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年的恢复,汉朝的人口和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战乱刚刚结束时,“百姓虚耗,十有二存”。按西汉末年的6000万人口计算,东汉初年的人口只剩下1200万。公元57年,也就是光武帝去世那一年,东汉朝廷搞了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已达2000万。从1200万上升到2000万,人口增加幅度接近70%。
光武帝的儿孙汉明帝和汉章帝按既定方针办,继续休民养息政策,东汉在他们的治理下达到顶峰,――也可以勉强称之为盛世,史称“明章之治”。
明帝末年,中国人口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人口激增到3400多万,人口增加幅度又是70%。
照这个速度,中国用不了200年,人口就能达到甚至超过现在的13亿。但事实上,200年后的晋朝初年,中国人口是1600万,又回到东汉初年。――因为黄巾起义、三国争霸,“百姓”再次被“虚耗”。
当然了,即使没有战乱,中国古代人口也达不到13亿。不说别的,土地都供养不起。
那时的平均亩产3石左右,折合280斤。按每人每月50斤粮食计算,养活一个人需要两亩多地。东汉耕地面积是7亿亩,完全理想状态下也只能养活3亿人。
但是,根据著名的“二八”理论,20%的人掌握着国家80%财富,其余的80%的人分享20%。那么20%的耕地最多能供养6000万人,再加1000万富人,中国能供养人口的最大数――单从粮食生产能力这个角度――是7000万。
实际上,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后出现战乱,“虚耗”掉大部分人口后进入东汉恢复期。东汉人口达到5400万的时候,又开始闹战乱……)
光武帝、明帝、章帝是东汉三贤帝,之后是一连串的庸君加昏君,老虎下狸猫,狸猫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将东汉送入坟墓。
章帝31岁就死了。他死后10岁的幼子汉和帝继承了皇位。
因为是幼主即位,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太后临朝,随之而来的就是外戚专权。
当权的窦太后信任并且重用窦家的人,只要是姓窦的,最不济的也能封个县令做,于是窦氏逐渐垄断了朝廷文武大权。
窦氏当政期间,朝廷政令都由窦氏所出,朝廷官员都由窦氏任免,朝臣几乎只知有窦氏不知有皇帝。窦氏“罢盐铁之禁”、灭匈奴之国,还赢得了民心,百姓也只知有窦氏不知有皇帝。
盐铁专卖一直遭人诟病。所谓专卖就是国家垄断经营,任何人想分一杯羹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盐铁是当时利润最大的两宗商品,相当于现在的烟酒和军火。对盐铁实行专卖,商人怨其与民争利,百姓怨其质次价高。“罢盐铁之禁”自然博得人民的拥护。
西汉时期最大的外患――匈奴,在东汉时期再次分裂。靠近中国的南匈奴在北匈奴的打击下逃入中国,拿了中国绿卡。北匈奴在汉朝,尤其是窦氏当权的汉朝政府的打击下逃入西域,成为亡国之奴、丧家之犬。
窦氏当权,或者说无论谁当权对于国家来讲其实都是无所谓的事,只要他(他们)称职,但是对于皇帝来讲可就不一定了。
小皇帝一长大,渐渐有了权力意识,不满自己被架空成为傀儡皇帝。同时他也担心窦氏成为王莽第二,反客为主,篡汉夺位。
和帝谋划清除窦氏一党,夺回大权。
但是朝臣上下都已依附了窦氏,皇帝孤立无援处于弱势一方,清理门户并非易事。皇帝当家的时候,一句话就能让某人消失,可现在皇帝不当家了,搞不好消失的是他。
王莽当权时期,皇帝废立只是他一句话的事。
和帝认为,以当前的形势看,要想夺回政权必须依靠非常之手段,比如说政变。
虽然政变一词用在皇帝身上好象显得挺滑稽,但在当时的状况下,皇帝处于弱势,是没权的在野党,他要推翻掌权的执政党并取而代之当然就是政变。
可问题又来了,政变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是一个团伙镇压另一个团伙的暴烈行动,和帝需要一个团伙。
再说他只有14岁(虚岁),还是个孩子,需要有人为他出谋划策。
深宫之中的和帝能接触到的人不是太监就是宫女,要么就是皇后嫔妃。――在窦氏严密监控之下,他鲜有机会能接触到朝臣。他要发展团伙,只能在身边这些人里发展。把女人剔除在外,只有太监可供选择。
太监通常也是皇帝信得过的人。太监与皇帝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彼此了解,互相信任。被阉掉的太监不仅身体变得不男不女性格也变得不男不女,外柔内刚,口蜜腹剑,又阴又狠,非常适合搞阴谋,是政变的合适人选。
和帝于是和太监密谋除掉窦氏。
在太监的策划下,和帝将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拉入团伙,并通过他们在外串联支持皇室的朝臣,尤其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和帝神不知鬼不觉在窦氏的眼皮底下作好了政变准备。
公元92年,和帝利用窦氏骨干都在京城的机会,突然下令关闭城门。忠于皇室的京城卫戍部队司令(执金吾)火速出兵捉拿窦氏骨干。窦氏一党被抓入监狱后不审不问,一刀喀嚓。
《汉书》作者班固,作为窦氏的追随者也被杀掉。)
少年和帝顺利夺回大权,外戚势力被一扫而空。
太监因功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功劳最大的太监被封为侯(人臣的最高爵位)。太监的政治地位陡然提高,大有取外戚集团而代之之势。“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和帝在位期间除了政变夺权一事干得漂亮之外,几乎乏善可陈。庸庸碌碌13年后,27岁的和帝死了。
和帝留下俩儿子,一个8岁,一个刚过百日。长子因为“有痼疾”,皇后邓氏立少子为帝。
邓皇后遂被尊称为邓太后,怀抱幼帝临朝听政。
于是故事被重演……
也许是东汉气数已尽,章帝以后诸帝都是英年早逝。于是幼帝登基,太后辅政,外戚掌权。等幼帝长大欲收回大权时,必然与外戚集团发生冲突。这时候皇帝便借助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宦官集团随即填补了外戚留下的权力空白。
太后领衔的外戚集团和皇帝领衔的宦官集团,彼此争斗,你来我往,一朝君子一朝臣,胜者王侯败者贼。
狗咬狗,一嘴毛,一地狗毛之中,东汉迅速步入下坡。
当争权夺利成为工作重心、重中之重的时候,谁还操心国计民生。
“阶级斗争是个纲,纲举目张。”
愈演愈烈的“窝里斗”,使东汉政治日益败坏,整个国家象烂了瓤西瓜似的蔫瘪下去。
屋漏偏逢连阴雨。
接连不断的天灾、兵祸也加速了东汉衰败的过程。
全国地震、冰雹、水灾、旱灾、蝗灾不断,社会出现动荡。灾民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济,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同时也出现起义。
西域属国宣布脱离东汉,流亡到西域的北匈奴乘机作乱。为镇压西域,东汉强征甘肃、青海一带的羌人参战,结果又逼反的羌人。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鲜卑和高句(gōu)丽也乘乱扩张势力……
东汉内外交困。
几十年后,汉桓帝上台。
上台初期照例是外戚当权。
公元159年,汉桓帝和宦官“如厕议事”,把贴身太监叫到厕所里密谋清除外戚梁氏一党。他和单超等五个太监咬臂出血结成生死弟兄。
咬臂出血大概相当于割腕盟誓。
桓帝利用宫中卫队突袭梁宅,全歼了外戚骨干,灭掉了梁氏一族。大清洗过后,“朝廷为空”。
事成之后,桓帝的五个太监把兄弟被封为一等侯。
五侯兄弟有皇帝大哥做后盾,在朝中飞扬跋扈,,胡作非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宦官乱政终于激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起###。太学的大学生们发起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向皇帝递交请愿书、公开信。
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是后备干部的储备基地。
太学闹###,皇帝不可能不重视,宦官也不由得收敛一些。但风头过后,宦官开始反攻倒算,找借口陷害###领袖,并疯狂株连。大批学生被“党锢”,也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辈子不许当官。
自此宦官更加跋扈,政治更加腐败。
桓帝早已被宦官以酒色陷入深宫,根本不关心朝政。
被酒色淘空身子的桓帝也在三十几岁的年纪就死了,阅花无数的桓帝没留下一儿半女。年轻的窦皇后将他12岁的堂侄立为皇帝,即汉灵帝。
按照东汉的规律,现在应该是外戚坐庄的时候,可是宦官不想下庄,因此引发冲突。
宦官利用地利之便封锁宫门,以窦太后和汉灵帝的名义命令军队捕杀窦氏骨干。当宦官完全控制朝廷以后,窦太后和汉灵帝也无可奈何,只得听之任之。
不久,窦太后郁郁而终,灵帝落入宦官的完全掌控之中。
在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出现“五贤帝”的时候,东汉冒出一连串的“闲帝”。“闲帝”不是把权力交给宦官,就是把权力交给外戚,自己做了甩手掌柜子。――当然了,也不一定是他们自愿。而外戚和宦官把精力都放在争权夺利上面,搞得宫里宫外鸡飞狗跳。
国家越搞越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58xs8.com