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东汉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本站公告

    董卓出生在一个低级武官的家庭,天生神力可以左右开弓,生性好斗但缺少智谋。他从低级军官做起,慢慢升迁到中级将领。

    黄巾起义给了董卓升迁提速的机会,在战后他一跃成为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外戚和宦官的内讧又给了董卓入主朝廷的机会,他不废吹灰之力便成为朝廷的权臣。

    可惜董卓一介莽夫根本不懂政治,在国家最需要安定的时候继续制造混乱。

    董卓自打看见少帝刘辩的第一眼起就瞧他不上,傻乎乎的、肉巴巴的、畏畏缩缩、语无伦次,没有一丝大国领袖的风范。他看中了刘辩的弟弟刘协。别看孩子才9岁,小嘴巴巴的,能说会道、有条有理、不卑不亢,透着那么机灵。

    董卓决意更换皇帝。

    董卓废帝的决定一经提出,立即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但是蛮横的董卓根本不屑与之讨论,直接把剑拉出来,让他们和他的剑对话。

    一意孤行的董卓废刘辩立刘协,即汉献帝,朝廷因此再次分裂。

    董卓自诩为伊尹、霍光,但人们把他认做第二个王莽。

    反对的董卓的将军们推选袁绍为盟主,准备武力推翻董卓。

    袁绍祖上四辈有五人位居“三公”,人称“四世三公”,是响当当的望族子弟。

    “三公”在东汉时改称司徒、太尉、司空,各相当于西汉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在西汉时候属政治局常委,位高权重。到了东汉,光武帝为了限制相权,大权独揽,日常工作多由尚书台(皇宫秘书处)协助进行,因此尚书台成为了实际上的权力中心,三公被架空,位高而无实权。

    外戚和宦官当政时期,三公更是有名无实,仅仅相当于名誉主席而已。

    不过三公虽然无权但职位仍在,名望仍在,在名义上仍是百官之首,受人尊重。)

    袁绍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后来守丧在家。黄巾起义时组织了一支人马参战,战后被封为司隶校尉(首都警备司令)。因为和董卓在废帝一事上发生冲突,弃官不做,逃出京城。

    袁绍组织的盟军号称十八路诸侯,其实满打满算也就十四位,里面最有名的是曹操和孙坚。

    曹操是一个宦官养子的儿子。曹操父亲的身世不详,只知道后来官至太尉,位居三公。

    著名的“讨曹檄文”中称曹操的父亲是“乞丐携养,因赃假位”,意思是说,曹操的父亲是被人收养的乞丐,后来花钱买来一个官做。

    这篇檄文是袁绍和曹操反目时,让手下笔杆子陈琳写的。陈琳虽然和曹操同时代,但檄文这种东西属于骂大街,俗话说骂人无好口,陈琳的说法是否属实不敢肯定。估计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曹操小时候调皮捣蛋,做官以后为政清正,政绩突出,是少有的好官。他和袁绍一样也是因反对董卓弃官逃走。

    曹操在出逃的路上的确发生过“捉放操”的故事,但正史并没说放曹操的那个人叫陈宫。正史也没提过在出逃时误杀吕伯奢和在出逃前献刀刺董卓的事情。)

    曹操逃回到家乡后“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参加了袁绍的盟军。

    孙坚据说是“兵圣”孙武的后人,打小就非常聪明,还没满法定年龄就开始做官。黄巾起义时,通过“募商旅”(实际上就是拉壮丁,将路过本地的商队扣下,强征入伍。)组织了一支千把人参战,因战功被封为长沙太守。

    十八路诸侯汇集到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对京都洛阳形成了三面包围。

    董卓带到洛阳的本部兵不多,和诸侯硬碰硬肯定不是个。

    董卓的应对措施非常狠毒,他毒死少帝和太后,把献帝和百官、百姓迁往陕西――他的老窝,然后焚毁京城洛阳。

    董卓和诸侯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废帝另立,诸侯不同意董卓废少帝,自然也不承认献帝的合法性。他们打着解救少帝的旗号来围攻董卓。现在少帝没了,目标不存在了,诸侯又该何去何从呢?

    继续攻击董卓,为少帝报仇。除掉董卓之后又如何?承认献帝吗?承认献帝的合法性就等于承认拥立献帝的董卓没有做错事。既然董卓没错,那诸侯就没理了,凭什么打人家?人家拥立有功,皇帝长大了也会和他们算这笔帐。不承认献帝,灵帝就这俩儿子,大的死了,就剩这一个小儿子,不承认他承认谁去。另立中央?谁有这个权威?太后也死了。

    再说董卓逃回根据地,诸侯追到人家门口打仗,胜算几何?

    诸侯围而不攻击,日日“置酒高会,不思进取”,暗中商讨如何应对。

    袁绍提议:甭追了。反正那个汉献帝是大奸臣董卓立的,名不正言不顺,拐走了正好,省心。咱们要不重新立一个?虞兄,你是汉室宗亲,这皇位要不你先得着?

    刘虞说:不敢不敢。

    曹操急了: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咱们要整出俩皇上,国家不就分裂了吗?

    诸侯不语,各怀心事。

    曹操长叹一声,一跺脚,自己领本部兵冲了上去。结果人单力薄,被董卓打得大败而回。诸侯见状更不肯前行一步,不久粮尽,一哄而散。

    《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关公温酒斩华雄的事根本没有发生过,刘关张也压根没去讨过董卓。华雄是被孙坚斩的。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未遂)之后,董卓反攻倒算,攻打孙坚。孙坚在摩擦战中一度进入洛阳。他斩华雄,败董卓,在皇宫废墟的一口井里拣到了传国玉玺――这颗玉玺早在外戚和宦官内讧时就已经失踪了,和董卓无关。)

    此后,诸侯各自发展实力,扩张地盘,弱肉强食,互相攻击,不再把皇室放在眼里。

    每当他们攻下一处,他们会假模假式向皇帝上表,请求皇帝封他们为此处之主。至于皇帝同意不同意,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的逻辑是:同意,是皇帝的意思;不同意,是奸臣董卓的意思。皇帝的意见我们要尊重,奸臣的意见我们置之不理。总之,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

    且不说中原混战,单说长安事变。

    董卓裹胁着皇上和百官跑回老窝长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董卓更加恣意妄为,独断朝纲。他脾气暴躁,动辄杀人,皇上和百官每日里提心吊胆,度日如年。

    百官心中暗恨,视为国贼,必欲除之而后快。司徒王允暗中串联大臣,谋划刺杀董卓。但是董卓也知道自己挺遭人恨的,处处提防,他无论去哪都有保镖护卫,根本不给人近身的机会。王允手无兵权,暂时也无可奈何。

    董卓有一个心腹大将吕布,有万夫不挡之勇,董卓把他当作自己的首席贴身保镖。

    董卓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吕布“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因为不大点的事惹了董卓,董卓竟然拔出短戟就投了过去,恨不能杀了吕布。吕布虽然赶紧认错,求董卓宽恕,但心中已埋下怨恨。

    后来吕布“私于傅婢”,和董卓的贴身丫鬟私通。纸里包不住火,吕布担心东窗事发之日,就是他死于戟下之时,“益不自安”。

    王允一直设法交好吕布,得知吕布心鬼后,立即巧施离间计把吕布拉入自己的阵营。

    有了吕布做无间道,刺杀董卓的计划得以顺利施行。董卓在一次入宫觐见时被王允手下和吕布合伙刺杀。

    《三国演义》把除董卓一段描写得非常精彩,为了故事更加耐看,加入了貂禅这个人物。

    实际上,貂禅是官名而不是人名,是皇宫内管理服帽的女官。王允不可能有貂禅,私藏皇帝的女人是死罪。

    另外,董卓掷戟在前,吕布偷情在后,《三国演义》把它们放到了一块并把婢女换成貂禅。

    古代“四大美女”是否都有其人并不好说。)

    王允、吕布联手杀死董卓,董卓的部将李?(jué)、郭汜(sì)打着替董卓报仇的旗号杀入长安。吕布不敌逃走,王允全家被杀。李?、郭汜取代董卓控制了朝廷。

    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李?和郭汜不久反目成仇,兵戈相向。

    两虎相争,杀得难解难分。皇上和百官乘机逃出长安。

    一行人逶迤来到旧都洛阳。

    进了洛阳,但见满眼的断壁残墙,皇帝和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唏嘘不已。

    洛阳已经毁了,皇宫、府邸、住宅都成了一片废墟,从皇帝到百官连个落脚地都没了,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家可归者。

    怎么办呢?君臣商量来去商量去只得去投奔曹操。诸侯中忠于汉室,主张统一,承认现政府的也只有曹操了。

    虽然以君投臣有损皇帝的威严,但现在都成难民了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一行人又奔往曹操的地盘。

    曹操得到消息,亲自带队出迎,把皇帝和百官恭恭敬敬接入许都。

    献帝把朝廷设在了曹操的地盘上,朝廷大权自然也就落入曹操之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