了朝廷。
司马懿是个大军事家,极富谋略。当年跟随曹操的时候就给曹操出过不少好主意,后来辅佐曹丕,曹丕对他也是言听计从。曹丕死时令司马懿“顾命辅政”。
在对蜀对吴的战争中,司马懿料事如神,百战百胜,让对手始终无法雷池一步。
司马懿所掌握的巨大权力和他拥有的巨大声望使他成为魏国的实际统治者。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那时的魏国皇帝早已成为他们的傀儡,废立不过是他们一句话的事。
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邓艾、钟会等出击蜀国。
蜀国受到攻击,一面抵抗,一面向东吴告急。根据蜀吴军事同盟:“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吴国向蜀国发去援军。但是吴军走走、停停、看看,一步三挪向蜀国磨蹭。
蜀国已是丢了汉中,姜维退到剑阁(在四川绵阳)才挡住了魏军。
剑阁易守难攻,钟会久攻不下,担心粮草不济,打算撤兵。邓艾力阻,向司马昭建议抄小路奇袭蜀国国都。
这简直和当年魏延建议诸葛亮的计策如出一辙。
司马昭同意了。
邓艾率领几千勇士进山。
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邓艾行军七百里,山高谷深,陡峭险峻,既不见路也不见人烟。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有些地方,邓艾不得不“以毡自裹,推转而下”,裹着毡子滚下来。
路途艰险,粮草告磬,濒临绝境之时,他们走出了蜀道。
魏军如同神兵天降!
蜀国的主力都在剑阁,内地空虚且毫无防备,仓促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守。蜀人见到魏军,以为剑阁失守蜀军被歼,精神崩溃士气大跌。而魏军知道自己毫无后援,毫无退路,只有取胜才有生机,因此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向前。
此消彼长,魏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攻到蜀都成都城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战死在军中。
后主刘禅投降。
刘禅被送往魏国,阿斗在那里“乐不思蜀”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按照邓艾的命令,刘禅命令全国武装部队停止抵抗,就近向魏军缴械。
蜀国大将军姜维向魏将钟会投降。
有个小插曲:蜀国占领军司令钟会占领蜀国后,有叛变魏国在蜀国自立为王的打算。降将姜维窥知他的心思后撺唆他立即付诸行动,建议他杀掉全部魏将以控制军队。
他的真实想法非常阴险,打算在钟会事成之后杀掉钟会复辟蜀国。
钟会哪知螳螂在前,黄雀在后,还以为姜维真心为他着想,视姜维为心腹。
钟会依计行事,以开会为名召集众将,然后将他们囚禁起来。可是钟会还没来得及动手,消息泄露引起军队哗变,哗变军队蜂拥而来杀掉了钟会和姜维。
钟会和姜维各自算盘都就此落空。)
吴国援军这时还没磨蹭到蜀国。他们听到蜀国投降的消息后,加快脚步去趁火打劫。但在巴中(四川奉节县)吴军遭到了蜀军的抵抗。他们坚持按刘禅的诏书办事,降魏不降吴。吴军泱泱而回。
孙吴好象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几个月后,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死掉,第四任皇帝孙皓即位。
这是一位暴君。
孙休在位期间通过暴力手段摆脱了权臣的控制,避免了象汉献帝和后来曹奂那样“禅位”的命运,恢复了皇权。但是孙皓上台后不是利用得到加强的皇权内修德政,外修国防,在乱世之中尽量长久地保留一块世外桃源,而是暴虐无道,残害忠良,使吴国成为乱世中的乱世并最终走向灭亡。
因为吞并蜀国有功,司马昭被魏国皇帝曹奂封为晋王,赐九锡。
本来汉朝的规矩是不封异姓王的,但司马昭的功劳太大了,曹奂破例封他为王,并且认为封王都不足以表彰他的功勋,于是加赐九锡。
“九锡”是皇帝赐给有特殊功勋臣子的最高礼遇,例如八匹马拉的车驾、冠冕龙袍、朱漆大门、仪仗队、象征有先斩后奏之权的斧钺和有自主攻伐之权的彤弓矢等。
在此之前有三个人享受过“九锡”待遇,王莽、曹操和孙权。
在灭蜀的第二年,司马昭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他的王位。
司马炎上台的头件事竟和当年的曹丕相同,令当时的魏国皇帝曹奂“禅位”于他,改魏为晋。历史上称之为西晋。
曹家始“禅位”也终于“禅位”,一报还一报,也不算怨。
司马炎登基伊始就打算灭吴,但朝臣的意见不一,让他一时下不了决心。毕竟蜀国刚平,晋国初建,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东吴外有长江天险,内有百姓拥护,也不是太好攻的。于是司马炎暂时放下东吴,等待时机。
时机很快被他等到了。
孙皓刚上台时还人模狗样的,大施仁政,收买人心,可是没几年就原形毕露,贪酒好色,粗暴自负,睚眦必报,杀人为乐。当初拥立他为皇帝的大臣只是对他略有微词就被灭了三族,其他臣工的处境可想而知。
孙皓在全国范围内海选美女供其淫乐,泡在酒色当中不理朝政。
皇宫里的宫女在孙权时代只有百余人,到了孙休时遽增到千余人,到了孙皓时竟高达5000余人。皇宫人满为患,孙皓大兴土木,建造更多更大的宫苑。
孙皓挥霍无度,拉下的亏空只能由百姓来承担。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恨不得孙皓赶紧完蛋算了。
孙皓率后宫数千人出游,遇到大雪,道路泥泞难行。孙皓命令身被铠甲手持武器的兵士为他们拉车。兵士们又冷又累,看着他们在暖车里观风赏景,心中恨恨不已,说“若遇敌,便当倒戈”。
司马炎得知孙皓这么不得人心,君臣百姓离心离德,感觉机会来了,马上派军去攻打吴国。
279年,晋国六路出击吴国。
吴国军队果然一触即溃,,“望旗而降”,一点斗志没有。而晋国军队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吴国的首都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当时晋国大臣向司马炎汇报战况时,使用“势如破竹”一句来形容晋军的攻势。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成语。
晋军攻克南京,活捉了孙皓。
从此三国归晋,司马炎统一了中国,成为继秦始皇、刘邦、刘秀之后的第四位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